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

程惠亭

月刊

1005-9954

chem_eng@chinahualueng.com

029-87988823 8824 8826

710065

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化学工程》编辑部

化学工程/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化工行业学术性及技术应用性刊物,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化学工程专业刊物。创刊于1972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5-9954,国内统一刊号为61-1136/Q,国外总发行现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发行代号为4814B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反应压力对玉米秆灰中碱金属热转化特性的影响

    高原野肖伍扬陈丽娟路正超...
    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玉米秸秆为原料,探究反应压力对生物质灰中碱金属热转化特性的影响.在500℃制备玉米秆灰,在加压管式炉中设定不同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烧制灰样,采用XRF(X射线荧光)和XRD(X射线衍射)对制备的灰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压力抑制灰中无机矿物的释放.900 ℃时灰分损失率从0.1 MPa时的6.75%减少到1.0 MPa时的5.93%,减少约12%.1 000℃时灰颗粒之间发生严重熔融,可挥发性物质释放到气相中的空隙受阻;0.1 MPa和2.0 MPa下的灰中K2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3.2%和13.6%;而Cl的质量分数从0.1 MPa时的0.61%增加到2.0 MPa时的1.0%.说明提高反应压力能够有效地减轻高温下灰的熔融团聚程度,抑制灰分中低熔点物质的分解或气化,将更多的K元素和Cl元素保留在灰中.结合XRD分析可知,压力升高时灰中KCl和SiO2等无机矿物的质量分数增加,证明压力增大能够有效抑制KCl的释放,并将其转化为硅酸盐保留在灰分中.

    生物质灰压力碱金属转化特性

    石油降解菌株的生物炭固定化及性能研究

    林婷李海红温家峰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定化菌剂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以壳基生物炭作为载体,高效石油降解菌为目标微生物,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石油降解菌剂.探究菌接种量、炭投加量、时间、温度和摇床转速对固定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菌剂最佳制备条件.以投加量和石油质量分数为变量,考察生物炭、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剂的除油性能.结果显示:0.3 g炭投加量、2.26 mL菌接种量、8.462 h固定、转速为38.331 r/min、30℃,此条件下固定率最佳,可达87.261%.影响固定率的主次因素为:菌接种量>摇床转速>固定化时间>炭投加量.该固定化菌剂对石油整体降解能力在74%-84%,优于游离菌及生物炭对石油的降解效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固定化菌剂石油降解菌响应面分析法石油降解率

    微尺度下润湿性表面对双气泡传热特性的影响

    战洪仁纪柏辰刘东灵刘德彬...
    13-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混合润湿表面双气泡生长过程的特点和传热特性,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混合润湿性表面不同因素对生长和传热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纯润湿性表面,随着润湿性的降低,气泡成核时间减少,气泡脱离表面时间呈增加趋势,双气泡生长过程的平均热流密度呈减少趋势.混合表面可以实现相比纯润湿性表面更高的脱离频率和更好的换热效果,混合润湿表面整体脱离频率在(Lq/Δx)>0.37(Δx<30)时呈增加趋势,在(Lq/Δx)≤0.37(Δx≥30)时呈降低趋势;同一距离Lq/Δx不同疏水尺寸的脱离频率在(Lq/Δx)>0.37(Δx<30)时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在(Lq/Δx)≤0.37(Δx≥30)时呈增加趋势;同一距离Lq/Δx不同疏水尺寸的平均热流密度在(Lq/Δx)>0.37(Δx<30)时呈降低趋势,Ls=3(Ls/Lq=0.27)是最佳换热尺寸,在(Lq/Δx)≤0.37(Δx≥30)时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Ls=5(Ls//Lq=0.45)为最佳换热尺寸.

    格子Boltzmann混合润湿性生长过程换热效果脱离时间

    铂纳米团簇催化剂的制备及产氢性能研究

    李鲁冰张蕾卫莉婷苏进展...
    19-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催化产氢技术对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利用铁单原子锚定效应制备负载于多孔碳氮材料的超细铂纳米团簇材料Pt@Fe-N-C,并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以及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Pt@Fe-N-C继承了ZIF-8的正十二面体的多孔结构,且其中的铁单原子通过锚定铂纳米团簇实现铂的良好分散.该材料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展现出优异的HER(电催化析氢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过电势η10仅为17 mV,且在3 000圈循环退化测试后,η10仅增加4 mV.此外,在20 mV(vs.Ag/AgCl)过电势下,Pt@Fe-N-C的质量活性[12.43 mA/(cm2·μg)]是商业铂碳[2.05mA/(cm2·μg)]的6.1倍.因此,利用单原子锚定效应分散铂是一种降低贵金属使用量的有效策略,并为今后发展低贵金属电催化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催化剂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纳米材料氢能可再生能源

