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西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西医学
华西医学

石应康

月刊

1002-0179

hxyxqk@yahoo.com.cn

028-85421298

610041

四川成都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华西医学/Journal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为临床综合性季刊。主要刊载临床科研论著、临床经验、短篇报道等文章。循证医学为本刊国内首创的特色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感染与实验室鉴定:困惑与进展

    杨欣蕊张飞龙鲁炳怀
    1173-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其引发的感染通常表现为更严重的疾病和更高的致死率,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碳青霉烯耐药hvKP的出现加剧了这一困境.临床对hvKP的定义和检测标准仍存在困惑,该文系统阐述了 hvKP的感染特征、鉴定方法以及碳青霉烯耐药hvKP的产生机制,为提高临床工作人员对hvKP感染的警惕性以及临床对该类菌株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全面详细的考量.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临床特征碳青霉烯耐药毒力基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2022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熊丽周丹李梦娇舒玲...
    1179-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BC)耐药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综合医院的结核病耐药监测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MTBC临床分离株中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的菌株.收集这些菌株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利福布汀、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胺及卷曲霉素13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信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纳入502株MTBC菌株,其中366株来源于初治患者,136株来源于复治患者.纳入的MTBC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异烟肼28.69%、乙胺丁醇19.72%、利福平14.94%;二线药物中,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13.55%、12.15%和11.95%,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均<10%,对链霉素、卷曲霉素和利福布汀的耐药率依次为17.53%、13.55%和12.15%.复治患者对除卷曲霉素以外的其余12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及准广泛耐药菌株分离率分别为9.36%、7.37%、7.17%和7.77%,4种耐药表型的菌株分离率4年间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患者耐多药和准广泛耐药菌株分离率均高于初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综合性结核定点医院2019年—2022年结核耐药情况仍较为严峻,应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防治和耐药监测.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综合医院耐药性

    高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徐恬张昀哲雷学忠
    1184-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人群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索pgRN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1日-2022年4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肝炎门诊治疗随访的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分析总结高pgRNA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患者占比66.4%,平均年龄为44.02岁.高pgRNA组与低pgRNA组的性别、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Y-谷氨酰转移酶、HBV表面抗原、HBVe抗原≥0.1 U/mL的患者比例、HBV DNA、甲胎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pgRNA组HBV表面抗原<100 U/mL的患者比例低于低pgRNA组(4.4%vs.22.6%,P<0.05).结论 高pgRNA的慢性乙肝患者HBV表面抗原≥ 100 U/mL的比例更高.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醛脱氢酶18家族成员A1在食管癌细胞中结合的靶标及测序分析

    王永康余玮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买买提·依斯热依力...
    1188-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醛脱氢酶 18 家族成员 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8 family member A1,ALDH18A1)作为一种RNA结合蛋白在食管癌细胞(KYSE150细胞)中结合RNA的分子特征及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人食管鳞癌细胞(KYSE150细胞).同时,采用RNA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细胞内RNA与蛋白结合情况,利用目标蛋白的抗体将相应的RNA-蛋白复合物沉淀下来,分离纯化捕获的RNA.分析ALDH18A1结合RNA的分子特征,并且对ALDH18A1结合靶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聚类分析.结果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目的蛋白被抗体较好富集.ALDH18A1具有广泛的RNA结合活性,结合显著富集在编码区、内含子和5'非翻译区.ALDH18A1主要结合在RNA的UGUAAUC基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LDH18A1结合的RNA分子主要参与了在对焦点黏附、癌症的中心碳代谢、细胞周期、剪接体、RNA运输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结论 ALDH18A1能结合RNA分子,可在食管癌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以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过程中发挥作用.

    食管癌细胞醛脱氢酶18家族成员A1RNA结合蛋白RNA免疫共沉淀

    肠道菌群与抽动障碍的因果关联: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周文月梁家浩李泽豪王海...
    1195-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法分析肠道菌群与抽动障碍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 以从MiBioGen数据库下载获得的人类肠道菌群数据集中已知的196个菌群(9个门、16个纲、20个目、32个科和119个属)作为暴露因素,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选取抽动障碍数据集(finn-b-KRA_PSY_TIC,包括172例病例和218 620例对照)作为结局变量,逆方差加权作为主要分析方法,通过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肠道菌群与抽动障碍的因果关联.利用MR-Egger截距测试和MR-PRESSO全局检验评价水平多效性,Cochran Q检测评价异质性,通过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逆方差加权分析结果显示,红螺菌科(Family Rhodospirillaceae)[OR=0.398,95%CI(0.191,0.831),P=0.014]、红螺菌目(Order Rhodospirillales)[OR=0.349,95%CI(0.164,0.743),P=0.006]和 Parasutterella[OR=0.392,95%CI(0.171,0.898),P=0.027]与抽动障碍发病风险呈负向因果关系;毛螺菌属(Genus Lachnospira)[OR=8.784,95%CI(1.160,66.496),P=0.035]和 Candidatus Soleaferrea[OR=2.572,95%CI(1.161,5.695),P=0.020]与抽动障碍发病风险呈正向因果关系.MR-Egger截距测试和MR-PRESSO全局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水平多效性,Cochran Q检测无异质性,留一法分析显示结果稳健.结论 肠道菌群和抽动障碍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红螺菌科、红螺菌目和Parasutterella能降低抽动障碍发病风险,毛螺菌属和Candidatus Soleaferrea能增加抽动障碍发病风险.

