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魏于全

双月刊

1672-173X

scuxbyxb@scu.edu.cn

028-85501320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类学术刊物,以报道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为主。主要阅读对象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检索系统收录。创刊以来,曾荣获各级部门颁发的数次荣誉称号。如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磁共振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肥胖者减重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蒲倩唐露彭鹏飞明悦...
    1410-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成像探讨肥胖者行减重手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纵向改变与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行胃袖状切除术的肥胖者75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46例,均行CMR检查,得到左心室结构参数、LVEF和应变参数.根据术前LVEF将肥胖者分为LVEF≥60%(n=43)和50%≤LVEF<60%(n=32)两组,比较对照组和两组肥胖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差异.最终有38例肥胖者同时完成减重术后1个月及12个月的CMR随访.分别比较LVEF≥60%组(n=20)和50%≤LVEF<60%组(n=18)肥胖者术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纵向改变.结果 减重术前,LVEF≥60%组的整体纵向应变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6±1.86)%vs.(-19.50±1.53)%,P<0.05];50%≤LVEF<60%组的径向[(27.70±3.52)%vs.(34.44±4.11)%,P<0.05]、周向[(-17.35±1.46)%vs.(-19.85±1.42)%,P<0.05]、纵向[(-16.22±1.81)%vs.(-19.50±1.53)%,P<0.05]的整体应变低于对照组.减重术后12个月,LVEF≥60%组的径向[(32.52±7.84)%vs.(30.92±4.27)%,P>0.05]、周向[(-19.02±2.42)%vs.(-18.63±1.49)%,P>0.05]、纵向[(-18.18±2.06)%vs.(-17.78±1.66)%,P>0.05]的整体应变较减重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LVEF<60%组的径向[(32.73±5.86)%vs.(26.83±4.85)%,P<0.05]、周向[(-19.10±2.00)%vs.(-16.91±2.09)%,P<0.05]的整体应变高于减重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者减重术后左心室会发生重构逆转,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纵向改变情况因术前LVEF不同而存在差异.

    磁共振成像左心室心肌应变减肥手术

    急性高山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及管理现状

    陈玲吴世政罗凤鸣
    1418-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一种以头痛、恶心等为主要诊断症状的疾病,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生命健康.AMS的病理生理表现主要包括脑血管扩张和短暂性颅内压升高,严重病例可导致脑水肿的发生.AMS的发生与个体的易感性、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等因素相关,其分子机制涵盖了基因、蛋白质及代谢水平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调节以及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对于AMS的管理,既包括预防措施,也包括治疗手段.本文将从诊断、病理生理表现、易感因素、分子机制及防治策略等几个方面对AMS进行综合论述.

    急性高原反应病理生理易感因素机制预防与治疗综述

    缺氧诱导因子1在高原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志豪孙凡丽江秉华
    1424-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居住或短暂进入高原环境的人群大多会出现高原反应,导致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而引发高原病.高原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低氧条件,现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人体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关键分子.HIF-1由HIF-1a和HIF-1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作为一种强效转录因子,能够直接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影响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大量研究显示,HIF-1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高原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认知障碍、免疫性疾病及癌症等.本文综述了HIF-1的结构特征、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下游靶基因,并介绍了已开发的HIF-1抑制剂.此外,文章重点探讨了HIF-1在高原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在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及高原肺动脉高压等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通过深入解析HIF-1的功能,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靶点.

    高原环境缺氧HIF-1高原病综述

    高原缺氧应激与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梁钰博李凌娟刘柏杨高洁...
    1436-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常见且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世居高原地区的居民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较平原地区居民低,这可能归因于世居高原地区居民对缺氧应激产生适应性进化.高原缺氧应激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缺氧应激可通过调控肝癌细胞的衰老、死亡、代谢、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等方面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此外,最新临床证据显示高原缺氧环境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的肝再生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关于高原缺氧应激在肝细胞癌的发展中是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从世居高原地区居民对高原缺氧应激的适应性进化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缺氧对肝癌细胞衰老、死亡、肿瘤微环境、肿瘤代谢和肿瘤免疫的影响,高原缺氧应激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氧浓度,细胞背景和组织微环境的不同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研究高原缺氧应激机制在优化肝细胞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高原缺氧应激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肝再生综述

