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某三甲医院2012-2021年眼部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周丹王远芳邓劲肖玉玲...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眼部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12-2021年眼科送检样本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分离到的可疑菌株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收集眼科送检细菌培养样本1556份,其中574份检出细菌生长,总阳性率为36.89%.所分离到的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分别占比63.15%(377/597)、18.76%(112/597)、17.09%(102/597)、1.00%(6/597).十年间不同年份分离的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一直为眼部感染主要的致病菌.73.47%(277/377)的革兰阳性球菌分离自眼内炎患者,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26.53%(100/377)的革兰阳性球菌分离自外眼感染患者,主要分离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眼内炎和外眼感染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均超过7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外眼感染患者分离到的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2/27,7.41%)较低,而眼内炎感染患者分离到的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43/127,33.86%),两者间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某三甲医院眼部感染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是最常见菌种,其对苯唑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保持高度敏感性.该医院表皮葡萄球菌导致的眼内炎可考虑采用万古霉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但药敏试验折点的建立主要是基于血流感染的模型,眼部感染的治疗参考价值有限,需通过加大剂量或局部给药的方式才能在感染部位达到需要的药物分布浓度.

    眼部感染,细菌性抗菌药耐药性

    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中的比较

    邱平臧丽张丽吕朝晖...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午夜地塞米松联合不同剂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兴奋试验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PA)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试验.对2020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确诊为PA的患者进行不同剂量ACTH兴奋试验(所有患者午夜1 mg地塞米松抑制后,按照1∶2随机分为25单位ACTH组和50单位ACTH组);根据肾上静脉取血和/或手术后病理、临床随访分型判断为肾上腺醛固酮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IHA).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研究不同剂量ACTH兴奋试验对鉴别APA和IHA的诊断效能及其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82例PA患者,包括APA 49例(59.8%)和IHA 33例(40.2%);25单位ACTH组29例(35.4%)和50单位ACTH组53例(64.6%).两组基线资料在年龄、性别构成比、血压、血钾及生化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ACTH刺激后各时间点血醛固酮(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血皮质醇(cortisol,F)、血醛固酮/同步血皮质醇(PAC/F)无明显差异(P>0.05).25单位ACTH组PAC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较PAC/F更大;其中90 min时AUC最大[0.94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70~1.000],最佳切点为38.0 ng/d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86.7%.50单位ACTH组PAC值AUC同样较PAC/F更大,AUC最大值仍然为90 min时(0.930,95%CI:0.840~0.994),最佳切点为39.6 ng/d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和83.3%.25单位ACTH组各点PAC值AUC(0.862~0.948)较50单位ACTH组(0.823~0.930)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地塞米松联合25单位ACTH或50单位ACTH兴奋试验用于PA分型(APA和IHA)鉴别中的最佳PAC切点值接近,分别为38.0 ng/dL和39.6 ng/dL,均在90 min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5单位ACTH剂量小、安全性更好,可推荐用于PA分型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前瞻性研究

    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的有效性观察

    常婧党芸王春丽李秀娥...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对国内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的有效性,为选择水路消毒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口腔专科医院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采用每4周1次的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的方式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进行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停用超3 d则额外增加1次定期消毒).定期消毒指利用口腔综合治疗台自带的水路消毒装置使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原液(质量体积比为1.4%的过氧化氢)在水路中充盈,浸泡消毒24 h后排空.持续消毒指以质量体积比0.014%过氧化氢溶液作为诊疗用水,并在开诊前用其冲洗水路2 min,每次诊疗结束后用其冲洗水路30 s.研究持续25周,定期消毒7次,其余诊疗时间进行持续消毒.第1次消毒当日未使用消毒液时(基线)和消毒期间采集高速牙科手机和三用枪出水口水样,细菌培养后计算菌落总数和合格率,水样菌落总数≤100 CFU/mL即为合格水样;第1次消毒当日未使用消毒液时(基线)、消毒25周后分别采集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高速牙科手机供水管路各1 cm,扫描电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共采集水样352份,基线水样8份,菌落总数中位数为3140 CFU/mL,消毒后第1日诊疗用水菌落总数中位数为7.5 CFU/mL,消毒前后诊疗用水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消毒后水样344份,三用枪和高速牙科手机水样菌落总数中位数为11 CFU/mL和11 CFU/mL,菌落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格率分别为83.7%(144/172)和82.0%(141/172),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第1至9周期间,除第3周外,其余8周诊疗用水合格率均大于80%.在第14周至17周、第18至21周的2个定期消毒周期内,仅前2周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从第3周开始下降.扫描电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基线的生物膜结构致密,有大量细菌混合;消毒25周后,生物膜结构疏松,未见大量细菌留存的连贯性特征.结论 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的方式,可有效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但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定期消毒周期及持续消毒时过氧化氢浓度.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过氧化氢消毒

    颌骨修复重建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杜信眉谢静邹玲
    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上常见因外伤、肿瘤及炎症等导致的颌骨损伤.由于颌骨独特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生理功能,如何精确有效地修复重建颌骨并恢复其功能和美观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颌骨损伤后的自然修复过程,包括血肿形成、炎症反应、骨化以及骨重塑等阶段.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derived growth factor,VEGF)等生长因子在促进颌骨骨再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在调节炎症反应和骨修复中具有双重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颌骨修复重建领域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组织工程技术在颌骨修复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包括干细胞疗法、生物活性支架和生长因子递送系统.但这些治疗手段所涉及的复杂的颌骨修复重建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精确控制这些分子过程,以及开发更高效的组合治疗策略,以促进颌骨的有效和功能性重建.本综述旨在探讨颌骨修复重建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为颌骨修复重建的机制提供分子层面的理解.

    骨重建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高血糖症患者的研究现状及对高血糖管理策略的探讨

    夏娟杜丽娟席学莉徐筑萍...
    230-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特别是重型、危重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高血糖症是这类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COVID-19患者容易出现高血糖症,无论既往是否患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是COVID-19患者抗炎方案的重要治疗措施,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显著增加了COVID-19患者高血糖事件的发生,导致不良预后.及时的血糖监测及早期高血糖的干预将有利于COVID-19患者的病情转归.本文就近年来COVID-19患者并发高血糖症的潜在形成机制,以及针对该类患者血糖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作全面的综述,以期优化管理COVID-19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改善疾病的转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糖皮质激素高血糖症血糖控制综述

    运动干预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龚明俊唐桥谭思洁胡晓飞...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急性运动干预和长期规律性运动干预均可改善紊乱的睡眠结构,使各期睡眠时长和比例趋于正常.运动干预还能对睡眠期间的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应答、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是改善睡眠障碍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运动干预的类型(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身心运动)是运动干预方案的调节变量之一,不同类型的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机制存在差异.运动量、运动强度是运动干预方案的另一调节变量,针对个体可能存在改善睡眠障碍最佳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不同时间段实施的运动干预也会对睡眠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改善睡眠质量最佳运动时间段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本文从表观遗传、过度觉醒、昼夜节律、体温调节等4个方面总结了运动改善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为睡眠障碍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干预睡眠障碍机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