    孟德尔随机化抽动障碍肠道菌群因果关联

    免疫细胞介导的DNA拷贝数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朱赟魏佳明曾逸笛林瑞芳...
    1204-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讨DNA拷贝数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免疫细胞的潜在中介效应.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库中获取了 731种免疫细胞、DNA拷贝数、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数据,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方法及MR-Egger法,对DNA拷贝数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因果关系进行双向MR分析.此外,通过两步中介分析识别出可能的中介免疫细胞.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134个SNP进行双向MR分析.MR分析结果显示,DNA拷贝数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存在负向因果关系(P<0.05),而反向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验证了结果的稳定性.中介分析显示免疫细胞表型HVEM on CD45RA-CD4+在DNA拷贝数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为4.6%).结论 DNA拷贝数的增加可能会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免疫细胞在这一因果联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DNA拷贝数免疫细胞阿尔茨海默病孟德尔随机化中介

    银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一项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任向前杨素清
    1212-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分析银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方法 正向研究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中获取与银屑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工具变量,AD作为结局;反向研究则获取与AD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银屑病作为结局.使用两样本双向MR分析,通过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等回归模型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银屑病与AD的因果关系.使用Cochran Q检验评估遗传工具变量异质性,使用MR-Egger截距法检验评估水平多效性,使用"留一法"评估单个SNP对因果关系影响的敏感性,观察漏斗图是否对称评估是否存在偏倚.结果 正向研究共纳入19个与银屑病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正向研究的IVW分析结果表明银屑病与AD存在因果关联[OR=1.032,95%CI(1.014,1.051),P<0.001],且 MR-Egger 回归法[OR=1.042,95%CI(1.012,1.073),P=0.013]、加权中位数[OR=1.048,95%CI(1.023,1.074),P<0.001]、加权模式[OR=1.046,95%CI(1.020,1.073),P=0.002]均支持该结果;异质性检验(IVW 结果:Q=13.752,P=0.745;MR-Egger 回归法结果:Q=13.134,P=0.727)、MR-Egger 截距法(Egger 截距=-0.004,P=0.442)、"留一法"分析结果、漏斗图结果均显示MR分析结果可靠.反向研究共纳入127个与AD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反向研究中没有证据支持AD会增加银屑病的发病风险(P>0.05);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IVW 结果:Q=232.496,P<0.001;MR-Egger 回归法结果:Q=232.119,P<0.001),MR-Egger 截距法(Egger 截距=0.003,P=0.652)、"留一法"分析结果和漏斗图结果均显示MR分析结果可靠.结论 银屑病与AD存在因果关联,银屑病可能会增加AD的发病风险.

    银屑病阿尔茨海默病孟德尔随机化因果关联

    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小板减少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谷志寒刘伯夫姚鹏何亚荣...
    1219-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小板减少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复苏后生命体征、复苏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和28 d死亡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小板减少和28 d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在纳入的285例患者中,与血小板正常组(n=130)相比,血小板减少组(n=155)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组患者28 d死亡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患者(84.5%vs.71.5%,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比值比=2.260,95%置信区间(1.153,4.429),P=0.018]及心肺复苏时间[比值比=1.117,95%置信区间(1.060,1.177),P<0.001]是院内心脏骤停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小板减少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相关.

    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血小板减少不良预后

    急诊危重症型流行性感冒患者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唐光旭张蜀
    1225-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危重症型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患者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月 1日—2020年6月 30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急诊科和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流感患者根据K折交叉验证法将70%的患者随机分配至模型建立组,30%的患者分配至模型验证组.并将模型建立组和模型验证组中的患者分别分为危重型组和非危重型组.基于修订版本国家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和简化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onfusion,uremia,respiratory,BP,age 65 years,CRB-65),构建危重症型流感早期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早期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共纳入患者612例.其中,模型建立组427例,模型验证组185例.在模型建立组中,非危重症型304例,危重症型123例 在模型验证组中,非危重型152例,危重型33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出现首发症状至急诊就诊间隔天数、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是危重症型流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这7个危险因素建立危重症型流感早期预测模型,该模型对非危重症型及危重症型患者预测的正确百分比分别为95.4%及77.2%,总体预测正确百分比为90.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危重症型流感早期预测模型在预测危重症患者中的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921.曲线下面积及其95%置信区间为0.931(0.860,0.999);危重症型流感早期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0.935、0.865、0.942)高于MEWS(0.642、0.595、0.536)和CRB-65(0.628、0.862、0.703).结论 年龄、高血压、出现首发症状至急诊就诊间隔天数、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是预测危重症流感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重症型流感早期预测模型在预测危重症流感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其预测价值和准确度优于MEWS 和 CRB-65.

    急诊科流行性感冒危重症血常规预测模型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及剂量学因素分析

    尹建琼邓义飞周来燕薛建新...
    1232-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的相关临床和剂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胸部放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因素和剂量学参数,对与发生≥2级RP相关的潜在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104例患者,≥2级RP的发生率为1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接受20 Gy以上剂量照射体积百分比(V20)[比值比(odds ratio,OR)=1.06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37),P=0.036]、肺平均照射剂量(mean dose,Dmean)[OR=1.003,95%CI(1.000,1.006),P=0.031]和上腔静脉 Dmean[OR=1.001,95%CI(1.000,1.001),P=0.041]与≥2 级 RP 相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心脏V20、肺Dmean和上腔静脉Dmean预测≥2级RP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52,0.926)].此外,预测≥2级RP的心脏V20、肺Dmean和上腔静脉Dmean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0%、13 Gy和38 Gy.结论 心脏V20、肺Dmean和上腔静脉Dmean与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2级RP的发生相关.若将心脏V20<20%、肺Dmean<13 Gy和上腔静脉Dmean<38 Gy作为正常器官剂量限量,或能降低局部晚期NSCLC患者胸部放疗后发生≥2级RP的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胸部放射治疗放射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