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融经济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融经济学研究
金融经济学研究

马龙海

双月刊

1674-1625

hnjryj@vip.tom.com

020-37216137 37215360

510521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

金融经济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惟精惟勤,玉汝于成:信贷专业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雪兰王剑徐子尧申程程...
    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行业专业化的产业金融发展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举足轻重.立足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企业层面指标体系,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数据,考察信贷专业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信贷专业化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改善投资效率、提高风险承担,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信贷专业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规模较小、银企关联较弱和公司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此外,银行竞争、金融数字化和科技金融政策能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应鼓励银行制定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同时重视银行竞争格局和科技金融生态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信贷专业化企业新质生产力银行竞争金融数字化

    "独乐乐"还是"众乐乐":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适度竞争的量化研究

    魏腾达穆月英
    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揭示农业保险市场适度竞争的量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省级层面,农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拐点值出现在HHI指数等于0.5左右,表明省级最优的农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偏于适度垄断;过度竞争和过度垄断分别通过增加保险机构经营管理费用、减少保险赔付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相比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可以接受相对更高的市场垄断程度.考虑到当前农业保险市场普遍存在寻租和"应收保费"问题,建议将县级农险招投标权上移至省级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并形成保费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省级保险分公司的支付机制.

    农业保险适度竞争管理成本保险赔付非线性关系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村彩礼的上涨逻辑:基于婚姻市场要价与支付的双边分析

    张贇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彩礼治理政策频繁制定与彩礼持续上涨的矛盾凸显了治理效能亟待改进,需结合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农村彩礼上涨趋势的成因逻辑.立足数字普惠金融视角,构建婚姻市场要价与支付的双边分析框架,讨论并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彩礼上涨趋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村彩礼上涨,且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有促进作用.在开通高铁、拥有孔庙、方言分化、商帮文化浓厚地区,其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未婚男女同县婚嫁、女方婚前职业上升、彩礼转移及双方婚介渠道陌生化概率,促使彩礼上涨.由此驱动的上涨实质是行为决策约束受外界改变而引致的合理上涨.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彩礼上涨的片面否定与上涨构成的思辨不足,致使依赖文化治理、盲目限定彩礼、推崇零彩礼等治理偏倚出现.应关注非合理上涨,并援助数字普惠金融等合理上涨因素下的弱势人群.

    农村彩礼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双边决策合理上涨治理偏倚

    城商行参与、地方政府救助与城投债违约风险化解

    孙征胡志浩李慧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降低城投债违约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21年城投债地级市数据,采用OLS估计和工具变量法,分析城商行资源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金融资源和地方政府可支配金融资源能够显著降低当地城投债违约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商行对城投债违约风险的降低效应仅在经济较发达和城商行资产富裕的地区存在.机制分析表明,第一例城投债的实质性违约强化了城商行资源对信用利差的降低效应,金融资源结构的"本地化"倾向对信用利差呈"倒U型"状态,城商行资源在降低城投风险方面具有财政金融二重属性.基于此,建议重视地区城商行建设,提升地方政府紧急救助能力,防止出现隐性债务"由点到面"的违约风险扩大化.

    城投债违约风险金融资源信用利差地方政府救助

    ETF是否有助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李盼朱小能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ETF可通过提高定价效率改善企业投融资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模糊断点回归模型,检验ETF对定价效率和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ETF通过降低成分股的波动率和交易成本,对股票定价效率带来正面影响;能引导金融资源向前景好的企业倾斜,显著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显著缓解企业投资不足并降低非效率投资,改善企业投资效率.异质性研究表明,ETF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对民营企业、小企业和战略导向的代表性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对ETF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定价效率融资效率投资效率

