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融经济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融经济学研究
金融经济学研究

马龙海

双月刊

1674-1625

hnjryj@vip.tom.com

020-37216137 37215360

510521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

金融经济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时变传染网络和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研究

    张玉鹏娄云深
    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8个经济体760家金融机构SRISK系统性风险数据,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方差分解法测度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网络,进而采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各经济体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合SRISK数据和时变传染网络能有效识别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均会产生风险净输出效应,且会通过直接输出或香港地区间接输出风险至中国内地;在全样本与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重大风险事件期间,中国皆为风险净溢入国且新冠疫情期间溢入效应达历史最高;美英两国在重大风险事件期间均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遭受外部冲击的形势最为严峻.

    系统性风险时变传染网络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

    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罗美娟何姣
    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行信贷与地方债之间的隐性互惠,表现为银行基于对地方债务的信任和对未来间接回报的期望,自主地为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的贷款条件.中国地方债的扩张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需求所致,也有银行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举债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产生共振,促成"债务—信贷"循环扩张机制,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以2008-2020年地级市的银行信贷、地方债务和金融波动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互惠关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与地方债的隐性互惠是导致金融波动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财政压力越大或金融分权程度越高的城市受影响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隐性互惠使企业融资渠道被挤占、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加,进而导致金融波动.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对隐性互惠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实现控制地方债扩张的同时稳定金融的发展.

    银行信贷地方债隐性互惠金融稳定

    供应链客户的稳定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吗——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

    张勇殷健
    4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前五名客户结构动态变化数据,实证检验供应链客户的稳定是否能够抑制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以考察产品市场上的客户稳定对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安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稳定度越高,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越低;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外部监督力量弱、客户集中度高、业务复杂度高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近的企业中,客户稳定度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客户稳定度影响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两条作用路径分别是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建议有关部门继续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企业管理层积极维护与客户之间的稳定业务关系并引入大客户参与公司治理,投资者充分关注上市公司客户结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

    客户稳定度股价崩盘风险经营风险信息披露风险

    数字金融是否优化了实体企业融资结构

    冯永琦胡玥
    5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引入数字金融因素的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模型,利用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升股权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进而优化实体企业融资结构,但数字金融发展对实体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作用在不同行业、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下存在异质性.数字金融优化实体企业融资结构的机制主要包括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增强市场关注度等.数字金融对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产生线性的促进作用,对间接融资规模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而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促进作用大于对间接融资规模的促进作用.同时,数字金融对股权融资规模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债券融资规模的影响程度.

    数字金融融资结构直接融资信息不对称性

    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IPO定价效率的影响

    初可佳薛田雨谢观霞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年8月24日至2022年11月24日期间数据,运用混合截面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验证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在短期内催涨"炒新"投机情绪,抑制了创业板IPO的定价效率;但从长远来看,注册制改革显示出积极的激励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注册制改革在低承销商声誉组和低筹资金额组样本中发挥更为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上述结论说明注册制改革并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承销商功能仍未得到市场和投资者认可.鉴于此,建议政府和监管机构完善定价机制及引导投资者结构优化,以遏制短期内的投机行为,确保注册制改革维护市场稳定的长期目标得以实现.

    IPO定价注册制改革创业板混合截面双重差分模型

    双碳背景下企业金融化与绿色发展的"多言寡行"——基于金融改革政策的治理效应评估

    田小平
    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双碳背景下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对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的影响和机制问题.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上越有可能采用"多言寡行"的策略行为,即在年报披露较多的绿色信息但实际绿色治理绩效较差,这类行为有着较强的"声誉管理"动机并会降低企业的真实生产率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提升企业风险并降低企业责任评分等,都会导致企业绿色发展"多言寡行"问题的出现.在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下,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行为特征明显淡化.本文研究在更深层次上展现出企业金融化有悖绿色发展的冲击作用,并为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解决方案.

    企业金融化绿色信息策略性披露绿色治理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有限合伙协议架构、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

    吴浩解维敏
    11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有限合伙协议架构作为搭建公司治理的基础构架.使用2014-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非国有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有限合伙协议架构能否发挥相应的治理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够强化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有限合伙协议架构能够通过提升普通合伙人风险偏好,进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表明,当企业信息质量较高、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水平较低时,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全面科学评价有限合伙协议架构这种创新治理机制的经济后果提供新证据,同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有限合伙协议架构风险偏好企业创新公司治理

    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金融风险: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

    张庆君赵志尚孟新新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能源结构转型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金融风险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且能源结构转型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效应影响区域金融风险;科技创新可以显著缓释能源结构转型引致的区域金融风险,路径创新能显著缓释由路径依赖和脆弱诱发的金融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金融风险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此外,政策制度创新也可以缓释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可能引致的区域金融风险.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确保能源结构转型的"顺滑、平稳"过渡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能源结构转型区域金融风险经济杠杆科技创新

    监管处罚能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吗——兼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修订的影响

    黄远标李泽广
    14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管处罚作为微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和内容,对维护中国金融业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CoVaR和MES方法测算银行系统性风险,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监管处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处罚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机制分析表明,监管处罚主要通过降低银行杠杆和收益波动率来抑制系统性风险.异质性分析显示,监管处罚的风险抑制作用在系统性风险较高的银行和非国有银行群组中尤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201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的修订能够强化监管处罚的震慑力,更好地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监管部门维持监管处罚的常态化实施,发挥监管的纠偏和引导效应,更好地防范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

    监管处罚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银行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