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学通报(印刷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学通报(印刷版)
化学通报(印刷版)

万立骏

月刊

0441-3776

hxtb@iccas.ac.cn

010-62554183

100190

北京2709信箱

化学通报(印刷版)/Journal Chemistr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报是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大专以上化学化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反映国内外化学及交叉学科的进展,介绍新的知识和技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为报道宗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栏目:进展评述、知识介绍、研究快报、获奖介绍、化学史、信息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离子液体水凝胶用于中性水中Cr(Ⅵ)的去除

    何珍碧陈蕾宇高扬周娴婧...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紧迫问题.其中,Cr(Ⅵ)在废水中含量较高且毒性较强,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由于大多数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往往是接近中性的,因此,开发具有近中性pH下有效去除Cr(Ⅵ)的吸附剂对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至关重要.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构的三氮唑鎓聚离子液体水凝胶,并将其应用于CrO42-的吸附和释放.该水凝胶可在中性条件下实现水中CrO42-的100%去除,最大吸附量高达356mg/g.等温吸附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CrO42-在聚离子液体水凝胶中为单层吸附.此外,可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将吸附于水凝胶中的CrO42-释放出来,实现吸附剂的再生.

    聚离子液体六价铬水凝胶吸附释放

    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构筑的电化学传感器对色氨酸对映体的识别

    韩雨佳赵睿韩莎闫思梦...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Cu(Ⅱ)、1,10-菲咯啉(Phen)和L-谷氨酸(L-Glu)为原料,通过一锅法合成了手性金属有机骨架L-Glu-Phen-Cu(Ⅱ),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传感界面具有良好的对映体选择性(IL/ID=2.24),被用于色氨酸(Trp)对映体的手性识别.Cu(Ⅱ)和L-Glu配位实现了 L-Glu-Phen-Cu(Ⅱ)立体选择性的构建,Cu(Ⅱ)和Phen配位增强了电化学信号.本研究不仅为高效的Trp对映体检测提供了 一种易于调节、低成本的传感界面,而且为直接合成用于手性识别的手性MOFs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金属有机骨架手性识别配位结合对映体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丁苯酞-哒嗪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凝活性研究

    贾镇张关丽李毅李永...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丁苯酞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以6-氨基丁苯酞为起始原料,经重氮化/还原、环化、水解、脱氯、醚化和磺酰化反应合成了 20个新型的丁苯酞-哒嗪酮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体外抗血小板凝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a、6b和6k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的抑制活性(IC50=44.9~180.0μmol/L)优于先导化合物丁苯酞(IC50=1252μmol/L)和阳性对照阿司匹林(IC50=1140μmol/L);同时,化合物 6b(IC50=63.6μmol/L)和 6k(IC50=191.9μmol/L)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丁苯酞-哒嗪酮骨架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丁苯酞衍生物哒嗪酮设计合成血小板凝集活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的食品类塑料瓶物证差分拉曼光谱分类

    姜红陈壮郝小辉倪婷婷...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类塑料瓶物证携带许多潜在证据信息,目前针对此类物证的检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利用差分拉曼光谱对46个食品类塑料瓶样品进行检验,依据样品材质及光谱特征峰可将样品分为三类.利用主成分分析(PCA)-Fisher判别分析,绘制主成分得分图,构建判别函数,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食品类塑料瓶样品具有明显的聚类关系,原始分类与交叉验证分类准确率达到100%.差分拉曼光谱结合PCA-Fisher判别分析检验鉴别食品类塑料瓶物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差分拉曼光谱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食品类塑料瓶

    锗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发现: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融合

    张艳辉袁振东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1871年,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律预见了"类硅"(eka-silicon)的存在及其性质.1885年,德国分析化学家文克勒在对硫银锗矿进行分析时,意识到一种新元素的存在.至1886年2月6日,文克勒成功制取出金属单质,并将其命名为锗(Germanium).在对锗元素的性质进行测定后,证实它正是门捷列夫所预见的"类硅",从而证明了元素周期律的预见功能.20世纪20年代以后,锗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锗元素有了新认识.总之,锗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发现不仅是科学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晶.

    锗元素锗同位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