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刘德富

双月刊

1003-4684

hgxb@mail.hbut.edu.cn

027-59750305 59750307

430068

武昌南湖李家墩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6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季刊,属综全性科技期刊,主要登载校内各学科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所涉学科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美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社会科学、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如数学、物理、外语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壳型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以马尿酸为模板

    樊世萌刘恋欧阳敬禹刘浩...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氨基化磁性纳米颗粒为核,以马尿酸(H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核壳型马尿酸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HA-MMIPs).通过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动力学吸附、等温吸附、比较HA-MMIP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对HA的吸附等实验,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A-MMIPs对HA具有较好的吸附量和印迹效率,在吸附HA上表现出对HSA的明显优势.HA五轮吸附-洗脱的循环实验表明,HA-MMIPs具有很好的重复再利用能力.这项研究证明HA-MMIPs对马尿酸分子具有良好的分离与吸附能力,对于尿毒症患者体内马尿酸分子的分离与吸附可能存在潜在的优势.

    马尿酸尿毒症毒素分子印迹人血清白蛋白

    5-氟尿嘧啶-1-乙酰氯的合成工艺研究

    王溥照何世波詹一丰刘明星...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氟尿嘧啶为原料,经取代和酰基化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5-氟尿嘧啶-1-乙酰氯,探讨反应原料配比、温度和时间对各步产率的影响.这种抗癌药物关键中间体5-氟尿嘧啶-1-乙酰氯的合成新方法最佳工艺为:第一步反应中原料配比为1∶1.6,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2 h;第二步反应中原料配比为1∶ 10,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和2h.产物总收率达65.1%,并经1H-NMR分析表征.该合成工艺路线具有原料廉价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优点.

    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1-乙酰氯5-氟尿嘧啶化合物合成

    一株弯曲固氮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特性研究

    张宏宏叶晨张晓昀孟恬...
    6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修复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治理方面有着优良特性.为了获得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以荧蒽为唯一碳源进行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效降解细菌,命名为CE3.经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菌株CE3属于弯曲固氮菌属(Azoarcus),这是首次发现该属菌株对高分子量PAHs具有降解能力.菌株CE3除了能降解荧蒽,还能降解苯、菲、芘、荧蒽、苯并[a]蒽、3-4苯并芘和苯并[b]荧蒽,且对荧蒽和芘的降解率较高,均达到50%以上.分析各种条件对CE3菌降解荧蒽和芘的影响,发现CE3菌能在较广的温度和pH范围降解荧蒽或芘,并且添加酵母提取物、蔗糖和果糖可使CE3菌降解能力提高.

    多环芳烃荧蒽降解弯曲固氮菌

    洪湖底泥特性及生产有机肥的分析研究

    王瑞露刘湛董伟吴翔鹏...
    67-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洪湖底泥生产有机肥的可行性,对洪湖底泥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洪湖底泥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5%,为中度污染;全氮含量为4026 mg/kg,为重度污染;全磷含量为1632 mg/kg,为中度污染.此外,洪湖底泥中重金属汞(Hg)、铅(Pb)、镉(Cd)、铬(Cr)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有机肥限量标准,但砷(As)的含量略高于限量标准.全湖范围内Hg、Pb、Cd、Cr、As单因子污染指数Pi均≤1,为无污染状态.南、北部湖区重金属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值分别为0.81、0.80,处于尚清洁状态.以上结果表明洪湖底泥是作为有机肥料的良好资源.

    洪湖底泥有机质营养物质重金属有机肥

    基于Weibull理论的再生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

    周金枝张政李竞钎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MTS材料动态疲劳试验机对温度循环后的C、RC、SFRC、SICRC进行疲劳试验,研究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0.9、0.8、0.7)混凝土的疲劳变形特征和疲劳寿命.基于试验数据,对各试样疲劳寿命进行两参数Weibull分布检验,建立了p-S-N方程.结果表明:与RC、SFRC相比,SICRC在疲劳破坏时有更好的延展性和整体性,难以破碎毁坏;由同一应力水平下的S-N曲线可得出,SICRC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均要优于RC、SFRC;利用两参数Weibull分布理论检验各试样疲劳寿命,其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0,说明两参数Weibull分布理论能够较好的应用于SFRC和SICRC疲劳寿命检验.

