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红楼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张庆善

双月刊

1001-7917

010-6481328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红楼梦学刊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红楼梦》研究学术刊物。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倡导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争鸣。载文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考证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介绍《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版本源流,并报道红学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焚花散麝"与"人含其劝"

    俞晓红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新校本和《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红楼梦辞典》《红楼梦鉴赏辞典》《红楼梦大辞典》等,对《红楼梦》文本所作的校理或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可补之处.建基于词语释义基础上的文本阐释或有疏离原意之嫌.笔者就"焚花散麝"与"人含其劝"等词语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并就相关情节的解读提出 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新校本红楼梦大辞典词语校释

    现实批判与民族意识——关于《红楼梦》思想的两点思考

    苗怀明
    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具有现实批判精神,作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贾府家族内部,与对家族黑暗乱象的沉痛揭露相比,曹雪芹批判社会的力度要稍小一些,其锋芒并没有超过同类作品,对此要有准确的把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虽然曹雪芹在作品中流露出潜在的民族意识,但相当克制和含蓄,最多只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和表达,这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红楼梦》的文化底色是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多是实写,满族文化则多为虚写,其中也写到文化冲突.

    红楼梦思想现实批判民族意识文化冲突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之意"与"作者之意"

    孙大海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叙事存在着减少"作书人之议论"的倾向,借"人物之口"传"作者之意"成为一种重要的调整策略,但也伴生了人物语言与人物塑造、情节关联的矛盾或裂隙."人物之口"同样为作者分担着人物评论的功能.探求"人物之意",应注意区分人物主观意图与作者叙事意图的不同表意层次.以小说中的人物定性为突破口,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创作本意,更为合理地解读"人物之意".《红楼梦》作为经典文本,其意义阐释亦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但应避免将"超作者性"的解读混淆为"作者之意".

    红楼梦人物之意作者之意主观意图叙事意图人物定性

    《红楼梦》中的书房叙事及其小说史意义

    许中荣
    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房是《红楼梦》中一个地位相当特殊且别有意味的空间.小说中男性的书房,往往是日常活动的空间背景、男女情缘发生的舞台,并担负着诫勉子弟读书上进的神圣使命,冷眼见证着贾府的兴衰.除此之外,小说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秋爽斋这四个具有鲜明书房特征的闺阁.小说通过闺阁的书房化,不仅凸显了闺阁女儿的"才女"特征,表达了"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的意旨,还借助不以科举为业的读书女子,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具有诗意色彩的读书理想.曹雪芹把读书作为"情感和生命的寄托",寻求阅读活动与现实人生之圆融的读书观,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红楼梦书房男性空间女性空间闺阁书房化

    隆礼与写人:《红楼梦》茶器描写的匠心营造

    宁丽娟
    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所营造的"大观园"孕育出万般富贵的钟鸣鼎食,错综千变的世事人情.即便是寻常日用的茶器,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曹雪芹笔下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各类茶器,通过对琳琅满目的不同种类茶器在材质、造型、装饰特征方面的描写,为读者营造了 一个富于人情物理的器物空间.茶器虽小,却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服务于全书对封建大家族崇"礼"的叙述的同时,不同种类的茶器既是创设人物活动环境的必需,又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表征与影射,作者以物喻人,以物见人,不同茶器在渲染气氛、塑造人物性格、区分社会等级身份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红楼梦茶器礼仪人物

    《红楼梦》版本的演化及展望——程乙本究竟还是不是最好的读本

    石问之
    8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自诞生时起至今,其版本主流形态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钞本阶段、程高本阶段和以新校本为代表的混合本阶段.从早期各个版本的源流关系考察,不算后期刻本的话,程乙本无疑是距离《红楼梦》原貌最远的本子,存在先天秉性不足、后天改写过度的缺陷,具有失真严重、艺术退化、内容固化等多个劣势,且其缺点不易克服.所以,今天程乙本已经不能算是最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本子了.以新校本为代表的各个混合本,在逆转了《红楼梦》版本演化的方向的同时,也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前后两张皮、彼此难以兼容的问题进一步显性化和扩大化了.在坚持走混合本这一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能破解前后两张皮的难题,同时避免腰斩《红楼梦》的危险,是红学研究者们新时代要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应该要勇于承担的时代使命.

    红楼梦程乙本新校本混合本版本演化

    "遗貌取神""以神驭形"与《红楼梦》改编的多维探索——近年四部新创舞台剧《红楼梦》改编艺术综论

    王翠艳
    10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至今,戏剧舞台连续出现话剧、民族舞剧、赣剧、芭蕾舞剧四部《红楼梦》新创剧作,成为《红楼梦》当代传播中引人瞩目的现象.四者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丰富了小说主题的某一侧面,同时以"有意味的形式"打开舞台表意空间并呈现出浓厚的古典气韵.在传达小说意蕴神髓、把握戏剧媒介特征实现视听转化、处理好尊重原著与再创造的辩证关系方面,四部剧作均为《红楼梦》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红楼梦戏剧改编主题意蕴表意空间古典气韵

    《红楼梦》当代昆剧改编散议

    韩郁涛张明明
    12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是艺术改编与创作的经典母本,有关"红楼题材"的当代昆剧创作已有《晴雯》、《妙玉与宝玉》、《红楼梦》折子戏、全本《红楼梦》、《宝黛红楼》与《红楼别梦》六部,它们在继承《红楼梦》整体主旨的基础上努力融入现代意识形态,体现了《红楼梦》在当代思想的价值延伸.其中,《红楼梦》折子戏与全本《红楼梦》是当代"红楼题材"昆剧创作的经典,分别代表了当代昆剧创作传统与创新的两条路径.前者于传统创作的严格要求下,接受网络平台直播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后者于主动变革昆剧套曲音乐结构及一桌二椅的舞美风格下,坚守中国戏曲传统的剧诗品格:集中反映了当代昆剧创作既要遵守传统昆剧创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唯传统,积极创新,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维度.

    昆剧红楼梦传承改编

    建构《红楼梦》的平行艺术世界——论《红楼梦》的说唱改编

    王文君
    14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的民间说唱在改编过程中建构了一个与原著不同的平行艺术世界.民间说唱以突出"情"字为主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题.相较于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凤姐弄权、元妃省亲、抄检大观园等影响全书的重要情节,民间说唱更倾向于改编抒情意味较重的内容,舍去语言的隐喻性,以直白的情感表达串联起叙事.与原著的丰富复杂、红学研究的种种公案不同的是,《红楼梦》的民间说唱改编是用简单的方式解构《红楼梦》,朴素的是非善恶观使民间说唱在塑造人物时呈现出扁平化的倾向.经由说唱,《红楼梦》的传播空间得以扩展,对经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具有重要作用.民间说唱在《红楼梦》经典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需在口头文学的视野中进行观照.

    红楼梦说唱口头文学平行世界

    新见民国期刊所载《红楼梦》鼓词十种考释

    李碧彭志
    16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北京、上海等地掀起了改编红楼戏的热潮,一时间,鼓词、摊簧、散套等多种说唱艺术纷纷追捧,形成红楼戏的辐射效应.《红楼梦》鼓词除已有单独发行的石印本以外,在期刊上亦有刊载,但因民国期刊史料过于零散繁杂,鲜少走入学者研究视野.事实上,刊载《红楼梦》鼓词是继案头红楼戏、红楼折子戏之后,与《红楼梦》散套、摊簧等并驾齐驱的说唱艺术,且因其文学底蕴深厚,传唱度较高,既是《红楼梦》小说逐渐走向通俗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又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经典个案.

    民国期刊红楼梦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