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宝钗扑蝶"说唱本看宝钗形象的民间接受

    刘衍青
    17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宝钗扑蝶"包含多个场景,暗含复杂的意蕴,从小说情节、脂砚斋评点及富察明义"题红诗"第四首即可见一斑."宝钗扑蝶"说唱本以巧妙精悍的结构、雅俗交融的语言与富有趣味的画面,成功再创作了这一经典片断.这些说唱本主题多样、形象生动,较好地传达了小说中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宝钗形象的接受与理解.

    说唱宝钗扑蝶民间接受

    近代上海剧坛粤剧"红楼戏"表演研究

    朱崇志丁贝杰邵文清
    198-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红楼戏"在近代上海剧坛长期持续演出,具有阶段性表演特征.其剧目编排强调世俗趣味、表演风格偏重优美文雅、舞台造型力求新奇鲜亮,是早期上海"红楼戏"表演的突出现象,并引领和启发了新剧、京剧等其他戏曲样式的红楼戏表演.

    近代上海粤剧红楼戏

    《光影红楼——中国内地<红楼梦>影视改编论略》(李海琪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

    木言
    212页

    嘉道时期红楼戏作家交游探赜——以谭光祜为考察线索

    武迪
    213-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嘉道时期的红楼戏作家谭光祜的生平与交游,可知彼时多位红楼戏作家之间存在直接交游或交际圈的高度重合:从《英雄儿女图》的题咏诗作可钩索出谭光祜与石韫玉、张问陶和吴云等红楼戏作家、红楼同好的交游情况;立足谭光祜父子与丹徒严氏的诗歌赠答、戏曲订谱活动,可以还原谭氏家族与另一位红楼戏作家严保庸"两世论交"的历史事实;考察仲振奎《红楼梦传奇》题咏者与谭光祜的交游,可窥见谭光祜与仲振奎在曾燠幕府中的间接交集.这些信息不仅有裨于勾勒嘉道时期红楼戏作家间的交游脉络,为继续探寻红楼戏作家的交游提供新线索,还侧面展现了《红楼梦》在嘉道文人群体中的关联性、辐射性的接受状况.

    谭光祜杨芳灿红楼梦传奇严保庸

    郑正秋"红楼新剧"五种及其意义

    饶力钧
    233-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正秋是中国早期话剧史上集编、导、演、评于一身的全才,但学界对其剧作的整理尚有待完善.郑氏所编5部红楼新剧未见于已有著录资料,应纳入民国《红楼梦》话剧谱系.这些剧目以滑稽搞笑为外壳、以社会教育为内核,在推动话剧艺术本土化、民族化的同时,提高了民国红楼戏的品格.结合其新剧活动经历,可以发现这些剧目大多上演于郑正秋往来不同剧社时期,寄托着郑氏戏剧改良的重任.郑氏红楼新剧,除了对已有剧目进行再创作,还对欧阳予倩等人的红楼京剧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红楼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郑正秋红楼梦新剧戏剧改良

    王墀《增刻红楼梦图咏》与中国古典小说版画集的近代转型

    王丹
    25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墀《增刻红楼梦图咏》是近代史上首部石印出版的古典小说版画集,对晚清石印小说版画集的发行有着导夫先路的意义.据相关序跋和报刊史料,可考证王墀生平及该书出版发行"闻风向慕"之时况.照相石印出版的《增刻红楼梦图咏》售价低廉,使其"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可能.通过与诸时期《红楼梦》版画的比较,和图像在"人物神韵、经营位置、边缘人物选取"等方面的巧思构筑,可见其在小说版画史上堪称典范.除对《红楼梦》的传播、普及和经典化的推动作用外,它还引领了古典小说版画集在书籍"售卖方式、刊印技术、发行趋势"等方面的近代转型,可视作小说版画集这一品类近代转型的典型样本.

    王墀增刻红楼梦图咏版画近代转型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文化意蕴

    丹波李晋苏卉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在曹雪芹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从旋律、曲词、编曲、音乐风格等层面,将《红楼梦》蕴含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渲染得深刻淋漓.透过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旋律运用、原著诗词曲赋的曲词运用、古典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编曲运用以及与人物情感和命运相联系的音乐风格运用等四个视角,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进行审美分析,解读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审美意境与艺术价值.

    电视剧红楼梦音乐艺术审美文化意蕴

    浅谈《红楼梦》影视剧对梦幻的视听呈现

    张月音郭峪良
    288-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雪芹把梦幻叙事作为"提醒阅者眼目"以及传达"此书立意本旨"的根本所在,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太虚幻境""镜像骷髅""尤二姐索命"等情节,都是作者通过梦幻的形式展现人物的精神意识和内心活动,并寄寓其深刻的人生观与哲学观.在《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针对这些独特的梦幻叙事,应当避免流于表面化、片面化的呈现,运用适当的视听语言准确地表达出原著的梦幻与寓意,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著的"立意本旨".

    梦幻寓意视听语言影视剧

    新媒体背景下《红楼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研究

    杨真真
    30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媒体演进的过程中,《红楼梦》的传播逐渐打破了完全依附于纸媒的桎梏,在文字传播的基础上,开辟了视媒传播和声媒传播的新路径.马来西亚的《红楼梦》及红学普及度虽远逊于中国,但却居于前列,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拥有较为坚实的华人教育基础以及薪传不息的华人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行以及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属性,使得马来西亚民众更加容易接受文化差异,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所展现的风采.

    新媒体红楼梦马来西亚

    论袭人、紫鹃形象的书写策略与叙事功能

    张佳钰
    316-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宝、黛的贴身丫鬟,袭人和紫鹃两个角色在叙述功能、身份特征等方面呈现高度相似性,均起到推动情节及丰满宝、黛形象的作用.她们也以限知视角下的感知与行为,对木石前盟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在陪侍、规劝宝、黛时,二人均呈现出相对成熟、现实而少有自我情绪表达的角色特征.而曹雪芹对她们的不同角色定位却导致二者在形象上产生巨大差异:紫鹃的形象具有单一性与工具性,是为木石姻缘而生的角色.而袭人的形象较为独立、丰满,但其外在之"贤"与内心之"俗"存在巨大差异.在《红楼梦》的角色体系中,袭人与紫鹃分别与钗、黛构成"隐性替身"关系,承担相似的角色功能,使宝、黛、钗爱情纠葛与贾府兴衰一起,成为贯穿并行的叙事主线.

    袭人紫鹃形象分析叙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