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学三辨与宋辽金时期的道统意识和中国认同

    关健英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夷之辨、义利之辨、理欲之辨作为宋代道学重要辩题,反映了道学内部不同的学术立场和政治分歧,更可透视出宋辽金时期民族融合背景下道学对于时代问题的深度介入和关切。宋代道学关注时代问题诠释《春秋》,首次明确提出"华夷之辨"表述。道学"义利之辨"就"崇德"与"兴利"展开争论,以"义利"别"华夷",重义轻利者为中国,见利忘义者为夷狄。道学"理欲之辨"从形上层面论证"理"的价值优先性,认为理别人禽,分华夷,华夷之别在于能否去欲存理,以理制欲。透过华夷、义利、理欲三个辩题,反映出宋辽金时期以中华伦理认同为核心的道统意识和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中国意识。道学三辨与宋辽金时期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浪潮相互激荡,对加深各个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华夷之辨义利之辨理欲之辨道统意识中国认同

    《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记耶律污斡里家世发微

    李秀莲王雷梓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因记载耶律污斡里先入"出自虞舜",被误读为耶律皇室"华夏认同"的佐证,引起学界争论。污斡里本姓陈,与耶律氏"华夏认同"无关,且有新问题需要澄清:污斡里"列考万",即陈万,与彰武出土《陈万墓志铭》的相关信息高度契合,污斡里是陈万之子,污斡里之子刻写《萧氏墓志》,补刻《陈志》。《萧氏墓志》记载污斡里攀附"虞舜",认封陈地胡公满为始祖,表达了入辽汉人坚守华夏根脉的心理与诉求;追踪污斡里与萧氏夫人、耶律太保关系的背后,借助《陈万墓志铭》相关记载,又发现污斡里与二子认祖归宗的历史痕迹。

    耶律污斡里"华夏认同"《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陈万墓志铭》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辽金时期为例

    陶文芳姜维公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料体系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提供原始材料和证据,不仅有助于确保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有助于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辽金时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史料体系的建设,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话语体系为抓手,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进而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动因、趋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辽金时期

    符号与叙事:非遗市场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与构筑的实践逻辑

    陈旭华李增钰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非遗市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生产的关键性场域。基于经济行为与社会情感双向嵌入视角,聚焦黑龙江省赫哲族鱼皮工艺的市场行为,探讨非遗市场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与构筑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以鱼皮工艺为代表的非遗市场内部存在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叙事逻辑,在经济与情感的双向嵌入中,非遗商品成为承载特殊叙事意义的民族符号。在观念与现实的交织下,非遗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动目标能够在"民族共同体"这一框架下实现逻辑自洽,进一步在现实维度催生强化"民族共同体"观念的经济行动,使得非遗市场结构中"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或情感要素被重新激活或再生产,渗透贯穿于个体行为及叙事逻辑始终。随着市场的形成和扩张,鱼皮工艺市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通过与情感逻辑的互嵌,将民族意识转变为更大范围市场核心竞争力等客观经济实体,进一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非遗市场作为观念经济的重要承载形式,具有可重复消费、边际效用递增等特点,通过展现非遗市场中民族情感的再生产进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非遗市场勃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市场符号与叙事嵌入

    论蒙医药文化在中华医药文化中的作用

    妥斯根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医药文化包括蒙医药独特的医学理论、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创意和实施理念、实施形式和过程的文化意涵。蒙医药中"三根七素"理论、运用草本植物和动物制品治疗的理念和手法体现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哲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蒙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与中医药、藏医药、回医药、苗医药等各民族的医药及其医药文化,共同丰富了中华医药体系和中华医药文化。蒙医药文化在坚持中华医药文化主脉下的融汇创新发展,推动中华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医药文化中华医药文化传统治疗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重读乌热尔图的鄂温克书写

    曹颖哲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热尔图的鄂温克书写通过虚构的文学话语与真实的民族文化要素之间的交融互渗,实现对鄂温克族历史文化的动态保存和活态传承;通过征用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素材并进行当代改写,增强了文本的魔幻色彩,同时,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通过对鄂温克族口述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话语范式,实现了听觉文化对视觉文化的丰富,以及对汉语表现力的拓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乌热尔图的作品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典型代表,为建构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效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文学乌热尔图鄂温克族

    从满族神歌到关东民歌——宁古塔"庄稼梆子"的起源与发展

    轩琦
    149-16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古塔"庄稼梆子"作为宁古塔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满族文化与汉族移民文化融合的土壤,在当地农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庄稼梆子"逐渐发展并融汇了满族萨满神歌与汉族多种民间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他东北民间音乐相比,"庄稼梆子"展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庄稼梆子"不拘泥于固定的歌词或表达形式,演唱者可以根据情境即兴增添或删减歌词,表现出高度的生活化、灵活性和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庄稼梆子"在曲调和歌词上不断创新,突破了时空环境、宗教信仰、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参与其中,并与关东地区其他的音乐形式形成相互渗透。

    宁古塔"庄稼梆子"民间音乐

    敬告作者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