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极化13C标记技术应用于神经代谢诊断的研究进展

    何长蔚何华龙杨小方幸浩洋...
    1343-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极化13C标记技术通过超极化处理13C标记的代谢底物,并利用磁共振波谱监测其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相比传统无创代谢诊断技术,超极化13C技术具备实时、精准、无创、无辐射及覆盖更广代谢链的优势,在神经胶质瘤、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脑损伤中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1-13C]-丙酮酸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该技术的学术关注度持续增加.目前,开发更多的探针并推进其临床应用是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简述超极化13C标记技术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神经系统代谢诊断中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在更高磁场强度(如7T)下进行超极化13C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设计更多的针对超极化13C MRS技术的磁共振序列及与其他神经代谢诊断方法的结合.

    超极化磁共振波谱13C神经系统代谢诊断综述

    脑胶质瘤TERT启动子突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钟昱珏马笑笑段祺陆皓璇...
    1350-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区域发生体细胞突变是端粒酶再激活的机制之一,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ERT启动子突变状态是评估脑胶质瘤分类的重要分子指标,对于脑胶质瘤早期分型诊断、辅助制定治疗决策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自胶质瘤分子分型的重要性被强调以来,基于脑胶质瘤术前影像的关键分子分型无创预测研究大量开展,针对TERT启动子的研究多集中于组学方法开展.本文就脑胶质瘤TERT启动子突变及其影像学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TERT启动子的无创预测研究提供思路,为脑胶质瘤患者精准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脑胶质瘤端粒酶逆转录启动子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磁共振评价临床研究进展

    师轲喻诗琴夏冬郭应坤...
    1357-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导致青少年和运动员发生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我国现有HCM患者超过100万,位居全球首位,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肌纤维化是HCM最重要的病理学改变,也是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重构及心衰的首要原因.目前心脏MRI是无创检测心肌纤维化的"金标准",包括钆对比剂延迟增强序列、T1 mapping序列等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不仅为阐释HCM组织学特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手段,还有助于对患者远期预后进行评价.本文从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成像、T1 mapping组织特征成像、Tlp mapping组织特征成像、基于MRI的影像组学与机器学习模型4个方面,就近年来HCM心肌纤维化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磁共振成像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的影像识别与评估

    杨曦玥李婉婷杨兴隆陈芹...
    1364-1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amyloid-related imaging abnormalities,ARIA)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到的颅内信号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抗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主要不良事件之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随着首个抗Aβ单克隆抗体在中国获批使用,临床科室在真实世界中面对ARIA的可能性将增加.ARIA在用药前的风险评估、用药期间的及时识别与严重程度判断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对ARIA的识别评估可以从影像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本文聚焦于前者,对ARI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影像检查方案及影像评估进行综述.本文最后指出,目前ARIA相关研究数据多来自高加索人种的药物临床试验,缺乏中国人真实世界应用抗Aβ单克隆抗体的治疗经验,未来的用药前风险评估仍有许多尚待探讨的问题.此外,是否存在其他帮助预判药物风险的临床因素和影像指标,使用不同的成像条件是否给真实世界的患者管理带来差异,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阿尔茨海默病抗Aβ单克隆抗体抗Aβ免疫治疗磁共振成像综述

    "一站式"心脏CT可探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

    熊一嘉朱望舒凌润键亚马健...
    1371-1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一站式"心脏CT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联合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非糖尿病患者间CT心肌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探讨糖尿病对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基线水平,最终纳入非阻塞性CAD的T2DM患者92例(T2DM组)及非糖尿病患者92例(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CCTA及CT-MPI结果;采用有向无环图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筛选关键混杂因素,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评估T2DM对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独立影响.结果 T2DM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体质量指数、胸前区症状、钙化积分、CAD-RADS评分、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DM组患者整体及心肌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心肌血流量平均值与非糖尿病组相比降低(P<0.05);T2DM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1.7%(20/92)vs.5.4%(5/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是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5.095,95%置信区间:1.753~14.805).结论 CCTA联合动态CT-MPI的心脏"一站式"扫描显示,非阻塞性CAD的T2DM患者整体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T2DM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缺血独立相关.

    冠心病微循环心肌缺血心肌灌注显像2型糖尿病

    本刊征稿启事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1377页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力学组学预测心肌桥近端斑块形成

    陈艳春郑金滕忠照张龙江...
    1378-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评估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的力学组学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近端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2007年1月-2021年4月在我院行至少2次CCTA检查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且基线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两次CCTA检查间隔3个月以上.心肌桥近端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并将不同组别患者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基于CCTA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在CCTA图像上测量心肌桥的位置、长度、深度和收缩期狭窄指数,以及提取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的力学组学参数.利用多因素Cox回归筛选有意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挑选力学组学特征并进行后续建模,为每个患者的力学组学特征进行赋值评分.采用对数秩检验方法和Kaplan-Meier图探讨力学组学模型对未来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心肌桥组对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04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其中52例患者心肌桥近端斑块形成,中位随访时间为3.0年.总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4.56±10.56)岁,75.00%(78/104)为男性.除吸烟史外(21.15%vs.5.77%,P=0.04),其余的临床及解剖学特征在有无斑块形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入组患者按照7∶3分为训练集(n=74)和验证集(n=30),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力学组学模型按照赋分≥0.46和<0.46为赋分较高组和赋分较低组,力学组学模型在验证组的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0.87(0.58~0.98)和0.63(0.44~0.79).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力学组学(危险比=10.58;95%置信区间:3.23~34.64,P≤0.001)与斑块形成呈正相关.通过对数秩检验力学组学赋分较高组相对于赋分较低组在心肌桥近端更容易形成斑块(P<0.001).全部人群、训练集、验证集、表浅心肌桥组、长心肌桥组和短心肌桥组力学组学预测斑块形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82~0.95)、0.89(0.82~0.96)、0.86(0.74~0.99)、0.92(0.86~0.97)、0.86(0.74~0.98)和0.91(0.83~0.98).结论 力学组学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预测价值.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肌桥力学组学斑块形成机器学习

