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江学良

旬刊

1009-3079

wcjd@wjgnet.com

0351-4078656;办公电话010-85381901-644

030001

社址: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77号;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远洋国际中心D座903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ournal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肝内胆管结石病临床病理分型和治疗体系之我见

    陈晓鹏
    835-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结石病简称肝石病,病情复杂、病变广泛.现有多种临床分型,但不能准确反映肝石病的病变范围及其程度,也不利于交流;治疗方法多样,但应用比较混乱.我们尝试建立基于肝石病临床病理特点的新型HLDO分型以及基于该分型的肝石病治疗体系,力求全面准确地描述肝石病病变范围及其程度,科学合理施治,以降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

    肝内胆管结石病分型治疗腹腔镜

    靶向肠道菌群治疗胃肠疾病研究进展

    邵好青谭周进
    84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特别是近5年来一些颠覆性的发现使得肠道菌群成为健康、疾病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机体生物过程的重要协调者以及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参与者,加之其组成和功能的可塑性,肠道菌群逐渐成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靶标而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IBD和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了整理,并介绍了在胃肠病中以肠道菌群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的现状,以期为靶向肠道菌群治疗策略的应用提供借鉴.

    肠道菌群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靶向菌群疗法

    COPB2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卢军董麒锋沈壮虹
    849-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外被体蛋白复合物β2亚基(coatomer protein complex subunit beta 2,COPB2)可参与调节多种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而其在胃癌中表达和临床意义仍不完全明确.目的 探究COPB2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OPB2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和AGS)中COPB2蛋白的表达情况.将COPB2-shRNA及其相应的阴性对照(Con-shRNA)、pcDNA-COPB2及其相应的阴性对照(pcDNA-Con)转染到SGC-7901细胞后,采用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法和Transwell法分析敲低或过表达COPB2对胃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或过表达COPB2对胃癌细胞中Akt信号的影响.建立肿瘤异体移植模型,检测敲低COPB2对瘤体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人胃上皮细胞GES-1,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和AGS)中COPB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敲低COPB2能抑制SGC-7901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与侵袭的能力和p-Akt的蛋白表达,而过表达COPB2则呈现相反作用.另外,肿瘤异体移植模型实验证实敲低COPB2能抑制SGC-7901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结论 敲低COPB2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kt信号活性相关.

    外被体蛋白复合物β2亚基胃癌迁移侵袭增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EMT的相关性研究

    楼何飞马春梅傅英芝张术...
    858-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公认的Ⅰ类致癌因素,但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报道较少.故本研究推测H.pylori感染与EMT存在一定相关性,在CR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CRC患者E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01/2017-10我院经手术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CRC患者97例,另选取同期因其他原因接受肠切除术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H.pylori感染、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波形蛋白(vimentin,VIM)、β-连环素(β-catenin,β-CAT)]阳性率,探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EMT相关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参数,分析H.pylori感染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评价H.pylori感染与生存的关系.结果 H.pylori感染、VIM、β-CAT蛋白阳性率:观察组>对照组,E-cad蛋白阳性率:观察组<对照组(P<0.05);观察组H.pylori阳性者分化程度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浸润深度全层/浆膜外比例、区域淋巴结转移比例、VIM、β-CAT蛋白阳性率高于H.pylori阴性者,E-cad蛋白阳性率低于H.pylori阴性者(P<0.05);H.pylori感染与E-cad蛋白呈负相关,与VIM、β-CAT蛋白呈正相关(P<0.05);Hpylori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CRC患者EMT存在一定相关性,推测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促进EMT发生导致CRC侵袭、转移及不良预后.

    幽门螺杆菌感染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β-连环素

    信息动态

    865,892,900,后插1-后插5页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王维钊向晓星刘军邓登豪...
    86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目前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微创化,已成为疾病诊疗新趋势,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首选手段之一,但是,当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行ERCP难度往往较大,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目的 分析ERCP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4-01/2019-01我院ERCP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特点、狭窄处理方式、ERCP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成功率及预后.结果 4216例接受ERCP患者中,共有消化道狭窄(食管、胃、十二指肠狭窄)患者134例,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狭窄13例(食管癌术后)、胃窦部狭窄1例(胃窦部巨大脂肪瘤)、十二指肠狭窄120例(恶性狭窄113例,良性狭窄7例).共有106例患者ERCP成功,整体成功率79.10%,包括1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1例胃窦狭窄,94例十二指肠狭窄(良性7例,恶性87例).其中42例狭窄较轻患者经变换体位及上腹部压迫后通过狭窄段完成ERCP;31例通过更换JF十二指肠镜或胃镜进镜及导丝引导下完成手术;33例通过柱状气囊扩张后完成ERC P,其中9例在术后同时留置肠道支架;共有28例狭窄较重患者未能完成ERCR2例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26例为十二指肠球降部恶性狭窄.术中一例食管吻合口狭窄扩张后出血较多停止手术;术后6例患者在3-6 mo内因肿瘤浸润并十二指肠梗阻行肠道支架置入,2例因术后同时留置的肠道支架阻塞行肠道支架内清理扩张;无穿孔、重症胰腺炎等重大并发症.结论 胆胰疾病合并消化道狭窄时,选取合适方法通过狭窄段后行ERCP仍是安全可行的:(1)对于食管癌术后狭窄,经食管扩张通过狭窄后常可完成ERCR但需警惕食管狭窄扩张出血;(2)十二指肠球、降部狭窄较重患者ERCP难度大,尤以降部狭窄难于球部,球囊扩张可作为通过狭窄段的有效手段,经扩张后短期内易再发侵犯并狭窄,此类患者术后应选择性留置肠道支架;(3)对于扩张后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以及浸润严重者,需考虑直接置入肠道支架或选取非ERCP方式解决患者胆道梗阻问题.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消化道狭窄胆胰疾病

