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矛盾与平衡:《红楼梦》中的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张平仁孙旭
    19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的艺术逻辑具有相对独立性.《红楼梦》中有些矛盾从艺术逻辑角度能更好地得到解释,重点分析三处:一是林黛玉的财富问题,为保持其寄人篱下、孤傲敏感的状态和性格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二是贾赦不居荣府正房,为维护贾宝玉的核心地位,需要将贾赦设计成长子而别院另居;三是贾迎春婚姻悲剧,其身份高贵却短时间内被折磨而死,最能彰显其悲剧性.《红楼梦》中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既矛盾,又达到整体平衡,读者能容忍此类矛盾的原因,属于小说本体方面的有艺术整体的场域效应、读者阅读的动态建构和强烈情感的弥散填充,属于外在艺术传统方面的是写意传神特点的影响,属于《红楼梦》自身叙事方面的是"真事隐去"、空灵跳脱的思路和特点.

    红楼梦艺术逻辑生活逻辑

    "东风"与"春风":黛玉花名签引诗辨

    张玉洁
    210-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的"占花名"情节中,黛玉所掣芙蓉花签上的诗句"莫怨东风当 自嗟",出 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原句为"莫怨春风当 自嗟".梳理《红楼梦》中的"东风"意象可知,曹雪芹笔下的"东风"有其特殊的意蕴和指向性,花名签"东风"与"春风"的一字之差当是曹雪芹有意改笔.

    红楼梦东风春风欧阳修

    《红楼梦》对前代戏曲元素的择取及其文学创意

    曹立波宋宝宇
    22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众体兼备的长篇小说,其中不乏古典戏剧与小说互动的现象,对前代戏剧文本,既是再生性迁移,更是创造性择取.可从戏曲中的剧目、伶人和戏台三个角度入手,分析《红楼梦》中戏曲元素的择取所体现的文学创意.首先,就剧 目的选择而言,《红楼梦》中的戏曲剧目可分为动态剧目和静态剧目,在戏台表演的动态剧目多表现贾府的繁华、贾母的精雅生活,也流露出家族命运的隐忧;于案头阅读的静态剧目凸显宝、黛、钗的复杂感情,体现出婚恋悲剧主角之间的冲突、和解与包容.其次,从演员的选取来看,十二官的境遇,映衬红楼十二钗的不幸,丰富了"千红万艳"的悲剧乐章.其三,舞台空间的视角显示,从大观楼到怡红院,从清虚观神庙到贾母院,戏曲表演的空间聚焦于贾府主要人物相关的场所,演绎家族兴衰的故事,也暗示出百年望族大厦将倾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戏曲元素剧目伶人戏台

    《红楼梦》评书改编的困境及反思

    李源高玉海
    24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名著《红楼梦》被多种曲艺形式改编,21世纪前却稀见评书演说.《红楼梦》文本的网状结构、限知视角和人物性格复杂的特点,与评书艺术以全知视角线性叙事,塑造便于演说的扁形人物的特点有所不同,这使《红楼梦》难以适应评书改编.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书演说的主体、听众、媒介产生了 一些新变化,推动了新世纪后《红楼梦》的多次改编,但改编后的评书对原著美学特质的削弱,对原著本意的偏离等问题都引发了争议.因而,《红楼梦》评书的发展前景值得反思.

    红楼梦评书改编反思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中的改编思想

    刘二永
    25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众多"红楼戏"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作者就此剧所作的《凡例》是探究其成功原因的路径之一.仲氏首先以情节处理为第一要务,将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创作理论运用到改编中,实现改编以"登场"的初衷.其次,仲氏运用"合戏班""借脚色"解决了舞台扮演中脚色不够以及不均衡的问题,其中的巧妙处理又突破了戏曲人物形象特征单一的局限.再者,将第三人称叙述体语言改编为代言体的曲、白时,他既坚持曲词的主体地位,创作具有舞台本色的曲词,又充分发挥宾白的灵活性以辅助曲词,实现叙事的完整性.这些都是小说改编戏曲以及戏曲创作中的关键问题,仲氏的思想及其做法具借鉴意义.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戏曲改编

    新见民国报刊载红楼戏考论

    刘于锋
    27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戏是《红楼梦》改编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从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方面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新见民国报刊载红楼戏六种:《申报》载顾乾元《新十八扯》之晴雯被逐情节,《双林周刊》载陈文康《晴雯补裘》,《时事新报》载"明"《时髦的宝玉夫人》,《晶报》载郭小枫《尤二姐》,《都会》与《大观园·都会》载郭小枫《红楼梦传奇》,《大观园》载"贾雨村"《园聚:红楼梦篇外》.新剧 目的发现,具有文献价值和认识价值,有利于丰富红楼戏剧目和全面认识红楼戏的文体特色与审美特征.

    民国报刊红楼戏剧目传播

    试论戴敦邦《红楼梦》题材早期绘画的艺术特点——以1978年杨译本《红楼梦》插画为中心

    李根
    287-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敦邦是一位以传统水墨手法为主要技法的画家,其早期代表作当属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插画.译本插画共36幅,总体上采用了较为平实的绘画手法,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色彩浓郁""结构稳定"与"光影突出".杨译本《红楼梦》插画为戴敦邦《红楼梦》题材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他后期此类题材的创作起到了积极影响.

    戴敦邦红楼梦绘画

    域外的远音——从英语书评世界第二批译评看霍译《红楼梦》的海外接受

    王丽耘
    298-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年,当霍克思、闵福德翁婿《红楼梦》全译本霍译部分由企鹅书局出齐之时,涌现了 5篇书评,大多刊登在英媒大刊大报上,甚至得到《纽约书评》这类英语世界权威书评机构的青睐.此批文献无疑更加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霍闵译本的海外接受效果.此5篇书评是继霍译卷一早期译评之后的第二批西方译评,它们记录下霍译《红楼梦》在海外真实、生动的接受图景.

    红楼梦霍译海外接受英语书评译评

    从儿化音看《红楼梦》程本与脂本的关系

    郭丹曦杜冰心
    316-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化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十分常见,在《红楼梦》等古代白话小说中亦屡见不鲜,但《红楼梦》脂本和程本的儿化音用法并不相同,其大体趋势是,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脂本到程甲本、程乙本,儿化音的使用率逐渐上升,程甲本的儿化音较诸脂本仅有少量增加,程乙本却大幅增加儿化音.这体现出程本的修订者与前八十回的作者曹雪芹有着不同的方言背景.从儿化音的异文可见程本与脂本系统中的甲辰本极其相似,且相较于程乙本,程甲本与甲辰本更为趋同.以儿化音为切入点,可为《红楼梦》的版本研究和作者研究提供新思路.

    红楼梦儿化音脂本程本版本作者

    "越性"寻踪——读红零札

    胡以存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中"越性"一词不见于它书,亦未详其出处.有学者认为其义为"索性",可能源于吴语"有心".鄂东方言"越行"("越更")在发音及意义上与《红楼梦》"越性"一词均有相通之处,三者有可能同源异流.

    越性越更越行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