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曹雪芹"自放手眼"的取法和超越——"远师八篇"与《芙蓉女儿诔》

    刘上生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本《芙蓉诔》正文前贾宝玉特意标明的"远师八篇",是曹雪芹取法与超越前人的古文范本."远师八篇"启示了诔文"大言"与"大人"的立旨取象、悼亡与追寻的双重主题构思和"悲秋"与愤世的意蕴寄托.这是曹雪芹在新兴俗文体写作创造中,"另出己见,自放手眼"进行传统雅文体创新并实现雅俗融合的成功范例.

    远师芙蓉诔立旨取象自放手眼

    《红楼梦》以狂释真的叛逆者形象

    顾春芳
    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第三十回出现的康进之的元杂剧《李逵负荆》提供了戏曲和小说文本对读的空间.通过宝玉和李逵的形象比较,可以发掘阐释《红楼梦》借用《李逵负荆》杂剧的叙事意涵.小说通过"以狂释真"的李逵和宝玉,继承发展李贽的狂禅和童心思想,标举了表面上似傻如狂、骨子里德性圆满的"真人".宝玉和李逵人物角色的塑造,有着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影响,也有李贽的"以狂释真"的理想追求.可见曹雪芹以狂释真,塑造形象,意在归真复性的哲学思考,倡导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

    红楼梦李逵负荆李贽童心说互文

    《红楼梦》的人物韵文与小说的叙事结构

    王富鹏
    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人物韵文大致分为宴饮酒令、诗会题咏和个人的即兴咏叹三类.人物的吟咏活动不但是小说的故事和情节,而且大体上起、承、转、合,自成线索和结构.某些吟咏活动也是小说结构的重要支点,对小说的散文叙事起到了界画作用.人物韵文与小说的散文叙事一起共同构造了整部小说庞大的叙事结构.

    人物韵文诗会题咏叙事结构散文叙事

    从"诗学原型"的角度重看"钗黛之争"

    辛晓娟
    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雪芹成长及《红楼梦》成书之时,正是清代前期"唐宋诗之争"胶着之时,不免为其流波所及.创作《红楼梦》时,曹雪芹通过大量诗词创作场景及代拟作品,将"宗唐""宗宋"观念投射小说中.他并非借人物之口宣扬自己的诗学思想,而是反其道而行,将主流诗坛角力百年的"宗唐""宗宋"映射于钗黛二人,分别匹配其"人格".即为人物寻找"诗学原型",以更好地完成塑造.在"诗学原型"的指 导下,小说人物的诗歌创作、诗学 观表达,都成为其才、学、识、力的体现,从而多方面丰满了人物性格.

    诗学原型人物塑造钗黛之争唐宋之争

    新见《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佚名评点考论

    蓝青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有一部清代佚名评点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原为傅惜华先生所藏,是学界尚未注意到的《红楼梦》评点文献.该评语主要有眉批、侧批两种形式,共计四万四千余字.佚名评者以封建伦理道德观来评价《红楼梦》,主张断情归正,强调男女大防.该评点虽在思想上颇为保守,但对小说艺术技巧的分析颇为细腻深刻,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傅惜华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评点

    桐花凤阁评本"贾政延师"评点发微——兼论《红楼梦》《歧路灯》的延师教子书写

    朱姗
    9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桐花凤阁评本中,清代评点家陈其泰将《红楼梦》第九回否定为"败笔",并提出了"贾政延师"的写作构想,在诸家评点中独树一帜.陈其泰的写作构想在情节上与清代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呈现出高度相似性,可为解读《红楼梦》《歧路灯》的延师教子情节提供新的参照和启发.陈其泰评点作为《红楼梦》流传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形式的补笔,强化了《红楼梦》中塾师的叙事功能,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而其写作构想在与《歧路灯》情节高度相似的表象下,蕴含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内核.

    红楼梦桐花凤阁评本陈其泰歧路灯

    一种"犯"式——再谈明清小说"加一倍写法"

    陶昕叶根华
    11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评点"加一倍写法"指代以关键内容或意蕴的重复实现极致化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作为小说评点术语,"加一倍写法"主要有以情境为核心的相似细节重复(单人单事)、以人物为核心的相似事件重复(单人多事)、以事件为核心的同类事件重复(多人多事)三种形态,在"状情态""摩人物""讲故事"三个层面实现了情节铺垫、人物刻画甚至伦理批判等功能及效果的"倍增"."加一倍写法"展现了古代叙事理论对"犯"的追求与反思,以及古代文论兼容并蓄、重视创新、从客观出发、以灵活形式表现主观的审美特质.

    加一倍写法小说评点诗文评点重复

    王蒙的《红楼梦》评点方法:体贴与穿透

    李雷莉
    13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蒙对《红楼梦》的评点,致力于体贴与穿透,"体贴"即是批评者要亲身领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创作者与文本人物立场出发看待问题;"穿透"即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要求批评者要全面的看待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一"中有"多","多"而统"一".由此种批评方法出发,王蒙对创作者的创作心理、人性以及小说创作技艺展开了不同于学术研究的作家评点.

    体贴穿透创作心理人性创作技艺

    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关于倭缎性质和起源的一些疑问

    徐波
    14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倭缎在《红楼梦》中仅出现两次,但意义非凡:一次用于衬托贾宝玉出场时的尊荣庄重,一次用于渲染贾府的富贵奢靡.人们通常认为倭缎由日本传入.但对倭缎的历史予以考察可知,其为地道的中国产品,曹雪芹几代先祖长期掌管的江宁织造府一度正是倭缎主要产地,其得名或许是因为它曾输出到日本.此外,清代也将荷兰输入中国的某种缎品称作倭缎,清廷也将中国倭缎作为礼品赠送给一些欧洲国家的王室,这就形成了东西方倭缎的有趣互换和比拼.对倭缎的考察,让我们窥见全球化早期时代中日之间及东西方之间一场丝绸交流盛宴.

    倭缎天鹅绒日本荷兰贡物赐物

    《红楼梦》和明清小说、笔记中的张家湾

    夏薇
    166-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与张家湾的关系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借助笔记、小说等材料,可进一步考证并论述张家湾作为明清税收重镇、军事要冲和政治副中心的重要地位,明晰《红楼梦》中人多选择水路出行的原因以及明清时期船运交通的利弊.在以往关于《红楼梦》中人南北往来登陆或离岸地点的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判别《红楼梦》作者模糊处理的不仅是张家湾这个水运码头,还有黛玉的行程和时间,这与他一贯的对人物年龄和叙事时间的处理方式保持了一致.

    红楼梦张家湾小说笔记黛玉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