    高原环境下机体机能变化及防治策略

    雷雨青陈丽萍马文娟王荣...
    1446-1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环境的特殊性,人体的生理功能会遭受严峻的挑战与压力.目前,高原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干预仍亟待发展.本研究探讨了人体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的自我调节机制,阐述了机体在分子层面的适应机制以及高原习服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低氧预适应在高原疾病防治中的历史背景及其独特优势.此外,本文还综述了不同高原地区人群的适应方式以及在高原地区广泛应用的西药、中药单味药、中药复方和复方制剂,旨在通过全面梳理,为高原人群健康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人们在高原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为未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初入高原人群的生理适应性以及进一步理解人体在高原环境下的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高原缺氧高原习服低氧适应机制药物防治

    高原相关高血压研究现状与展望

    姚媛媛张鑫赵丽明陈晓平...
    1454-1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是一种极端的地理环境,其特有的低压低氧、寒冷等地理因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及血压调节产生重要影响.高血压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相较于平原人群,高原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更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显著偏低.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原相关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取得巨大进步,但关于急性与慢性高原暴露人群的血压反应以及相关诊疗规范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就高原暴露对血压水平的影响以及高原相关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机制及治疗建议作简要综述,以便提升高原地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水平.

    高原高血压流行病学机制治疗综述

    糖代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与疾病

    张成慧邬云红王溯源李明霞...
    1460-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地区由于高海拔,具有强紫外线、低含氧量、低温度、低湿度的复杂环境特征.这些特征的环境造成独特的饮食、生活方式及生理适应性改变.其中,糖代谢在初入高原和久居高原会发生不同的特征性适应性调整.通常,初入高原人群会经历暂时性的血糖升高,在久居高原后血糖逐渐降低,甚至低于其低海拔地区的水平.总体而言,目前的观察性研究指出高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更低.但全球不同高原地区人群的糖代谢情况存在差异,提示高原对机体糖代谢的重塑远非单调关联.本文综述了高原环境的不同组分、高原特征性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糖代谢及相关疾病的影响及潜在机理,为开展高原糖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高原低压低氧葡萄糖代谢糖尿病综述

    青藏高原环境下大鼠骨骼微结构的基础研究

    赵思斯王哲涛尹红科王春华...
    1469-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真实的高原环境建立低压缺氧大鼠模型,应用Micro CT、血液生化、病理等多种手段,了解真实高原环境对于大鼠骨量以及骨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运送至青海玉树高原实验室(海拔4250m),分别饲养4、8、18个月后,将动物运回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子影像实验室(海拔500 m),与同期对照组大鼠进行相关检测.检测方法包括:血液生化学;影像学Micro CT;病理学ELISA、Western blot、HE和TRAP染色等病理检查.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大鼠相比,高原饲养4个月(高原-4)、高原饲养18个月(高原-18)组大鼠体质量下降[高原-4组vs.平原-4组:(513.75±35.10)gvs.(649.18±60.03)g,P<0.01;高原-18组vs.平原-18组:(535.58±66.65)gvs.(670.86±44.96)g,P<0.01];高原饲养8个月(高原-8)组、高原-18组血清中Ca2+浓度较对照组升高[高原-8组vs.平原-8组:(2.48±0.09)mmol/L vs.(2.38±0.07)mmol/L,P<0.05;高原-18组vs.平原-18组:(2.55±0.11)mmol/L vs.(2.13±0.27)mmol/L,P<0.05],P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代谢指标 Ⅰ 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高原各组较平原组均增高[高原-4组vs.平原-4组:(1.44±0.08)ng/mL vs.(0.70±0.13)ng/mL,P<0.01;高原-8组vs.平原-8组:(1.52±0.10)ng/mL vs.(0.75±0.10)ng/mL,P<0.01;高原-18组vs.平原-18组:(2.70±0.13)ng/mL vs.(1.94±0.15)ng/mL,P<0.01].此外CT结果显示高原3组骨小梁的骨体积分数降低[高原-4组vs.平原-4组:(7.48±2.35)%vs.(10.40±2.93)%,P<0.05;高原-8组vs.平原-8组:(7.17±2.68)%vs.(10.09±2.95)%,P<0.05;高原-18组vs.平原-18组:(2.90±2.91)%vs.(8.68±4.11)%,P<0.01]以及骨小梁分离度增大[高原-4组vs.平原-4组:(0.70±0.12)mm vs.(0.60±0.06)mm,P<0.05;高原-8组vs.平原-8组:(0.68±0.07)mm vs.(0.59±0.05)mm,P<0.01;高原-18组vs.平原-18组:(0.80±0.09)mm vs.(0.70±0.09)mm,P<0.05].TRAP染色高原-4、高原-18组破骨细胞增多,Western blot提示高原环境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缺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增高,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高原环境对于大鼠股骨的影响主要在于减少松质骨骨量,破坏骨微结构.

