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章
华章

吕钦文

旬刊

1009-5489

jlhuazhang@163.com

0431-85320552,81182781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7520

华章/Journal Huazhang
查看更多>>坚持理论创新,繁荣社会科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中国人的表达角度浅谈日语感情表现句

    王春香
    10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人的角度出发,对日语感情表现在词汇的选择及使用上进行简单分类,明确日语感情表现句中的使用特点,从中日在感情表达上的差异方面,提出并分析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影响而出现的常见的错误。

    感情形容词感情动词中日差异母语影响

    工笔人物画的装饰之美

    刘甜源
    11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的工笔人物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追求色彩的逼真,而是通过浓淡深浅、对比变化来达到单纯平面化、主观理性化的效果。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将多样性的装饰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们带来审美愉悦。本文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进行了概述,并从线条、色彩、平面化、程式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工笔人物画的装饰之美。

    工笔人物画装饰性

    浅谈艺术歌曲的处理

    孙宁
    11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为“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由歌唱者,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艺术歌曲处理

    雕塑在展会中的运用

    孙平
    11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雕塑在展会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具体表现为其自身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美感能够带给我们一些美的享受并且会使得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但是由于在雕塑领域出现了一些十分偏激的艺术形式,从而给雕塑的审美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些偏激的艺术思维,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超越。而雕塑在我们国家的会展方面的运用是十分的普遍的,影响着展会的气氛。

    雕塑展会运用

    浅析二胡演奏成功的先决条件

    万吉
    11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胡是一件流传很广的民族乐器。成功的二胡演奏家,不仅可以通过手中的乐器来表现乐曲内在的情感,而且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从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营造良好的声音载体两方面来浅析二胡演奏成功的先决条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二胡演奏。

    二胡演奏方法声音载体

    浅析英汉语篇的形合与意合

    吴建江
    11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篇的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对比法分析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明显的区别。汉语以意义驾驭形式,注重隐性连贯,讲究功能,而英语以形式制约意义,注重显性接应,结构完整,这也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前者体现了汉民族的综合思维和模糊思维模式相辅相成,后者反映了西方民族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语篇形合意合文化思维观

    经典童话寓言中喜爱、情爱、仁爱的主题

    徐微
    11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的性质之区别,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区别,即爱之起因、爱之趋向和爱之关系。现代汉语有三个语词很好地标示出了这些区别,它们是“喜爱”、“情爱”和“仁爱”。

    经典童话寓言喜爱情爱仁爱主题

    论声乐艺术中声乐技巧的重要性

    徐艳
    11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技巧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价值,可以通过渗透到声乐艺术的各个领域,实现声乐艺术强烈的表现效果和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声乐技巧能够在语言和声音之间实现和谐有机的统一,这才导致声乐技巧能够更深刻地影响和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进步。本文从声音技巧对声乐艺术的重要性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分析了“为什么重要”、“重要性体现在哪里”等重大问题。

    声乐艺术声乐技巧重要性探讨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木刻版画

    冯逸兰
    1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兴木刻版画是那个特殊环境中发展的,其内容与形式、功能是抗战时期的生活反映。不同的版画家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其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主要探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木刻版画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位置、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意义,对建国后乃至当今我国的版画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价值。

    抗战时期新兴木刻政治意义

    “娜拉”出走以后

    胡海燕
    11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所周知,生于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在五四时期曾风靡一时。他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妇女解放、反抗传统思想等等关键词连在一起,当时其风靡程度不亚于时下的某些流行作家。其中最著名的《玩偶之家》更是被搬上多国舞台,让世界为之震动。在中国,女主角“娜拉”也成为了寻求独立思想的女性的代名词,当时学界各大家关于易卜生及《玩偶之家》也是诸多讨论,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她走后的“三条路”;更出现了所谓了“娜拉案”现象。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这一人物也被认为与“娜拉”有着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娜拉的人物性格、她走后的结局来探究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比较娜拉与子君相似人物之间的异同,并简述“娜拉”给予我的思考。

    独立人格女性角色定位个性解放社会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