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民生

双月刊

1000-5242

xbskb@henu.edu.cn

0378-2860394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的学报之一。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世界语境与创新发展

    李龙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关于社会文明发展的科学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大文明观是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语境;推动世界各国共建文明之路,是创新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语境创造性

    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雷心悦杜丽群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检验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放宽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条件能够显著提升家庭的消费水平,增幅平均为8.4个百分点.家庭消费提升主要通过改善家庭存款结构、影响家庭消费结构得以实现.同时,该政策的促进效应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家庭消费提升更为显著.对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而言,在低公积金余额、低收入水平样本家庭中更加显著.

    住房公积金租赁住房家庭消费双重差分法

    数字时代权力技术化及其法律风险应对

    姚建宗龚志旺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权力技术化是指这样的社会现象:数字技术嵌入权力的运行机制后,实现技术逻辑与权力逻辑的深度耦合,从而推动权力分配和运行更为全面地技术化转向,使得权力进入"幕后"且其规训能力空前增强.数字时代权力技术化的外在特征表现为高度技术性、极强隐蔽性、深度侵入性.权力技术化的内在逻辑展现为人的数字化生存的社会逻辑、弥散性分布的权力逻辑、黑箱运行的技术逻辑以及代码控制的规训逻辑.数字控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消解以及技术理性掩盖权力主体的非理性、数字技术对自由裁量的异化、监管不能与责任排斥风险,彰显了对权力技术化进行规范的必要性.为此,需要通过明确公私并重的数字权利体系,构建以数字技术的可控性以及公众参与程度为核心的权力技术化运行的正当性检验机制,对权力技术化的合理运行做出法律应对.

    数字技术数字化生存权力技术化权力逻辑技术规训

    论党的自我革命与全面依法治国之统合

    贾永健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主要着眼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而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部署,依规治党是其重要内容."二者"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共同致力于"跳出历史周期率",形成了"党为统合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统合框架、依规治党为统合路径"的统合机制.在中国共产党有机统合"二者"的实践中,党的自我革命为全面依法治国持续锻造坚强的领导主体、赋予其勇毅前行的精神气质,带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深入发展,同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也深刻塑造着党自我革命的法治思维,推动党与法治走向高度统一和深度融合.

    全面依法治国自我革命历史周期率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规治党

    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

    张仲胤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农耕文明

    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

    李杰文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农耕文明

    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

    惠冬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农耕文明

    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

    孙朋朋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农耕文明

    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

    宋先杰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所孕育的农耕文明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作为农业生产主要资源的气候,无疑又是基础要素之一.这就使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我们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农耕文明演变高度关注,乃至充满感情.这既是历史观照,是地理审视,是现实关怀,恐怕更深层的还是个人生命体验.2012年拙作《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出版后,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先生告知,有关院士很重视,并指出如果在时间上贯穿就更有价值了.而今,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初步工作,希冀学界更多地关注.本次笔谈论文以古代史下半段为研究时段.张仲胤《天时与人谋:魏晋气候变迁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提出,气候变迁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是复杂的.魏晋时期的寒冷干旱气候等不仅严重冲击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还促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与农业技术提升;由于后者,魏晋时期的粮食产量突破"冷抑暖扬"规律而反超两汉.李杰文《唐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下的甜瓜种植》认为唐前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后期渐趋寒冷干旱,气候变迁导致甜瓜种植及消费情况发生变化,甜瓜在唐代经历了从珍稀到常见、再从常见到珍稀的过程,文士则赋予其文化意蕴.惠冬《气候、社会与10-13世纪黄河中下游稻作区的演变》指出,作为对气候敏感度较高的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物的水稻,对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农耕演进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而随着温暖-寒冷周期的变化等,10-13世纪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区由扩张趋向收缩,稻作区的演变是天人共塑的一种历史农业景观.孙朋朋《元代黄河流域气候剧变与植棉业推广》发现,黄河流域气候在元朝前期至中后期发生了由温暖适宜骤然入冷的变化,导致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益显著降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亦产生相应调整,棉花作为新兴经济作物遂在黄河流域得到广泛种植.宋先杰《气候变迁、社会选择与明清黄河中下游柳树的兴盛》选择具有耐寒、易成活、生长快等特点的柳树,考察在小冰期影响下的明清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的适应、生存,柳树得以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植被景观.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农耕文明

    重访"大象的墓地":莎士比亚来源研究的历史、困境、转向与方法论意义

    杨康恩李伟昉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来源研究自17世纪后期开始出现,至20世纪逐渐偏向语言学和史料学研究,产生了布洛的集大成之作《莎士比亚的叙事和戏剧来源》.随着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浪潮的兴起,传统来源研究逐渐陷入沉寂,甚至被格林布拉特称作"大象的墓地".近年来,莎士比亚来源研究实践出现转向:一是在概念范畴方面从来源转向互文性;二是在研究进路方面与文化研究、审美批评等相结合,呈现出更为基础性、工具性的方法论特征.其显著标志是:丰富阐释莎士比亚意图的有效途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兼而有之,实现比较思维从"求同"向"探异"的转化.

    莎士比亚来源研究格林布拉特大象的墓地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