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张新友

月刊

1004-3268

hnnykx@163.com

0371-65739041

450002

郑州市农业路1号

河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等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还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形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相当多的文章被英国CAB、美国AGRIS收录。本刊自1972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南、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重点报道全省农业科技界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已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深受农村干部、广大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和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朋友喜爱。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水产,特种种植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新品种、新技术、产品等。本刊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已成为省内外农资企业、科研院所发布广告信息的重要媒体,广大读者获取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的主要渠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粳稻种质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冯培媛董悦焦紫岚陈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析盐胁迫下粳稻种质苗期Na+、K+分布特征,筛选耐盐优异种质,发掘离子平衡相关位点,以181份粳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耐盐级别(STS)、地上部Na+含量(SNC)、地上部K+含量(SKC)、根系Na+含量(RNC)、根系K+含量(RKC),计算地上部Na+/K+(SNK)、根系Na+/K+(RNK)及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TS、SNC、RNC、SKC、RKC、SNK、RNK 7个指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介于23。7%~70。5%;相关性分析表明,SNC与RNC、SNK、RNK呈极显著正相关,RNC与SNK、RNK呈极显著正相关,SKC与RKC呈显著正相关,与SNK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9。545%;参照D值筛选到Bertone、Cigalon、Banat2951、早糯稻和沈农2号5份耐盐种质,加合1号、越光、幸实、山福利亚和千重浪为盐敏感种质。共检测到16个InDel位点,32个等位变异,贡献率为10。82%~20。57%。其中,与RNC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有9个,分布于水稻第1、4、6、8、9、11号染色体上;与RNK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有7个,位于水稻第4、5、6、7、9、10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04%~18。79%。等位变异6IM20。68Mb-2在以上2个指标中被同时检测到。与RNK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9IM20。21Mb表现为3个单倍型,Hap1的RNK显著低于Hap2和Hap3,是1个耐盐优异单倍型。

    粳稻耐盐性综合评价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

    李志路浩冉杨官官李鸿萍...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57-2022年河南省109个县(区)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计算夏玉米花期日最高气温≥35℃持续天数及累计天数,从连续型高温热害与非连续型高温热害2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上的抗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1957-2022年,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2010年以后,高温热害呈现频发趋势,且连续型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更高。高温热害发生频率较高的时间为1960年代和2010年以后,且1960年代以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为主,2010年以后以轻度和中度高温热害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呈现出豫东、豫南地区较高,豫西、豫北较低的特征。高温热害高风险地区分布于南阳市南部、驻马店市、周口市和商丘市东部,低风险地区分布于安阳市、濮阳市和鹤壁市。在高温热害类型上,商丘市南部更容易发生连续型高温热害;漯河市和周口市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轻度高温热害,南阳市南部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中度和重度高温热害,驻马店市南部更容易发生非连续型重度高温热害。

    夏玉米热害花期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河南省

    小麦骨干亲本周8425B矮秆基因在其衍生品种(系)中的遗传解析

    李晓德杨宇昕朱宸甲李俣佳...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4个主要矮秆基因[Rht1(Reduced height 1)、Rht2、Rht8和Rht24]的分子标记对219个周8425B衍生品种(系)进行检测,研究矮秆基因分布、组合类型及其对小麦株高、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骨干亲本周8425B的持续遗传研究、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1、Rht2、Rht8和Rht24在周8425B衍生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52%、100。00%、42。01%和97。26%。在219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单独存在某一矮秆基因的类型,各矮秆基因均以组合形式存在,4个矮秆基因的组合类型共有7种,分别为Rht1+Rht2、Rht2+Rht8、Rht2+Rht24、Rht1+Rht2+Rht8、Rht1+Rht2+Rht24、Rht2+Rht8+Rht24和Rht1+Rht2+Rht8+Rht24,以Rht1+Rht2+Rht24组合分布频率最高,为53。42%;Rht2+Rht8组合分布频率最低,为0。46%。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8基因的降秆作用最强,Rht1基因最弱;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1+Rht2组合降秆作用最强,Rht1+Rht2+Rht8组合最弱。对于单个矮秆基因,Rht2基因型小麦产量最高,株高为77。38 cm;Rht8基因型小麦产量最低,株高为76。71 cm。对于矮秆基因组合,Rht2+Rht8组合产量最高,株高为78。21 cm;Rht1+Rht2组合产量最低,株高为75。85 cm。产量相关性状与4个矮秆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升株高有利于提高植株的生物量,增加收获指数,实现产量增加。筛选出3份产量较高的小麦材料,分别是郑麦103、存麦13和中育1220,其株高分别为82。79 cm、78。71 cm和82。50 cm,矮秆基因组合均为Rht1+Rht2+Rht24。

