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吴家庆

双月刊

1000-2529

scasci@126.com

0731-88872209 88872471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想象与历史之间:论汉魏六朝小说"洞庭湖"书写图景及意义

    谷文彬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笔下的"洞庭湖"书写主要由奇幻浪漫的异境空间、地域鲜明的人文空间和神秘独特的信仰空间等组成,从而充满了奇异、诡谲和诗意的色彩.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南方地理的发现、佛道文化和隐逸之风盛行以及尚博好异风气的流行等因素影响着该时期的洞庭湖书写.其文化意义约有四端,展示了时人对洞庭湖一带的认知,与诗歌、地记共同形塑了洞庭湖的记忆与表达,拓宽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和写作视阈,奠定了后世小说洞庭湖书写传统.

    汉魏六朝洞庭湖空间书写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年人婚恋观光谱——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夏普利值分解法

    刘德寰巩固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着"传统—现代—后现代"的社会变迁维度建构青年人婚恋观光谱,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和夏普利值分解法,考察社交媒体和社会结构背景对婚恋观产生影响的因果机制和二者间的动态博弈后发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这三层结构性背景非线性地影响着青年人社交媒体使用方式;"传统基础型"婚恋观受个体结构性背景的影响最大,相比之下,社交媒体的作用微不足道;"现代适应型"婚恋观更多地被弱关系社交媒体所强化;"后现代探索型"婚恋观同样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和异构,强关系社交媒体削弱了此观念,而两性情感交友类社交媒体则反过来强化了对这一观念的普遍认同.

    社交媒体社会结构社会资本青年婚恋观因果推断

    技术跨越的可能:ChatGPT的传媒转向与功用确立

    刘海明付莎莎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颠覆了既往的传播结构和内容生产模式.当个体与智能机器的连接愈发紧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互行为趋于弱化,ChatGPT代表的新型人机交互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人际传播模式,开启智能化中介的传播转向.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传媒应用的深度化,传媒业者需应对变革所带来的力量转换和功用重建.直面技术带来的传媒业者"无用"争议,要求传媒业者从技术发展的动态视角审视技术的矛盾属性和技术跨越导致的认知与应用割裂的问题,明确人之功能性和重新确立人之主体性,进而从概念先行、信息生产、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形成技术跨越的基本判断并确立传媒转向的可行性路径.在技术理念与实践路径的结合中,探讨技术生命周期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技术跨越下传媒转向中"业"与"人"同频的可能.

    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传媒产业职能转向技术跨越

    意向性认知:人工智能驱动语言产出的知识传播进路

    周彦每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语言的产出受人脑语言能力的支配,彰显了人脑思维构念和意向性认知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语言是精神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意向性.而智能化时代的语言产出,要借助于语言符号,对人脑的思维规律进行模拟和思维操练.在反思人脑意向性的基础上,完成人脑参与到人—机协同的语言产出和知识传播.一方面,人—机适配的语言产出模式扩展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智能语言意向性产出的知识转向;另一方面,在智能化的认知范式内,人工智能的语言产出形式直接跨越了自然语言的演化过程.客观来看,智能语言并不能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意向性,也存在对语义理解的程式化窠臼.对于知识的再生产而言,智能化背景下的语言产出,凸显了从语言符号转向数据治理、从逻辑转向算法的多重知识传播进路.

    语言意向性人工智能知识传播

    汉语自然会话中的惊讶表达:基于韵律和身势的实证分析

    万光荣张青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研究聚焦文本标记考察惊讶表达,不仅推动了惊讶范畴从传信范畴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语法范畴,还为惊讶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自然会话中往往没有文本标记,交际双方借助真实场景下的韵律和身势手段表达和理解惊讶语义.鉴于此,本文基于互动语言学理论,采取多模态视角,探讨汉语自然会话中说话人如何通过韵律和身势传递惊讶信息.研究结果发现:(1)韵律表达惊讶的方式包括极大的音高、音强和音长,至少有一个明显的曲调,惊讶信息会重读且延长;(2)身势表达惊讶有五种方式: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伴随吸气、面部表情伴随手部动作、面部表情伴随身体前倾或后靠、面部表情伴随转头注视惊讶来源;(3)最常见的情况是韵律和身势协同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韵律紧跟身势,并与身势后部分重合,二是韵律与身势几乎同时发生.这种基于韵律和身势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深化语言语义研究,并为多模态情感识别提供参考.

    汉语自然会话惊讶表达韵律身势

    抵抗还是妥协?数字隐私意识觉醒与未来传播生态变革

    陈天嵩张尔坤王彦博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个体"线上—线下"生活都暴露在一个可访问、可跟踪的数字空间中.隐私意识逐渐从一个私人领域的窄化概念,升维成一种可能影响社会发展、型塑未来传播生态的集体"共识".具体而言,传统隐私到数字隐私的历史发展脉络表明,数字时代隐私意识觉醒存在多维动因,用户对隐私侵犯的"想象式抵抗"已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力量.数字隐私意识作为潜在变量,从宏观社会环境、媒介技术发展和个人社交行为三个方面影响未来传播生态的构建.此外,对数字隐私意识的探讨,要避免落入唯技术论和唯自由论窠臼,应通过树立平衡观念、厘清"公""私"边界、引导技术向善等方式对数字隐私进行合理疏导和规制,以促进数字技术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数字隐私意识数字隐私困境传播生态未来传播

    从"个人自主"到"关系自主":现代公民隐私观念的关系性转向

    李荣顾理平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私作为一项独处、不受外界干涉及他人打扰的个人权利,有着深厚的传统自由主义思想渊源.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以个人自主为基础的隐私观念在现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的作用下,其自我的"二元分裂"、认知的"涣散"、主体性的"消解",使得强调与他人分离、主张他人与社会分隔来保护隐私的观念,难以回应现今隐私保护的诉求.一方面,媒介技术对自我认知的重塑直接影响公民对隐私的认识和理解,需要重新审视数字化时代的隐私;另一方面,公民需要警惕和正视来自外部异化了的各方势力对自我评价的冲击.从关系性的视角出发对现代隐私保护模式进行建构,尊重关系自主,在社会参与中重塑自我,在社会互动中实现自主,进而强化公民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促使公民能够在社会化生存与个人的自由化发展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自由主义隐私主体自我观念关系性隐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