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在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Ⅰ、Ⅱ或Ⅲ级,体质量指数(BMI)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丙泊酚组(P组)和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1,R组静脉推注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1,米库氯铵0.2 mg·kg-1.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h)、苯磺酸瑞马唑仑0.2~1 mg/(kg·h),两组均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min)、米库氯铵0.2 mg/(kg·h).于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置入喉罩5 min(T2)、停用麻药时(T3)、拔除喉罩时(T4)、拔除喉罩5 min(T5)时分别记录血压(B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时长、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事件或反应,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结果:本研究计划纳入70例,每组35例,排除手术原因昏迷不醒者、术中因液体不畅或其他因素导致实验无法完成者,最终每组纳入30例.与T0比,P组在T1、T2、T3、T4时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T1、T2、T3时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时HR明显下降(P<0.05);R组在T1、T3、T5时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时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在T1、T4、T5时HR无明显下降(P=0.443).与P组相比,R组在T2、T5时舒张压升高(P<0.05),在T1、T2、T4时HR增快(P<0.05).与P组相比,R组苏醒时间缩短(P<0.05),拔管时间缩短(P<0.05),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x2=7.94,P<0.05).结论: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时的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