    小麦矮秆基因株高周8425B衍生品种(系)遗传解析产量

    埃洛石纳米管对铜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敬营王佳旭陈丽娜王秀平...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水培条件下设置3个铜(Cu)处理[20 mg/L Cu2+(20Cu)、50 mg/L Cu2+(50Cu)和100 mg/L Cu2+(100Cu)],研究外源添加50 mg/L埃洛石纳米管(HNTs)对Cu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气孔大小、叶绿体色素含量、根系氧化损伤、植株内Cu2+含量的影响,以期为HNTs缓解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添加HNTs显著提高了Cu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20Cu+HNTs、50Cu+HNTs、100Cu+HNTs处理株高分别提高了13。10%、26。45%、28。30%,根长分别提高了62。87%、56。68%、92。34%;外源添加HNTs显著提高了Cu胁迫下小麦幼苗干、鲜质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根系活力,降低了根系氧化损伤程度,其中,叶绿素a含量分别提高了34。34%、18。09%、54。76%,叶绿素b含量分别提高了44。83%、25。93%、43。75%,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8。16%、339。48%、453。56%;与100Cu处理相比,100Cu+HNTs处理小麦幼苗根系、叶片中Cu2+含量分别降低了19。18%、37。02%。综上,外源添加HNTs能够降低小麦幼苗中Cu2+含量,缓解重金属Cu对小麦幼苗的毒性,促进其生长。

    小麦埃洛石纳米管铜胁迫生长发育缓解

    河南省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综合性状分析与评价

    张会芳燕照玲刘海礁段俊枝...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是当前我国农业形势下拓宽作物品种审定试验渠道重点推进的新措施,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掌握其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概况,以近3a(2021-2023年)河南省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为对象,将联合体试验品种与省统一试验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21-2023年河南省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合计355个,其中,联合体试验品种187个。联合体试验容量呈上升趋势,品种数量占比由2021年的48。3%上升到2023年的61。2%;试验组别单一,主要为冬水组。冬水组小麦中,申请者独立申请品种时,联合体试验品种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较省统一试验高,个人申请则更倾向于参加省统一试验。联合体试验小麦农艺性状与省统一试验相比差异前期大后期小,7个农艺性状中2021年有5个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023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品质性状差异相对较小,但也表现出前期大后期小的规律,7个品质性状中2021年有2个性状差异显著、2023年均不显著。联合体试验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及多样性整体上均大于省统一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4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转化为7个主成分,其反映了81。51%的原始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50位的品种中,联合体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小,2021、2023年分别有5、14个,分别占当年全部联合体试验品种数量的9。3%、17。9%;省统一试验小麦品种在其全部品种中占比较大,2021、2023年分别有4、5个,分别占当年全部省统一试验品种数量的19。0%、35。7%。综上,河南省小麦联合体试验容量在不断提升,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品种综合评价得分与省统一试验差距缩小,相关部门未来可根据市场调整优化试验组别,聚焦联合体试验通道问题,推进联合体试验高质量发展。

