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湖沼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湖沼通报

赵栋梁

季刊

1003-6482

hzxh@ouc.edu.cn

0532-82032650

266003

青岛市鱼山路5号

海洋湖沼通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79年9月创刊,到2001年9月已出版89期。接受国内外的有关海洋、湖沼科学领域的首发论文及述评。尤其重视在生产实践和科研第一线青年作者的成果。本刊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束缚,不囿于某种学术观点,凡有一得之见的成果,甚至还会到起到的文章,特别重视、审稿严而且又不为成风所感,要由不同观点的审者参与审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ERA5的南大西洋风速和有效波高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夏武松魏永亮陆恒星周楠...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79-2019 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逐月平均风速、有效波高,分析了风速和有效波高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分析其年际变化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研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南大西洋风向以30°S,10°W为中心逆时针旋转,风速大值区以东南信风带和西风带控制区为主,低值区以副高和低压带控制区为主.冬季风速高于其他季节,且全年风速和风向分布天气系统的季节变化有关.(2)有效波高与风速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且二者都呈纬向环状型空间分布特征.冬季有效波高整体最大,夏季整体偏小.(3)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风速和有效波高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风速在2006和2009年附近出现突变,有效波高于1994年前后出现突变.(4)风速EOF第一模态显示,信风带-西风带与副高带-低压带反向型分布,前者风速呈显著上升趋势,后者呈下降趋势.有效波高EOF第一模态显示:60°S以北海域有效波高变率为正位相,以南为负位相,正位相区域有效波高增大趋势显著,负位相区域有效波高减小趋势显著.

    南大西洋海表风速有效波高时空变化

    双平板与双弧板式透空堤消浪性能比较研究

    谢天李雪艳彭晶曲红红...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波浪作用下双平板与双弧板式透空堤消浪性能的异同,运用Fluent软件,基于N-S方程构建了波浪与板式透空堤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并采用物模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潜深D=-0.04、0 m时,90%以上工况下,双弧板式透空堤的透射波能较双平板式小,最大减小量为71%;潜深D=0.04 m时,双弧板式透空堤的透射波能较双平板式大,最大增加量为82%.不同潜深情况下,双弧板式透空堤的反射波能均较双平板式小.不同潜深情况下,双弧板式透空堤的耗散波能均较双平板式大,且两者的耗散波能均随着相对板宽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两种类型板式透空堤的透射波能、反射波能以及耗散波能占比可知,在静水面及其以上时,双弧板式透空堤的消浪效果较双平板式透空堤更为显著.在工程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水域条件,可以选择处于适当深度的双弧板式透空堤.

    板式透空堤消浪性能VOF方法N-S方程

    基于VIIRS卫星遥感影像的南海近岸海域透明度时空变化特征

    黄晓翰娄全胜王孟苏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透明度是评价水下光场分布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下生物、物理和化学动力变化过程.利用不同光学类型的现场数据,分析南海近岸海域透明度对遥感反射光谱的影响,构建基于VIIRS波段设置的透明度遥感评价模型,经过验证,应用于2013-2016年VIIRS数据,揭示了南海近岸海域透明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讨论了 VIIRS和MODIS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当透明度<5.3 m时,在555 nm处出现明显反射峰,而当透明度>5.3 m时,拐点出现在488 nm处.VIIRS的Rrs(488)/Rrs(555)与透明度显著相关(R2=0.77),适于南海近岸海域透明度的遥感评价.将该模型应用于VIIRS数据,发现南海近岸海域透明度表现为离岸较近海域透明度低于较远海域,西部低于东部.VIIRS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性能,环境监测能力优于MODIS.

    水色遥感珠江口VIIRSMODIS

    潮汐流对珊瑚礁海岸波浪传播变形和非线性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旷敏姚宇邱祎辰杨笑笑...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汐流存在下波浪在珊瑚礁地形上传播变形及非线性特性,分析了在典型工况下无流、正反流和反向流存在时波面时间序列、波高、平均水位、非线性特征参数和高次谐波的沿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正向流的存在造成礁坪上波浪的相位前移,反向流则造成了相位滞后.在正(反)向流的影响下,波浪破碎点向海岸(外海)侧移动;礁坪上正向流存在时的透射波高大于反向流存在时的透射波高,而波浪增水则小于反向流存在时的波浪增水.正(反)向流相对于无流增大(减小)了礁坪上波浪的偏度和不对称度的幅值,厄塞尔数则随着反向流变为正向流而增大.在礁缘附近反向流促进了高次谐波的产生,正向流则削弱了该处的高次谐波,礁坪上高次谐波在反向流存在时衰减幅度最大,正向流存在时衰减幅度最小.