    循环视黄醇结合蛋白是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董小武魏梅马楠陆蓥蓥...
    873-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国内常见急腹症.部分患者存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降低的现象,但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目的 探究RBP与AP严重程度和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入东部战区总医院的AP患者(发病7天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RBP水平将患者分为RBP正常组(normal retinol-binding protein,NRBP)和RBP降低组(low retinol-binding protein,LRBP),比较两组基线特征、AP严重程度、临床预后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局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RBP对AP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176例患者,其中NRBp组41人、LRBP组135人.LRBP组AP严重程度显著高于NRBP组(轻症:15.6%比39.0%,中重症:53.3%比29.3%,重症:31.1%比31.7%;P<0.05).LRBP组急性坏死组织积聚比例70.4%,显著高于NRBP组的52.1%(P<0.05).血清RBP水平在有局部并发症的患者中显著低于无局部并发症患者[24.00(15.00,27.50)mg/L比12.00 (9.00,22.00)mg/L,P<0.05].RBP预测局部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08(95%CI:0.615-0.801),最佳截断点为15.5 mg/L,灵敏度为60.4%,特异性为75.7%.RBP降低是局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06,P=0.003,95%CI:1.771-15.896).结论 急性期血清RBP水平能较好的预测AP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衰竭无显著相关性.

    急性胰腺炎视黄醇结合蛋白局部并发症系统并发症

    艾迪莎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凌方梅陆斐楠王胜难朱良如...
    880-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病例数迅猛增加,艾迪莎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要高质量的科学证据进行评估,既往的Meta分析存在一定缺陷,需采用更加严格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分析.目的 系统性地分析评价艾迪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中国成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Medline,Embase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检索公开发表的艾迪莎治疗中国成人诊断为轻中度UC有效性及安全性的RCT文献.采用R和Stata/SE 8.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Egger's回归对称性检验评价(统计显著性标准为0.1)评估研究的发表偏倚.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基线病情严重程度和文献质量对终点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次研究自六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828篇文献,最终纳入用于有效性分析的文献9篇,用于安全性分析的文献24篇.结果 显示,艾迪莎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isk difference,RD),(RD=0.18,95%CI:0.10-0.25,P<0.0001).艾迪莎组的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D=0.20,95%CI:0.12-0.27,P<0.0001).剔除总有效率差值最大的文献,剩余文献关于总有效率的差值的异质性不显著,且Meta分析结果依旧显示艾迪莎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D=0.13,95%CI:0.08-0.18,P<0.0001).在Jadad评分3分或2分(不合盲态评分)的亚组中,艾迪莎组的总有效率仍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dad=2分:RD=0.19,95%CI:0.10-0.28,P<0.0001;Jadad=3分:RD=0.11,95%CI:0.06-0.16,P<0.0001).对于只包含轻中度UC患者的6篇文献,艾迪莎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D=0.17,95%CI:0.06-0.27,P<0.0001).6项艾迪莎与SASP的RCT中,艾迪莎组发生率>1%的不良反应有恶心(0.43%)、皮疹(0.87%)和未具体分类的胃肠道反应(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3.88%、3.88%和8.74%).结论 Meta分析显示,艾迪莎在中国成人患者中,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优于柳氮磺吡啶,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明显低于柳氮磺吡啶,

    溃疡性结肠炎艾迪莎有效性Meta分析

    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生物制剂的个体化选择

    容加梅罗娟黄奇缪应雷...
    893-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越来越多针对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开始广泛用于IBD的治疗.IBD患者生物制剂的选择需结合不同生物制剂的特征,充分权衡风险和获益,医患共同参与决策,最终才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不同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风险权衡、抗-TNF治疗失败的挽救治疗及血药浓度监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个体化选择生物制剂.

    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个体化

    谷胱甘肽在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杨凤娟谭宁张天禹程潭...
    901-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导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其发生过程中伴有ROS水平升高和抗氧化系统的下降--如酶抗氧化剂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非酶抗氧化剂中谷胱甘肽等.谷胱甘肽是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低分子量抗氧化剂,其稳态水平依赖于所需氨基酸前体吸收速率、酶活性、谷胱甘肽二硫化物的回收以及氧化还原之间的平衡等.目前,靶向谷胱甘肽代谢已被广泛研究用于癌症治疗,与组合疗法相比,作为单一治疗策略的谷胱甘肽耗竭产生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深入认识谷胱甘肽在铁死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将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铁死亡活性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