    低压缺氧骨微结构MicroCT骨代谢

    枸杞多糖改善高原低氧环境雌性大鼠生殖损伤的机制研究

    张晓静钟艳牟宏芳刘菲菲...
    1477-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高原低氧环境所致的雌性大鼠生殖系统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生理同步化后的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C)组、高原低氧(H)组和高原低氧+枸杞多糖(H-LBP)组,每组10只.C组置于海拔1 500 m地区(氧气体积分数18.55%),H组和H-LBP组置于海拔4010 m地区(氧气体积分数12.70%).然后H-LBP组大鼠灌胃75mg/kg枸杞多糖,C组和H组均灌胃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实验过程中记录大鼠发情周期变化,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卵巢组织和子宫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和子宫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展开核心靶点和作用通路分析.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大鼠的发情周期紊乱,血清生殖激素水平降低(均P<0.05),同时卵巢和子宫组织中氧化应激损伤增加且发生病理性损伤.而与H组相比,当给予枸杞多糖后,H-LBP组大鼠发情周期趋于正常,且H-LBP组大鼠血清中雌激素(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升高(均P<0.05);卵巢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升高;同时子宫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增加(均P<0.05),且枸杞多糖明显改善了高原低氧环境所致的雌性大鼠生殖器官病理损伤.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得到枸杞多糖对高原低氧生殖损伤有改善作用的潜在靶点76个,靶点主要涉及钙通道、PI3K-Akt、MAPK和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 枸杞多糖可改善雌性大鼠由于高原低氧所致的生殖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APK和HIF-1等通路等有关.

    高原低氧枸杞多糖生殖损伤氧化应激网络药理学

    苍艾挥发油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对高原心肌肥厚大鼠的治疗作用

    梁博深尹红科王磊陈皓田...
    1485-1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7.0T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探索苍艾挥发油(Cang-ai volatile oil,CAVO)对青藏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心肌肥厚(myocardial hypertrophy,MH)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5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ON)、低压低氧组(HH)、心肌肥厚模型组(MH)、苍艾治疗组(MH+CAVO)和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组(MH+RX),每组10只.除CON组外,将其余组在高原环境(海拔4250 m)自然饲养8周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后采用CMR测量左心室功能及心肌应变.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间质纤维化情况,小麦胚芽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染色分析心肌细胞横截面积;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结果 相较CON组,MH组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VGCS)[(-18.85±1.67)%]和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20.39±1.48)%]降低(P<0.05).然而,与MH组相 比,MH+CAVO组的LVGCS[(-22.10±1.08)%]和LVGLS[(-24.60±1.72)%]升高(P均<0.05),表明CAVO治疗改善了左心室功能.与CON组比较,MH组血清中GSH-Px[(1173.49±27.10)U/mL vs.(300.83±47.25)U/mL]和SOD水平[(302.27±3.65)U/mL vs.(105.96±4.03)U/mL]降低(P<0.01),MDA水平增加[(6.65±2.99)μmol/Lvs.(57.91±1.13)μmol/L,P<0.01],提示MH组大鼠抗氧化能力下降.经CAVO干预后,MH+CAVO组的大鼠表现出血清中SOD[(278.51±5.97)U/mL]和GSH-Px[(961.82±17.56)U/mL]水平的升高以及MDA[17.79±1.33)μmol/L]水平的降低(P均<0.05).结论 CAVO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有效改善高原环境下心肌肥厚大鼠的心功能,同时改善心肌肥厚.

    苍艾挥发油7.0T心脏磁共振高原低压低氧心肌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