    潮汐流波浪增水波浪非线性高次谐波

    北极区域的FY-3C/VIRR热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评估

    李卓敏管磊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极区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可以控制海冰增长、冰雪消融和表面大气能量交换,全球的温度变化及趋势在北极存在放大现象,因此北极海温的监测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十分重要.卫星传感器热红外通道亮温数据可用于反演海表温度,其精度对于海表温度的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极为研究区域,对搭载在FY-3C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ing Radiometer,VIRR)热红外通道(11 µm、12 µm通道)定标精度进行评估,参考传感器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由于 VIRR 与 MO-DIS的光谱响应有所不同,本文使用大气辐射传递模型MODTRAN(MODerate resolution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进行VIRR和MODIS模拟亮温的计算,将海表参数和大气参数、海表发射率、卫星天顶角、VIRR和MODIS两通道对应的光谱响应曲线分别输入MODTRAN得到VIRR和MODIS两通道的模拟亮温,进而得到VIRR和MODIS 11 µm、12 μm通道光谱差异.根据VIRR和MODIS两通道观测亮温之差和光谱差异计算两者的实际差值,即二重差分值,得到白天11μm通道平均偏差为-0.41 K,标准偏差为0.26 K,12μm通道平均偏差为-0.47 K,标准偏差为0.30 K;夜间11μm通道平均偏差为-0.35 K,标准偏差为0.21 K,12μm通道平均偏差为-0.44 K,标准偏差为0.22 K.表明在北极区域VIRR热红外通道的定标精度较高.

    VIRRMODIS热红外通道大气辐射传递模拟

    二项-广义Pareto复合模型的极端海况要素推算

    邱玥庞亮董胜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复合极值分布理论的基础上,构造基于短期观测样本的二项-广义Pareto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并应用于极端海况要素推算.结果表明:二项-广义Pareto复合极值分布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能够合理反映极端海况的长期概率分布特征,弥补了传统方法需要长期原始海况数据的缺陷,且模拟结果与采用长期数据资料,利用Gumbel模型、对数正态模型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在预测波高方面有很强的适用性.

    复合极值分布极端海况短期资料概率预测设计波浪

    深海立管碰撞引起的局部损伤分析

    仇思棋李效民郭海燕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LS-DYNA软件,用ALE方法建立了相邻串列立管与水体环境的流固耦合模型,对深海立管碰撞引起的局部损伤进行分析.首先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碰撞结果的差异.随后对不同速度、角度和轴向拉力下立管碰撞产生的有效应力和凹陷损伤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对立管间的碰撞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耦合状态下管道间碰撞产生的有效应力和凹陷损伤情况小于非耦合状态下的结果;在低速小角度的情况下,角度的变化引起的立管间碰撞产生的损伤情况比因速度变化引起的结果更加明显;轴向拉力对立管凹陷损伤影响很小,且存在一段有效应力与轴向拉力呈负相关的区域.

    深海立管流固耦合局部碰撞有限元分析

    天津野生鲤与选育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肖莲郝爽李楠宋立民...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天津市2个野生鲤群体(州河鲤、潮白河群体)和1个人工选育群体(福瑞鲤2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2~2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69 6~8.916 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6 7~0.882 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5 9~0.790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3 2~0.872 7,3个群体均为高度多态(PIC>0.5).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58 8、0.210 4,说明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表明,13.6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83.38%的变异来源于个体间.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树表明,州河鲤与潮白河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福瑞鲤2号亲缘关系较远.综上,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选育群体的遗传种质较纯,2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具备较大的育种潜力.

    野生群体选育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元素存在形态对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的影响研究

    张晓艺栾永霞阎妮郑西来...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化学敏感性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系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的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geochemical susceptivity index,GSI)是地球化学敏感性定量表达的基础.传统方法在计算GSI时直接将元素总量代入计算,忽略了元素存在形态对矿物沉淀溶解作用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普遍偏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SI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区分考虑元素的存在形态,并将其应用于黄水河流域内海水入侵区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络合组分会影响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的判断,存在形态丰富的C、Mg和S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此改进方法考虑了元素存在形态,可以提高GSI计算的准确性,推进地球化学敏感性的定量研究.

    地球化学敏感性组分存在形态饱和指数地下水化学

    赤道和秘鲁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水温相关性分析

    张艳婧余为方星楠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钓渔船重要的捕捞对象.茎柔鱼渔场易受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依据2012-2018年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对比分析水温对秘鲁和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内SST呈现明显的年际和月间变化,赤道海域SST明显高于秘鲁海域.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范围存在明显差异:1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24 ℃和20~21 ℃;1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3 ℃和21~23 ℃;2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24~25 ℃和23~24 ℃.同时,研究发现Nino 3.4指数与SST呈显著的正相关,但秘鲁海域SST的变化具有滞后性.此外,拉尼娜事件改变了茎柔鱼两个渔场内的SST分布范围,从而影响了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主要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赤道和秘鲁茎柔鱼渔场的SST会降低,适宜的水温面积会扩张;捕捞努力量在不同经纬度上会明显增加;渔场空间上相对正常气候年份更为分散.

    茎柔鱼海表面温度渔场变动拉尼娜事件赤道和秘鲁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