    温度循环金刚砂钢纤维疲劳寿命两参数Weibull分布p-S-N方程

    BFRP筋钢纤维部分增强混凝土梁延性性能研究

    陈升平李航宇张建波沈伟...
    76-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不同钢纤维体积率(0,0.5%,1%)和受压区的不同钢纤维混凝土层厚度(180,300)为试验变量,进行4根BFRP筋钢纤维混凝土梁和1根CFRP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通过分析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了钢纤维体积率和受压区钢纤维混凝土层的厚度对其延性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添加钢纤维会显著提高梁的延性系数,较未掺加钢纤维的混凝土梁其延性系数的提高幅度约可达7%~42%;受压区钢纤维混凝土层的厚度对梁的延性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混凝土层厚度的增加,其延性系数约可提高30%;CFRP筋对梁的增强增韧效果优于BFRP筋.

    FRP筋钢纤维受弯性能延性性能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赵犇谭燕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再生骨料替代率,促进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改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对RAPC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通过对照实验,结合强度和透水性能选取合适的骨料级配和硅灰掺量,初步获得较优的配合比后,对提升RAPC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可行性展开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10~15 mm)的占比增多,RAPC强度逐渐减弱,透水性能逐渐增强.当硅灰掺量为0~6%时,RAPC强度逐渐增强;当硅灰掺量为6%~12%时,强度逐渐减弱;当硅灰掺量为0~12%时,透水性能逐渐减弱.当水胶比为0.35、骨料级配(5~10 mm∶ 10~15 mm)为3∶2、硅灰掺量为6%、高效减水剂掺量为0.25%时,再生骨料替代率可提高到40%,此时RAPC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最大值28.9 MPa、3.9 MPa,平均透水系数和有效孔隙率分别为22.3 mm/s、3.1%,强度和透水性能优良.

    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再生骨料替代率骨料级配硅灰掺量高效减水剂

    混杂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李向阳胡军安陈月顺蒋雷鸣...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水镁石纤维和海泡石纤维单独及混合掺入AC-13沥青混合料中,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研究了 0.3%纤维总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和水稳定性能;并且混掺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优于单掺的.水镁石和海泡石纤维以质量比2:3的比例混合掺入时,高温和低温性能最好;当纤维以3∶2的比例混合掺入时,水稳定性能最好.引人功效系数法确定了最佳性价比的纤维掺入方案.水镁石与海泡石纤维以1∶4的比例加入到混合料时性价比最高.

    沥青混合料混掺纤维路用性能

    PVA(聚乙烯醇)改良膨胀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

    文武庄心善赵奕杨聂去尘...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PVA(聚乙烯醇)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可利用其强粘结性改良膨胀土,提高改良土强度降低其膨胀性.通过三轴试验,研究不同PVA含量对膨胀土性质的影响,试验发现:围压相同时,随着PVA含量增大,改良土强度与内摩擦角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黏聚力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在相同围压下,当PVA含量为3%,膨胀土的主应力之差达到最大,3%为PVA的最佳含量.掺量相同时,PVA含量0%、1%、2%、3%、4%改良土条件下,围压300 kPa 较围压 100 kPa 时,强度提高 39%、36%、29%、32%、31%.

    膨胀土PVA(聚乙烯醇)应力-应变抗剪强度

    三类典型算量软件数据交换研究

    邹贻权宋凤蕾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探究算量软件数据交换现状及制约因素,以房建项目为例,选取三类典型算量软件构建算量模型,展开三类算量模型数据交换测试实验并进行算量偏差分析.结果表明:三类软件数据互导后,除基础梁和承台外标准层主体量偏差率较小,晨曦转广联达钢筋几何属性差别较大,其他路径钢筋及装饰互导后均无法显示.分析总结出算量软件数据交换还存在建模规范不一致、软件功能缺失或不兼容、软件数据接口及内置规则不统一等制约因素,进而从用户、软件商、政府三方视角提出了针对化建议,以期提高算量软件整体质量及打破软件交互壁垒.

    算量软件数据交换工程量偏差格式转换软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