    民间金融地理聚集与银行信贷风险缓释——来自机构地理分布数据的微观证据

    苏帆许超
    8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银行网点分布数据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工商注册登记数据,构建地理结构层面的民间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此研究民间金融机构围绕银行的聚集分布会如何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发现,民间金融机构的地理聚集能够缓释银行信贷风险,即银行周围分布的民间金融机构数量越多、资本规模越大,银行信贷风险会越小;银行信贷风险缓释的有效性依赖于银行贷款结构和地理距离,银行贷款业务中更多的小微贷款占比、民间金融机构和银行之间更近的地理距离能够疏通民间金融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当银行竞争力较弱且金融监管更严格时,民间金融能发挥更有效的风险缓释作用.基于此,应加大对民间金融的政策支持,鼓励民间金融与银行共生发展;制定监管条例以严格约束民间金融的业务边界;建立民间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

    民间金融银行信贷风险地理聚集金融地理结构

    账面—市值比分解视角下的价值溢价成因:风险还是预期差

    姜圆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多因素定价模型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但其因子有效性源于公司基本面风险差异还是投资者预期差,依然存在分歧.选取账面—市值比B/M测度价值溢价,将其分解为账面—价值比(B/V)和价值—市值比(V/M),研究已有记载的7种风险假说是否能够充分呈现价值溢价的因果逻辑.结果发现,B/M对预期收益率的解释力与V/M相当,而B/V的差异则不能解释预期收益率差异.进一步地,财务困境风险假说、个股现金流风险假说,既不能一致地解释B/M之间的差异,亦不能解释V/M之间的差异;股权隐含违约风险假说、系统性风险敏感性假说、市场现金流风险假说、营运杠杆风险假说、股权久期风险假说这五类理论,虽可解释B/V的差异,但无法解释V/M的差异.基于线性外推偏差假说和套利风险理论,讨论了V/M在市场上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研究支持行为金融学中价值溢价成因的预期差假说,对以Fama and French(1993)为代表的多因素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上是否可由风险理论所解释提出质疑,由此基于"价值溢价消失之谜"这一前沿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价值溢价风险预期差账面—市值比

    投资者短视影响基金投资收益吗——基于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调查数据

    闫竹王正位佀佳欣
    11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反映出基金投资者的实现收益率远低于公募基金的长期持有收益率.现实中,投资者并不总是具备长期投资视野,常常出现短视倾向.基于行为金融学框架,利用中国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投资者短视与其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短视会降低投资者基金投资收益.利用个人税收递延养老政策出台的外生冲击构造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投资者的技术面信息依赖、损失容忍度低和追涨杀跌行为是投资者短视影响其基金投资收益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短视在投资者投资高风险基金、未接受专业建议时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更大,加强投资者教育有助于缓解短视的负向影响.

    投资者短视投资视野追涨杀跌行为投资收益

    高铁建设与企业信贷配置研究——来自上市公司贷款公告的经验证据

    吴华强张承鹫才国伟
    13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手工整理2008-2021年近15万条A股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公告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建设如何影响企业信贷配置.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周边高铁站数增多,会提升企业从周边银行获取贷款的比重,且该影响机制在非省会城市企业样本中作用力度更大.高铁建设能够强化企业对周边信贷资源的依赖性,支持"信贷监管理论".机制分析表明,高铁站建设主要吸引银行机构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聚集,有利于提高银行竞争及其对信贷的影响力度,进而提升企业从附近银行机构获取信贷的比重.研究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一种作用机制,为中国实现交通强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

    交通基础设施信贷配置银行竞争因果中介效应

    建设金融强国指数报告:分析框架、指标体系与评价结果

    王擎
    15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建设金融强国指数编制及数据库建设是核心主题相关研究领域及效应拓展研究领域的基础设施层面的根本需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系统论述,围绕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在传统的金融发展测评指标的基础上,确立建设金融强国指数编制的七大领域的指标体系;测定和编制全球36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指数,并从中比较分析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实力地位、比较先进性及待提升空间.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演绎中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步骤等多方位措施.本文首次建构建设金融强国的测评指标体系,是为拓展金融发展测评的研究文献的边际贡献.

    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指数分析框架跟踪评价比较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