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湖沼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湖沼通报

赵栋梁

季刊

1003-6482

hzxh@ouc.edu.cn

0532-82032650

266003

青岛市鱼山路5号

海洋湖沼通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79年9月创刊,到2001年9月已出版89期。接受国内外的有关海洋、湖沼科学领域的首发论文及述评。尤其重视在生产实践和科研第一线青年作者的成果。本刊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束缚,不囿于某种学术观点,凡有一得之见的成果,甚至还会到起到的文章,特别重视、审稿严而且又不为成风所感,要由不同观点的审者参与审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WAN模式的中国近海波浪模拟修正研究

    林逸凡刘玉飞王小合逯鹏...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IFREMER中的卫星实测数据,配合非结构化三角网格,对SWAN模式中的风能输入、白帽耗散、底摩擦导致的能量耗散项及相关参数在中国近海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适应性修正,修正模型的适用性通过25年的数值试验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NCEP再分析风速在目标海域与实测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作波浪数值模拟的强迫风场;风能输入及白帽耗散均采用Komen模式,系数值为1.86×10-5,是适用于该海域的最优参数组合;COLLINS模型及其默认参数最适用于中国近海考虑底摩擦导致的能量耗散;修正后SWAN模型模拟有效波高的精确度提升且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中国近海NCEPIFREMERSWAN模式修正有效波高

    山东半岛强对流天气学特征及落区预报研究

    梅婵娟褚子禾张灿苏轶...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2015-2020年山东半岛强对流不同天气分型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物理量参数、落区预报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低槽、高空冷涡、西北气流、副高边缘和横槽5种天气形势下;强对流天气事件主要集中在6-8月,下午至夜间最易发生,多为不均匀分布;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型、东部型、全区型和局部型四种特征,其中局部型事件最多;不同的天气形势配置,物理量参数特征差异较大,副高边缘型CAPE值和K指数均大于其他形势,高空冷涡型的垂直风切变SHR6和总指数TT数值最大,西北气流型的CAPE值、K指数偏小,SI值可为正数;弱冷锋和海风锋导致强对流最易发生在烟台西部,随后东移减弱,东部型多发生在夜间,多为地面辐合线影响所致,倒槽的位置不同也决定着强对流落区的不同;全区型主要发生在高空冷涡或者强的低槽冷锋影响之下;局部型与副高边缘及西北气流型相对应,地面辐合线为主要触发系统,与海陆地形和山区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强对流天气天气分型物理量落区预报

    人工回灌过程中水温对滨海非均质地层物理堵塞的影响

    林国庆赵迪黄卓雄莫位明...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回灌容易引起滨海地层堵塞,回灌水温度与多孔介质的非均质性是发生物理堵塞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改变多孔介质的颗粒级配模拟不同渗透性的非均质地层,进行定水头渗流实验,探究非均匀多孔介质在10~25 ℃回灌条件下渗透系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内的沉积分布特征,揭示水温与含水层非均质性对滨海地层物理堵塞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温影响多孔介质颗粒物堵塞过程受介质不均匀性的限制,存在不均匀系数临界值.当不均匀系数低于临界值,随回灌水温度升高,介质堵塞速率加快.当不均匀系数高于临界值时,水温对多孔介质物理堵塞的影响很小.回灌水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多孔介质不均匀系数越大,表层堵塞越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预防滨海含水层物理堵塞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温度不均匀系数悬浮颗粒多孔介质

    南四湖湖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及水化学特征分析

    宋阳史新芝王津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四湖湖西平原(滕西平原)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西北部,是枣庄市"八大水源地"之一.本文对滕西平原41个地下水监测站2011-2020年监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滕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水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滕西平原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幅较小,一般在1~5 m;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呈季节性波动,平水年和枯水年在3-4月份地下水埋深开始增大,主要受农业灌溉影响,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八九月份地下水埋深较小,与降水补给有关;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受降雨和人工开采影响较大.结合水位动态法,滕西平原近十年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0.41 m/a,地下水位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滕西平原西南部.根据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滕西平原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2--Ca2+型,主要受岩石风化影响.