    常规MRI阴性的儿童及青少年特发性全面性癫痫脑动态功能连接研究

    李清会张体江
    1386-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MRI阴性的儿童及青少年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脑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变化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颅脑常规MRI阴性的IGE患儿40例,对照组37例.所有受试者均采集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三维T1加权成像(three-dimensional T1weighted imaging,3D-T1WI)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MRI,rs-fMRI)图像,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滑动时间窗及k-means聚类法得到6个功能连接状态及dFC指标(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及转换次数).基于SPSS18.0及GIFT软件Stats模块分析dFC组间差异及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通过改变滑动窗口大小验证dFC结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结果 IGE组与对照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state 5中,IGE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内部、DMN与额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间dFC增强;DMN与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VN)间dFC降低(P<0.001).在state 6中,DMN与VN、基底节网络(basal ganglia network,BGN)与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间dFC增强;DMN与注意网络(attentionnetwork,ATTN)间、VN内部dFC降低(P<0.001).state 1 时间分数(Z=-2.192,P=0.028)及平均停留时间(Z=-2.144,P=0.032)、state 4时间分数(Z=-2.444,P=0.015)及平均停留时间(Z=-2.368,P=0.018)和state 6时间分数(Z=-2.047,P=0.04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E组state 1时间分数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1,P=0.007,Bonferroni校正).在验证分析中,当滑动窗口的大小及聚类数目改变时,IG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dFC指标仍然存在差异.结论 常规MRI阴性的儿童及青少年IGE患者存在全脑功能连接的动态属性异常,且IGE患者state 1时间分数与临床变量具有相关性,为儿童及青少年IGE患者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影像学依据.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功能磁共振成像动态功能连接

    可移动脑磁图阵列可有效采集平原健康人群初级听觉诱发的响应信号

    袁媛陈正举孙伟付诗琴...
    1396-1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可移动(指探测器到颞叶头皮的距离可以移动)阵列光泵磁力仪脑磁图(optically pumped magnetometers-magnetoencephalography,OPM-MEG)是否可以有效采集平原健康受试者听觉诱发的响应信号,为后续在长期高原居住人群中探讨脑功能变化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方法 本研究共招募了40名平原(海拔470 m)健康受试者,通过调整两侧颞叶探测器与头皮的距离,比较不同距离下(0 mm、5 mm、10 mm、15 mm)的颞叶听觉响应信号,分析每个被试在不同距离下的M100峰值信号强度、噪声、信噪比和潜伏期,以及对应的听觉溯源定位图.通过单因素检验,比较在不同距离下,探测器响应信号的差异.结果 随着探测器与头皮距离的增加,噪声、信号、信噪比逐渐衰弱(P<0.001);噪声和信号呈线性衰减趋势,但信噪比在5 mm时值最大,并未呈现出线性衰减的趋势;潜伏期不受距离影响(P=0.72);溯源定位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探测器和头皮的距离在5 mm时,信噪比值最高,能够达到高灵敏度和高信号强度.即使探测距离达到15 mm,OPM-MEG信噪比依然高于16 dB,能够满足临床的信号采集需求;进一步,溯源定位结果也基本一致,距离变化并不会影响溯源结果的可用性,证实了该设备的信号采集有效性.

    光泵磁力仪脑磁图距离信号信噪比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智能去除金属伪影技术改善危重患者上腹部CT的图像质量

    潘云龙姚小玲高荣慧谢薇...
    1403-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联合智能去除金属伪影技术(deep learning combined with smart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DLMAR)对无法举起手臂且需要心电监护的危重患者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无法举起手臂且需要心电监护的102例危重患者.对图像静脉期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滤波反投影联合智能去除金属伪影技术(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combined with smart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FBPMAR)、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联合智能去除金属伪影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 combined with smart metal artifact reduction,IRMAR)、DLMAR共6种算法重建图像.对肝脏无伪影区域、肝脏有金属伪影区域、两手臂间组织(肝、脾、胰、主动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5级评分法,对电极金属伪影、两手臂间结构的显示和图像噪声进行定性分析(1=最差,5=最佳).结果 在肝脏有金属伪影的区域:DLMAR组[(98.5±9.8)H[J]与FBP组[(73.7±5.6)H[J]、IR组[(75.3±7.5)H[J]、DL组[(66.3±11.4)H[J]的 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MAR与FBPMAR[(99.8±4.8)H[J]、IRMAR[(99.6±3.4)H[J]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MAR噪声均低于其他组(P<0.01);DLMAR的SNR和CNR均高于其他组(P<0.01).在两手臂间组织区域:6组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MAR噪声均低于其他组(P<0.01);DLMAR的SNR和CNR均高于其他组(P<0.01).FBPMAR、IRMAR、DLMAR组在去金属伪影方面的得分(4.27±0.32、4.44±0.34、4.61±0.28)均高于FBP、IR、DL组(1.36±0.54、1.32±0.45、1.24±0.46)(P<0.01).DLMAR组在两手臂间结构显示得分4.62±0.37,图像降噪得分4.53±0.39,均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 在双手臂不能上举,且需要心电监护的危重患者中,DLMAR可以减少伪影、降低噪声,提升上腹部CT图像质量.

    深度学习金属伪影危重患者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