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张恩学

双月刊

1008-7966

zfbjb@sohu.com

0451-87508273 87508275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25号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法学界专家学者,从事法学教育的广大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及法律实务界人士为读者对象。本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一贯坚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开展法学研究与探索,为新人新作新观点提供舞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质量的稿件吸引人,体现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本刊是黑龙江省目前唯一的法学学术性期刊。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质量进步期刊”,是《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主义视角下组织处理制度的属性分析与规范完善

    张卉然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组织处理规定(试行)》为核心的组织处理制度是党的干部监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成果,发挥着从严治吏、思想教育与权利保障的功能.组织处理制度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在性质上它既是干部责任追究机制,又是干部思想教育制度,还是干部权利保障依据.当前组织处理制度的发展已经由满足基本制度需求转向充分释放制度效能,因此面对组织处理与党纪处分、政务处分的衔接协调机制不完善、干部教育转化机制可操作性不足、干部程序性救济权条款不健全的功能困境,应当细化纪检监察机关与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证据传递与意见交互机制,明晰组织处理与党纪处分、政务处分的衔接并用规则;设置针对性思想教育配套措施;优化受处理干部的陈述申辩权与申诉权依据.

    组织处理组织处理制度党管干部功能主义

    基于CiteSpace的法律语言交叉学科研究分析与展望

    刘伊诺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近三十年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聚焦研究者、研究机构、热点领域和知识聚类四方面,采用CiteSpace v.6.1.R6软件进行法律语言核心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呈现出法学与语言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未来法律语言学研究须以法治实践为重心,着力培养"法律+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法律语言的服务效能,建构外向输出型法治话语研究体系,以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助推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发展.

    法律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CiteSpace法治

    论目的论扩张的司法说理

    郑易通王思云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论扩张"由来已久,但是对其司法说理机制却仍未有清晰的说明,从而导致目的论扩张出现滥用的趋势.目的论扩张是指为实现法律目的,在原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构成要件.目的论扩张与类推适用并不相同,二者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类推适用并不改变原有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仅改变原有法律规范的目的适用范围,即法律关系.目的论扩张的司法说理分为内部论证和外部论证,内部论证要求目的论扩张的适用要符合演绎推论;外部论证要求说明超出法律文义理由的必要性,若适用目的的理由之间存在冲突,还需要就目的之间的权衡做出说明.因此,适用目的论扩张司法说理本质上是超脱法律文义理由的二阶论证.

    目的论扩张司法说理内部论证外部论证

    隐性腐败概念辨析

    马少猛马瑞凤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何谓"隐性腐败",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关于"隐性腐败"主要争议,存在着上位概念"腐败"、隐性腐败之"隐"等争议.在探讨争议的基础上,应对"隐性腐败"概念进行清晰界定.进而对隐性腐败进行解析,可知其本质是权力的异化,主体具有广泛性,客体是委托权力,目的在于获取不正当利益,行为方式具有隐蔽性、间接性、高赋能性,与受益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隐性化.以行为方式为标准,可以将隐性腐败划分为"影子公司"、"影子股东"、"逃逸式"辞职、"期权变现"、虚假交易、虚假借贷、"靠企吃企"、懒政怠政、智能化隐性腐败等诸多类型.

    隐性腐败权力异化委托授权不正当利益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内法规执行监督机制研究

    李韬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党内法规执行监督机制是确保党内法规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的制度保障,是在制度治党的轨道上永葆党的青春与活力的重要举措.总体来看,党内法规执行监督机制是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的,但仍然存在科学性、应用性、持久性不足的问题,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和归纳,需要进行立规制度、执规主体和协同监督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切实破解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困境,促进党内法规体系的有效实施.

    党内法规执行监督依规治党优化路径

    论地方立法的宪法依据

    顾强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科学立法""依宪立法",探讨如何在立法过程中确立宪法依据的地位,明确宪法依据的适用方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地方立法实践中的宪法依据面临着立法技术规范的缺失以及实践应用的混乱等多重矛盾.确立宪法作为地方立法依据的地位,首先是宪法实施的必然要求,在地方立法中明确宪法依据,可以起到合宪性确认的作用.在立法过程中确立宪法依据的方法,一是通过地方立法细化宪法条文,二是通过宪法原则实现合宪性的兜底判断,三是在立法技术层面完善宪法依据的规范表述技术.

    地方立法宪法依据立法技术

    我国数字经济立法研究

    岳瑞琳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数字经济立法的价值在于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政治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我国现有关于数字经济的立法体现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但存在立法局限、立法重复、立法领域分散等问题.数字经济立法应当关注数字经济本身的创新性、探索市场和政府的有效合作、做到包容审慎监管,通过选择促进型立法,推动地方立法先行先试,采用专项立法与集中立法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数字经济发展秩序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立法制度.

    数字经济立法理念制度研究

    文物行政处罚的适法障碍与困境纾解

    郭晓丽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行政处罚作为解决文物行政管理失序的有效措施,是中国特色文物法律体系的有机构成.现行文物行政处罚的实定规范无法为文物行政管理提供切合实际的立法支撑,文物行政处罚中尚存的处罚主体不作为、处罚主体有偏差、处罚适法错误和处罚程序失范等实践困境,或可通过修订文物行政处罚相关立法以及问责文物处罚不作为主体、矫正处罚主体偏差、厘清处罚适法错误和规范处罚程序失范等进路对文物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适法困境进行纾解,从而使文物行政处罚为文物事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制度支持,避免文物行政管理秩序失序.

    文物行政处罚文物行政管理文物保护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研究

    张进帅李金珂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谣言具有虚拟性、跨区域性、延展性等特征,极易侵犯公民权利与扰乱社会秩序.在传统犯罪不断向网络空间蔓延,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背景下,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在适用过程中存在法益保护边界不清晰、网络空间内涵不明确、刑事罪名界定模糊等问题.应当坚守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厘清刑法与前置法的关系,从刑法法益保护的现实性与主观违法要素出发对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适用进行必要制约;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之间应采取"并存适用论"的处理方式,建立轻重衔接的罪名体系;面对日益类型化的网络犯罪行为,加快推进网络犯罪治理体系化.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网络空间刑法规制网络犯罪治理

    避免将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

    袁汉兴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与《著作权法》关于侵犯著作权行为方式法律规定的重合性与不一致性,是导致法律适用混淆性的重要原因.但是,两者的界分并非不具有法律上可操作性,界分的关键在于恪守认定犯罪的基本原则和准确把握认定犯罪的具体方法.在司法实践中,之所以存在将著作权民事侵权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的诸多案例,原因在于司法工作人员没有恪守认定犯罪的基本原则:不得已原则."以营利为目的"是成立侵犯著作权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指行为人未取得著作权人的独占许可、独家许可和普通许可.《刑法》第217条采取"数额或情节"的认定模式,只有违法所得数额达到法定标准或具有法定情节的侵犯著作权行为,才能认定为刑事犯罪,否则只能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著作权民事侵权刑事犯罪罪名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