    地下水滕西平原埋深动态变化水化学特征分析

    近30年吕四海域地貌冲淤规律及机制分析

    吴创收田鹏辜伟芳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吕四港海域1989-2019年不同时期的水深地形资料,选定研究区域面积是34 369 m2,建立研究区域的DEM模型,通过Kringing插值和数理统计定量探讨不同地貌的冲淤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域的水下地形已由淤积向侵蚀转变,1989-2006年淤积总量是0.54亿m3,2006年以后,水下地形出现侵蚀,侵蚀总量维持在-0.05~-0.13亿m3,一方面是因为长江流域和苏北沿岸的输沙率减少,造成区域的来沙量减少,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沿岸围涂工程实施,改变了研究区域的潮流水动力变化.

    吕四海域地貌演变冲淤规律机制分析

    黄水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

    刘贯群李熊张淑琪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黄水河下游地区为典型研究区,综合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水质图解法、饱和指数计算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淡水和微咸水,地下水组分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Cl-为主.研究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TDS和Cl浓度均逐渐升高,水质由淡水逐渐向微咸水转化,地下水的优势阴离子类型沿着HCO3·SO4→HCO3→HCO3·Cl→Cl变化.(2)碳酸盐岩、蒸发岩和硅酸盐的风化溶解是本区地下水中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还存在正向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3)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定量验证了中上游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下游地下水主要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同时在海水入侵的作用下发生了阳离子交换.

    黄水河水化学特征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岩石风化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成因分析

    青岛东北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土工性质研究

    郭席君李安龙季祥坤沈昆明...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青岛东北部海域10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参数与现场土工特性指标之间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研究区沉积环境分区,粒度参数与土工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环境可分为滨海沉积环境、过渡沉积环境、浅海沉积环境和残留沉积环境.不同沉积环境的粒度参数与土工参数的相关性都较为良好,但相关关系式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关系为利用已有的研究资料反演区域海底的工程地质特征提供依据,为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参考.

    表层沉积物粒度、土工参数沉积环境相关关系

    水溶性萘乙酸与吲哚丁酸对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郑天泽刘泉妤孔祥先吕冬伟...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究了不同浓度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单独及叠加后添加对卵囊藻Oocystis sp.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A与IBA均在0.1~0.5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卵囊藻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均可以作为卵囊藻培育的生长促进剂,NAA与IBA的最佳促生长浓度均为0.25 mg/L.当两种调节剂的浓度大于0.5 mg/L时,均会对卵囊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两种生长调节剂共同作用对卵囊藻的生长优于单一生长调节剂的促生长作用,在两者均为0.25 mg/L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叠加的促生长作用最佳.

    植物生长调节剂叠加作用卵囊藻生长

    小洋山潮间带弧边招潮蟹组织器官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分析

    丁建祥薛俊增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重金属Cu、Hg、Pb、Zn、Cd、Cr和As在洋山港港区和自然海域潮间带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为阐明弧边招潮蟹不同组织对重金属富集的差异性,测定了其肌肉、消化道、肝脏、性腺和鳃组织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海水,港区海域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域;弧边招潮蟹消化道中Cu、Pb、Zn、Cd和Hg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弧边招潮蟹As污染在各个组织相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其中,两个海域招潮蟹消化道中的Cd和性腺中的As达到重污染水平;综合因子污染指数表明,除了港区弧边招潮蟹性腺组织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外,其他均处于无污染水平.

    弧边招潮蟹重金属表层沉积物富集

    我国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分布特征

    王洁若余静孙慧莹赵越...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大,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愈加重视,实现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沿海各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从而分析我国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度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均向着良好耦合方向发展;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相近的省份有一定的聚集现象,由北至南分别是:中等协调型(辽宁、河北)、较高协调型(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

    海洋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熵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