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强

双月刊

1007-8444

hysz@chinajournal.net.cn

0517-83511053 83511120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1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与“双百”方针,扶持新人新作,繁荣学术研究,开辟有“周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史考辨”、“学术百年”、“现当代学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特色专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鼓励学术讨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罗刚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在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效的方法论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不仅在于能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在于深化了对高校文化的方向、结构和层次的认识,高校要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强国;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逻辑在于以文化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文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在于以科研优势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文化建设的行动逻辑在于内外兼修,发挥高校文化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高校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做到强化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砥砺精神品格;加强内容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既要提炼文化育人素材,凸显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又要凸显文化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进文化传播,塑造高校文化品牌.做到扩大开放合作,既要面向区域,也要面向世界,还要注重塑造学科创新品牌.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文化建设价值意蕴基本逻辑行动方略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密钥

    刘新新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发挥着举旗定向的精神航标作用.纵观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发展史,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形成、发展并日益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铸就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赓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厚植、与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对接,以及对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发展诉求的回应是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开启新的伟大征程的背景下,系统解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密钥,对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

    情感场域、功能作用与制度成长——"枫桥经验"视域下的乡贤治理

    汪伟全张百缘李雅琼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贤治理产生于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基层治理实践,为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形成多元治理格局提供了路径选择.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的灵魂,群众路线是"枫桥经验"的"基因".乡贤治理是实践群众路线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枫桥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乡贤治理的情感场域和价值引领,使得"枫桥经验"中的乡贤治理有别于传统乡贤治理,既实现了党的领导,又体现了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实现了乡贤治理的独特功能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通过系列制度创新来推进乡贤治理新发展.

    基层治理枫桥经验乡贤治理

    新时代基层社会矛盾治理的科层化协同模式研究——基于S区"枫桥经验"治理的实证研究

    陶东
    132-13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风险环境下,单一科层制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化解多元社会矛盾,由此产生了"运动式治理""协同治理""精细化科层"等新的治理形式,但都未能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治理模式.科层化协同即通过科层力量渗透或嵌入协同网络,使得科层因素对整个协同模式起主导性作用.科层化协同模式并不致力于完全打破科层制,也非协同制的异化,而是中国治理语境下的调适,使得协同效能得以发挥,收到持久稳定的治理效果.对在社会矛盾治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的S区枫桥式治理实践进行分析,是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化,或有助于我国基层社会风险治理模式的研究.

    多元社会矛盾科层化协同枫桥经验中国之治新时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的版权风险与化解路径——以ChatGPT为例

    王长征
    139-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展了文本生成的方式,提高了内容的产生效率并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可及性,具有被制度鼓励的技术正当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开发需要复制大量作品作为训练机器学习的材料,但此种复制目前并不受我国著作权立法的豁免.文本与数据挖掘过程中对作品的利用不以欣赏表达或获取信息为目的,不会对著作权人的市场产生替代,具有被作为权利例外的理论基础.域外版权立法也承认文本与数据挖掘中作品利用行为的合法性.未来著作权立法的修改,应当在合理使用条款中增加文本与数据挖掘利用作品的权利例外,对使用目的、使用行为和使用结果作出具体的规定.为应对立法权利例外规定的缺失,应充分利用著作权内置的私人自治、利用默示许可、探索与出版商合作和构建共享数据库等替代性措施来规避当前作品利用中存在的风险.

    文本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ChatGPT合理使用私人自治

    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视域下涉案财产处置问题探究——从兼顾追赃挽损和财产权保障切入

    李巨洋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案财产处置在职务违法犯罪治理中具有重要刑事政策意义.在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涉案财产处置存在"违法所得"和"犯罪所得"的概念衔接、涉案财产的范围衔接、登记上交的制度衔接等实体问题,以及适用对物监察措施的监督衔接和涉案财产保全衔接等程序问题.解决涉案财产处置的实体与程序衔接问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协调因职务违法犯罪的一体化规则与违法犯罪二元区分冲突导致的规范兼容问题,增强刑事诉讼规范对监察规范的供给,通过解释论与立法论并行解决衔接问题.其次,重视利益对策的刑事政策功能,通过构建基于推定没收的涉案财产登记上交制度和职务犯罪涉案财产审前保全制度,为利益对策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强化被调查人财产权的程序保障,保障被调查人知情参与权和权利受损后的程序救济.

    涉案财产处置追赃挽损监察法财产权保障

    "去欧美化":新中国史学早期转向的另一种解读

    刘永祥庄超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欧美化"是新中国史学早期转向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原则之一,对此后的史学变化具有原生意义.这一转向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完成,既通过重建史学机制来完成史学主体力量的权力转换,又采取"大批判"加"大讨论"双管齐下的方式,清除以自由主义为根基的"学术独立"意识.在当时的史学话语体系中,"去欧美化"和"反帝""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之间存在语义上的一致性.贯穿其间的,则是更具普遍意义的阶级斗争话语.史学"去欧美化"又被赋予世界意义,表现为追随苏联史学界与欧美史学界展开话语权的争夺.这次史学转向服务于社会主义理想,其性质因超出学术范畴而产生简单化、过度化等弊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的破坏效果极其明显,但破坏之后的建设也卓有成效,成功扭转了重考证轻理论、重微观轻宏观、重学术轻致用、重事实轻规律等学风,并把理论原则落脚到中国历史本身,从而把中国史学研究推进到新的阶段.

    新中国史学"去欧美化"马克思主义史学本土化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样态——以李大钊与邝摩汉比较研究为中心

    吴文杰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开始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李大钊和邝摩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是在日本留学时接触马克思主义.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积极宣传受到十月革命后国内重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二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特点.对唯物史观理解的差异使得二人对中国历史分期和中国上古史等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这直观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各异、未有定说的样态.

    李大钊邝摩汉唯物史观中国历史研究

    试论上原专禄世界史理论的创建

    李超徐新博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原专禄是战后日本世界史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试图通过创建世界史理论以树立日本国民的"主体地位",从而解决战后日本所谓"民族独立"的国际地位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上原世界史理论的创建,某种意义上也是战后日本基于国际秩序变革,主动调整世界史认识的一种体现.该理论为破除战后日本历史研究和教育中的"西方中心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原专禄世界史理论历史认识论战后日本

    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体系的尝试——以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人民文库"版为考察中心

    宣扬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人民文库"版全面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生演进的脉络、时代特征和主要成就,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范畴体系.该著"稽"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之"古","随"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时",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相结合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稽古随时历史学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