    小麦联合体试验省统一试验试验容量品种性状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河南省

    打顶和激素对上部烟叶烟碱的影响及源库关系分析

    王玉华王德权王玉林张杨...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打顶和激素调控烤烟烟碱合成与积累的生理机制,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措施与激素互作处理对烤烟根系、上部叶片性状,上部叶烟碱、总氮含量,根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烟碱合成与运输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烟碱积累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打顶显著提高上部烟叶烟碱含量与积累量,分别是不打顶处理的1。41倍、1。85倍;不打顶时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显著增加烟碱含量,增幅为14。60%,喷施N-1-氨甲酰苯甲酸萘酯(NPA)显著降低烟碱含量,降幅为10。01%;打顶后喷施水杨苷异羟肟酸(SHAM)、萘乙酸(NAA)显著降低烟碱含量,降幅分别为23。07%、16。92%。茉莉酸(JA)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有限,主要通过直接调控烟碱合成与转运基因的表达促进烟碱合成,而生长素(IAA)主要通过调控根系发育间接影响烟碱合成与积累。通径分析显示,根系性状中根尖数对烟碱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根表面积对烟碱积累的总作用最大,是影响烟碱合成的主要"源"指标;叶片性状中叶面积对烟碱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叶干质量对烟碱积累的总作用最大,是影响烟碱积累的主要"库"指标。综合分析,打顶后根系IAA含量提高,促进根尖数的增加,即增加了烟碱合成"源"数量,同时增强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促进氮代谢与氮吸收;打顶后根系JA含量增加,直接增强烟碱合成与转运基因PMT、QPT、A622和NUP1的表达,提高了烟碱合成强度;此外,打顶促进叶面积、叶干质量等"库"容的增大,提高了烟碱积累效率。

    烤烟打顶茉莉酸生长素烟碱源库关系

    茶树根系发育及生长素对不同氮形态的响应

    黄双杰李梦真罗金蕾常亚丽...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茶树信阳10号和中茶108为试材,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形态[铵硝比(NH4+∶NO3-)分别为4∶0、3∶1和0∶4]下茶树生物量、氮含量、根系发育、生长素含量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旨在揭示不同氮形态下茶树根系的发育机制。结果表明,信阳10号在铵硝比3∶1下,根系和地上部干质量最高,根系氮含量最高。与单独供铵(4∶0)相比,信阳10号在铵硝比3∶1时,不定根显著伸长,侧根长和密度无显著变化,根系IAA含量显著增加,叶片IAA含量显著降低。与信阳10号不同,与单独供铵相比,中茶108在铵硝比3∶1下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显著减少,不定根长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侧根长显著伸长,侧根数目和侧根密度显著降低,IAA含量在根系中显著减少,叶片中无显著变化。qRT-PCR结果表明,铵硝比3∶1下,信阳10号根系生长素合成基因CsTSA、CsNIT1,运输基因CsPIN3a、CsPIN3b和响应基因CsARF3、CsIAA27表达显著上调;中茶108根系生长素合成基因CsNIT1、CsNIT2,运输基因CsABCB4和响应基因CsARF1、CsARF3、CsARF5、CsARF6表达显著下调。综上所述,信阳10号和中茶108对不同氮素形态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前者耐NO3-,适宜生长在铵硝比3∶1下,后者不耐NO3-,适宜生长在纯铵营养条件下;铵硝比3∶1下,生长素向信阳10号根系运输增加和向中茶108根系运输减少,可能是不同茶树根系对氮素形态响应不同的生理机制之一。

