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强

双月刊

1007-8444

hysz@chinajournal.net.cn

0517-83511053 83511120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1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与“双百”方针,扶持新人新作,繁荣学术研究,开辟有“周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史考辨”、“学术百年”、“现当代学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特色专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强调研究深度,鼓励学术讨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道自得":张岱《四书遇·孟子》的诠释特质与价值

    张宏锋杨蕊
    287-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岱《四书遇·孟子》是嘉靖后期诠释《孟子》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诠释特质.其特质一方面表现为诠释体例的革新,反对传注体例,注重自我感悟,不盲从朱《注》与时说;另一方面表现为诠释模式的变革,以评点方式诠释《孟子》文本,挖掘《孟子》文学价值,融通儒释道,以佛道释《孟子》思想.这些特质集中体现了《四书遇·孟子》文献与学理的双重时代价值.从文献角度而言,《四书遇·孟子》广征诸说,反映时人诠释《孟子》的真实情况,具有辑存之功;从学理角度而言,《四书遇·孟子》以"自得"为核心,诠释体例、模式的创新,皆是其"自得"思想的具体实践,对矫正晚明空疏玄虚之风具有积极作用.

    张岱《四书遇·孟子》《孟子》"自得"

    《梦歌》的"电影化"书写

    魏磊吕晓棠
    295-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下多学科研究向交叉融合的整体化发展背景下,美国自白派诗人约翰·贝里曼诗歌中以前未被重视的广泛的多艺术形态及其内涵和表现,成为其升温的基石.其中,奠定了贝里曼的诗名,被称为"改变了 20世纪诗歌史的诗集之一"的《梦歌》,就是一部"电影化"作品.不管是在向电影本身致敬,诗歌结构和纹理的电影化,还是在与电影内容与技巧的互文等方面,《梦歌》均有着突出的表现.

    约翰·贝里曼《梦歌》跨学科电影化互文

    中华典籍外译的易读性与可读性研究——以《西游记》韦利译本和蓝诗玲译本为例

    许宗瑞张云丹
    301-30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西游记》韦利译本和蓝诗玲译本为例,通过软件量化分析和文本细读研究,比较了两节译本的易读性和可读性.结果发现,两节译本均遵循"一致性"原则和"缩短距离"原则以提高译本易读性,同时利用副文本构建叙事语境,采用编译结合或译创结合策略以增强文本故事性和时代性,从而提高译本可读性.两节译本的成功经验或可为今后中华典籍外译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中华典籍外译《西游记》《西游记》韦利译本《西游记》蓝诗玲译本

    论《西游记》中自然文化的嵌入与影响

    于红慧
    307-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游记》是一部有诸多自然文化嵌入与影响的小说,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题材类型层面,历史上玄奘西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然环境的考验,受此影响,后出的取经故事大量描写人与 自然的矛盾;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层面,有突出的"人文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文化"写作形态,自然美是人物设置的最高等级;三是情节构思层面,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描写发挥了"比德"和"畅神"的功能、作用;四是知识构成层面,小说反映了古人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神话与 自然科学的结晶.《西游记》在人与 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上,具有丰富的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意蕴,是一种中国式的自然美学实践.

    《西游记》自然文化嵌入影响

    "故事世界"视域下《西游记》跨媒介叙事简论

    臧慧远
    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跨媒介叙事理论中的"故事世界"为视角,深入分析以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为主体的西游故事在影视、动漫、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媒介平台上的多元呈现以及粉丝社群对故事世界的推动拓展.通过对不同媒介作品的故事、人物、场景等要素的全面分析,揭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西游故事是如何在变革与延伸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在受众中持续产生影响的.

    故事世界《西游记》跨媒介叙事

    中国文学经典化研究的新范式——评葛志伟《从汉魏到齐梁:中古五言诗的经典化研究》

    许芳红
    319-322页

    Abstracts

    323-324页

    征稿启事

    封2,222,229,263,32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