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马德毅

双月刊

1007-6336

bjb@nmemc.gov.cn

0411-84783126

116023

大连市303信箱(凌水桥凌河街42号)

海洋环境科学/Jour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的海洋环境科学学术期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科学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内容有: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监测与监视、环境法学与环境管理、测试技术、综述和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极端事件对比分析

    王照华吴克俭赵栋梁
    75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 2004年和 2017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开展研究,两个年份的热带气旋数量和登陆数量基本一致,但登陆地点分别集中在华东、华南两个不同位置,且气旋累积能量相差极大.对热带气旋的路径模式、登陆地点、强度及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受区域性海表面温度异常、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影响较强.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在区域性海表面温度高的海域明显增多,其生成位置的变化又会使路径模式发生改变,最后改变登陆地点和频率.青藏高原积雪通过积雪面积大小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进而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模式,最终改变登陆地点和频率.由于大陆的阻挡,生成位置远离(靠近)大陆的热带气旋的气旋累积能量偏高(低),同时偏好弧线型路径模式(寿命长)的热带气旋的气旋累积能量偏高,偏好直线型路径模式(寿命短)的热带气旋的气旋累积能量偏低.气旋累积能量与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路径模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热带气旋路径模式登陆地点气旋累积能量

    基于GOCI数据的江苏近海营养盐遥感反演研究

    陈一铭孙德勇王胜强何苗...
    76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养盐是水质参数评价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和结构直接影响海洋的生物群落,因此近海营养盐浓度准确监测及时空分布研究对海洋水质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苏近海 9个航次数据集,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输入包括GOCI卫星 8波段遥感反射率数据及波段组合共 14个模型参数,建立了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浓度反演模型.利用独立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良好.进一步将其应用于 2011年至 2020年的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影像数据分析,获得了近 10年江苏近海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显示,江苏海域营养盐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在外海呈现寡营养盐现象,且有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此研究结果可为长期、便捷、大范围的水质监测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GOCIBP神经网络

    胶州湾有机碳来源、碳储量的沉积记录及环境响应

    刘珂张海龙朋鹏肖晓彤...
    776-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埋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评估胶州湾碳储能力,本研究对胶州湾不同区域的 3根沉积柱年代、矿物学参数和有机质参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有机碳储量估算.基于二端元模型计算获得JZB28、JZB20和JZB14柱陆源有机质平均贡献分别为39%±14%、37%±6%和 17%±5%,靠近东部河口的JZB28柱陆源有机质贡献较高.20世纪 80年代之前,高降水量和输砂量等因素导致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到 2000年前后,受降水量和输砂量减少以及高营养盐的废水输入增加导致海源有机质贡献增加;2000 年以后,有机质组成逐渐趋于平稳.基于有机碳含量和干密度计算JZB28、JZB20和JZB14柱单位厘米平均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78±0.09)t/ha、(0.50±0.07)t/ha和(0.45±0.06)t/ha,较高的有机碳储量表明胶州湾是重要的沉积碳库,该研究结果可为胶州湾海域碳储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胶州湾有机碳来源碳储量人类活动

    中肋骨条藻快速可视化现场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杨超甄毓秦铭俐朱吉炜...
    787-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一种全球海域广布种与赤潮多发种,对其进行检测与监测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核酸快速提取方法及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针对中肋骨条藻的快速可视化现场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达 1.2 pg基因组DNA)、检测时间短(100 min以内),可通过反应体系颜色变化对藻细胞有无进行快速判断.该方法经过大量野外样品的验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被推广应用于中肋骨条藻的现场监测工作中.

    赤潮中肋骨条藻现场检测环介导恒温扩增

    基于倾倒区淤积分析的多倾倒区容量评估影响研究

    葛瑛芳王丽华艾丛芳周晓蓓...
    797-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倾倒作为处理港口、航道建设产生疏浚物的主要处理方式,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倾倒区淤积物对周边地形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模型与泥沙模型.通过对疏浚物倾倒过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详尽的分析,计算各倾倒区在疏浚物年倾倒后倾倒区内水深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同工况下多倾倒区共同倾倒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同倾倒后相邻倾倒区淤积厚度增加,限制倾倒区的原有容量.这一研究为后续多倾倒区容量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为海洋倾倒区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提供指导.

    海洋倾倒区水动力疏浚物泥沙淤积

    基于IWOA优化Res-BiGRU深度学习模型的海表温度预测方法

    周国良周锋
    80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研究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点要素之一.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SST预测算法存在调参耗时和预测精度偏低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鲸鱼优化(improved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WOA)的残差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residual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es-BiGRU)的SST预测算法,并选取东海海域的二维月均SST空间分布和一维日均SST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二维月均SST空间分布数据,首先利用Res-BiGRU神经网络提取SST序列信号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在解码阶段引入时空注意力机制对提取特征的权重分配进行调整.其次采用IWOA算法对训练参数进行寻优,提高训练参数调整效率和Res-BiGRU模型精度.针对一维日均SST时间序列数据,引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对SST序列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IWOA-Res-BiGRU进行特征提取和SST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IWOA优化Res-BiGRU算法对二维月均SST和一维日均SST的预测均方误差分别可达到 0.35℃和 0.09℃,预测结果优于其他模型,可成为SST预测的重要工具.

    海表温度鲸鱼优化深度学习时序信号残差连接

    近海化学活性铁的检测研究进展

    潘大为王晨晨魏红孟翔鹏...
    817-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是海洋浮游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金属元素,对海洋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活性铁是溶解态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容易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尽管海水中铁的检测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铁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系统总结了海水中铁的形态分析方法,尤其是化学活性铁的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并对电化学方法在海水活性铁现场、快速分析方面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海水中铁的存在形态、分布规律和转化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提高人们对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近海环境生态效应的认识.

    化学活性铁海水形态分析电化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