    茶树氮素形态铵态氮硝态氮信阳10号中茶108根系生长素

    丹参HD-ZIP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李万成瑞星党鑫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响应高温胁迫的HD-ZIP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对丹参全基因组的HD-ZIP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以天丹1号为材料,通过qPCR技术检测了丹参HD-ZIP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丹参全基因组中包含44个HD-ZIP基因(SmHD-ZIP),不均匀地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SmHD-ZIP可分为HD-ZIPⅠ、HD-ZIPⅡ、HD-ZIPⅢ和HD-ZIPⅣ4个亚家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数为180~982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0。947~109。620 ku。SmHD-ZIP均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绝大多数不含信号肽,等电点为4。48~10。91,且几乎都在细胞核表达,蛋白质稳定性较差。44个SmHD-ZIP基因中有10个基因复制事件,均为纯化选择。结构和模体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亚家族成员的外显子数目基本一致,HD-ZIPⅢ亚家族成员的外显子数目最多,模体数也最多。模体1、6是SmHD-ZIP的保守模体,模体10、11、12、13、15为HD-ZIPⅢ亚家族特有,模体5为HD-ZIPⅣ亚家族特有。通过分析高温(37℃)胁迫下SmHD-ZIP的表达模式发现,表达量升高和下降的基因数基本一致,在上调表达的基因中,SmHD-ZIP1。11、SmHD-ZIP1。13、SmHD-ZIP2。2、SmHD-ZIP2。5、SmHD-ZIP3。1、SmHD-ZIP3。4、SmHD-ZIP4。9、SmHD-ZIP4。10和SmHD-ZIP4。12的表达量提高了10倍以上,可作为提高丹参耐热性的候选基因资源。

    丹参HD-ZIP家族系统进化树qPCR高温胁迫

    大豆和玉米茬口对冬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郭辉连延浩赵志博任永哲...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黄淮海地区玉米茬口和大豆茬口微生物遗留效应的差异,于2023年在长达4 a(2019-20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冬小麦拔节期的根际土壤样品,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Tax4Fun2功能预测分析,研究玉米茬口(M)和大豆茬口(S)下冬小麦拔节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N240,纯氮240 kg/hm2)共4个处理(MN0、SN0、MN240、SN240)的响应。结果表明,门水平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冬小麦拔节期根际优势菌门,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6。66%~69。56%。N0施氮量S茬口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M茬口显著增加了19。10%(P<0。05);N240施氮量S茬口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比 M 茬口显著增加了 11。90%(P<0。05)。目水平下,Vicinamibacterales 与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为优势菌目,优势菌目相对丰度为 18。42%~19。68%。N0 施氮量 S 茬口的Vicinamibacterales相对丰度比M茬口显著减少了13。69%(P<0。05),伯克氏菌目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了11。31%(P<0。05)。通过Tax4Fun2功能预测,与KEGG数据库对比发现,N0施氮量下新陈代谢分类中的7个二级功能途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Vicinamibacterales和伯克氏菌目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冬小麦土壤细菌有26个功能基因参与土壤氮循环途径,其中反硝化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最高。N0施氮量M茬口的norB、norC、nirS型反硝化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S茬口(P<0。05)。综上,不同施氮量下茬口均造成冬小麦拔节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不同茬口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一步影响细菌群落氮代谢功能。

    冬小麦大豆茬口玉米茬口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预测氮循环

    不同洪淹时长夏玉米田土壤养分的变化

    黄艳丽苏辉黄鹏飞庄静静...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2021年7月洪水致灾的河南省卫辉市洪淹区典型地块研究洪淹夏玉米田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分布变化,为灾后农田复垦提供高效施肥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淹水天数(1~2 d、5~7 d、10~12 d、20~25 d、超过30 d)0~40 cm土层的水解氮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40~60 cm土层淹水≥10 d的土壤水解氮含量显著低于淹水不足10d的;但20~40、40~60 cm土层速效磷的含量则随淹水天数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0~20 cm土层淹水时间越长整体上速效钾含量越高,20~40、4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则随淹水时长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20~40、40~60 cm土层淹水时间越长整体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但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淹水天数增加先升后降,淹水10~12 d有机质含量最高。综上,不同淹水天数夏玉米田土壤养分由于转化与迁移的途径与机制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剖面分布特征,建议洪淹农田及时补施氮肥,补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夏玉米洪涝淹水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