    基于区域直线距离的锂离子电池健康状态评估

    胡厚鹏刘伟肖艳红欧家祥...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原始充电曲线中引入区域电压和区域直线距离的概念,并提出基于区域直线距离的电池SOH(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采用实验室条件下NCA(镍钴铝)电池单体和LFP(磷酸铁锂)电池模组在1/2C倍率下的充电电压数据以及一座20 kW/100 kW·h储能电站的电池运行数据,来建立基于区域直线距离的电池SOH评估模型,对比了基于区域直线距离LAB的方法和IC(增量容量)峰高法,并考察了不同采样频率和区域电压下LAB-SOH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SOH与LAB呈线性正相关,线性拟合优度可达到0.96以上,LAB-SOH模型的SOH评估准确性均优于IC峰高法.区域直线距离作为健康因子提高了低采样频率下电池SOH评估的准确性,这为工程上储能电池的SOH在线评估提供了可能性.

    镍钴铝电池单体磷酸铁锂离子电池模组储能电站区域直线距离采样频率SOH评估

    A/B位计量比对脉冲电流促进钙钛矿溶出行为的影响

    付星齐锦刚孙立于文雯...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La0.7Sr0.3)xTi0.93Co0.07O3钙钛矿氧化物为基体活性材料,使用PEC(脉冲电流)处理技术,在600 V-3 Hz的脉冲参数下90 s内制得溶出型钙钛矿氧化物.正常化学计量下的ABO3(钙钛矿型氧化物)中A位与B位摩尔比为nA/nB=1,结合A位缺位(x=0.8、0.9,即nA/nB<1)和A位过位(x=1.2,即nA/nB>1)2种不同计量比情况,研究脉冲电流对上述3大类钙钛矿氧化物溶出行为的影响.利用XRD(X射线衍射仪)分析脉冲电流处理后的A位缺位钙钛矿(即x=0.8、0.9)时存在新的Co单质衍射峰;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脉冲电流处理后A位缺位时有明显的Co纳米颗粒在表面溶出;电化学测试表明脉冲处理后的A位缺位钙钛矿氧化物x=0.9时,面积最大且CV(循环伏安)曲线更接近矩形,有着更优秀的可逆性能和良好的电荷传递能力.综合分析发现,当A位缺位时对于脉冲电流处理后的钙钛矿氧化物有助于形成氧空位,更有利于触发钙钛矿B位Co还原成金属纳米粒子溶出,提高电子传导性和催化活性.

    脉冲电流钙钛矿纳米粒子溶出

    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微球制备及吸附

    蔡杰慧杨英全李致宝郑燕菲...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藻酸钠、硅烷改性蔗渣纤维素为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单元,采用金属离子交联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微球,研究其吸附亚甲基蓝,并阐述吸附机理.采用FT-IR(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XRD(X射线衍射)和TGA(热重分析)分别对微球结构、形貌、孔隙结构、晶相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吸附结果显示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亚甲基蓝饱和吸附量为523.56 mg/g.经过吸附-脱附5次后,微球吸附能力为85.44%.微球为类球形,表面有丰富的微介孔结构,微球结晶度较好,耐热性能较好,表明微球作为新型无机-有机复合吸附剂,为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新思路.

    硅烷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钠膨润土吸附亚甲基蓝

    广告索引

    45页

    集成电路用电子特气合成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孟祥军花莹曦冯昭宇郑凯天...
    46-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特气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的多个关键工艺步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最终的集成电路产品具备良好的电性指标及良品率,要求电子特气具有很高的产品纯度和严苛的质量一致性.然而,电子气体种类繁多,关键杂质种类及含量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各种电子特气的合成及纯化手段存在较大差异.文中重点关注市场需求量大的三氟化氮、六氟化钨和六氟丁二烯等产品,系统总结在电子特气合成与纯化过程中相关合成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共性技术问题,以期为集成电路制造用电子特气的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集成电路气体电解合成分离纯化

    多结构强化管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钱含琪黄理浩陈建红陶乐仁...
    53-5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单管换热实验系统,研究光管和双侧强化管的换热机理,利用Gnielinski公式和热阻分离法分别计算4种强化结构换热管的管内外换热系数,并对光管外的冷凝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凝液光管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误差<15%,能够较好地呈现冷凝过程;EX3强化管平均总换热系数提升207.02%,提升效果最佳.三角形齿相较于梯形齿对水流的扰动效果更大,管内对流换热效果更好.EX3管外强化冷凝换热效果最佳,同时,带有切槽的整体肋管的冷凝换热效果强于三维强化管,近矩形微肋强化管外侧冷凝性能优于近T形微肋管.存在最优肋间距,使得强化管能够最大化提升冷凝换热效果.基于实验数据拟合EX3与EX4的关联式,误差在±20%的范围内,符合预期可靠性.

    水平单管强化换热强化结构换热机理换热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