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

侯一筠

月刊

1000-3096

pxzhang@qdio.ac.cn

0532-82898755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科院海洋所

海洋科学/Journal Marin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山东优秀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1000-3096;国内刊号:CN37-1151/P;国内邮发代号:2-655;国外发行代号:BM6666)。该刊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服务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及时、快速报道海洋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新工艺及新进展等,对重大科研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特别予以优先报道。读者对象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从事海洋工程建设和水产生产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合图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的GRU海面温度预测模型

    王丽娜宋悦王旭东吕路莹...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海洋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SST的精确预测对海洋气象、航海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同时捕获空间和时间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图卷积(graph convolution,GC)和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海面温度预测模型(graph convolutional recurrent unit-attention mechanism,GCRU-ATT).GC 将海洋表面空间构建成图形的拓扑结构,有效地挖掘数据特有的空间特征.首先,将门控循环单元中的矩阵乘法替换为图卷积运算,构成门控图卷积(graph convolutional recurrent unit,GCRU)层;应用GCRU层搭建模型主要结构,以提取数据的时空信息;其次,引入注意力机制为GCRU层输出信息分配不同的权重.最终,使用一个全连接的输出层输出海面温度预测结果.选取东海和渤海海域的SST数据建模,实验结果表明GCRU-ATT模型鲁棒性好,且其误差指标值低于已有的方法,预测精度较高.

    海面温度图卷积门控循环单元注意力机制

    鉴江口潮间带春季底栖双壳贝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初探

    董建宇邱堃龙曾鸿滨王学锋...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鉴江口潮间带底栖双壳贝类资源现状、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评估其受扰动状态.基于2022年5月鉴江口潮间带5个断面的底栖双壳贝类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态功能组的组成模式,利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法(nMDS)探究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并利用物种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揭示了其受扰动状况.本研究共采集到双壳贝类25种,隶属于8科17属,其中帘蛤科种类占比最高(44.0%),为11种;蚶科次之,共5种(20.0%);其他种类贝类物种占比较少,未发现曾经盛产于鉴江口的尖紫蛤(Sanguinolaria acuta).优势种为直竹蛏(Solen strictu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粗肋蛤蜊(Mactra aphrodina)和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根据物种对扰动的敏感度,可以将鉴江口潮间带双壳贝类分为敏感种、不敏感种和二阶机会种3个生态组,其中敏感种在种类和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等级聚类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鉴江口潮间带底栖双壳贝类可以划分为2个亚群,其中断面SI-S4构成1个亚群,断面S5单独构成1个亚群.ABC曲线结果表明鉴江口潮间带底栖双壳贝类群落受到中等扰动.本研究可为鉴江口贝类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双壳贝类河口群落结构潮间带扰动闸坝建设

    绿鳍马面鲀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研究

    朱金超边力陈四清李凤辉...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观察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与1~60 d仔、稚和早期幼鱼附肢骨骼的发育,以确定其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结果表明,附肢骨骼的出现时序依次为胸鳍(1d)、第一背鳍(8 d)、腹鳍(lid)、第二背鳍(14 d)、臀鳍(14 d)、尾鳍(18 d);硬骨化时序依次为第一背鳍(23 d)、腹鳍(23 d)、第二背鳍(25 d)、臀鳍(25 d)、尾鳍(25 d)、胸鳍(27 d).由骨膜化硬骨的包括匙骨、后匙骨和尾杆骨,肩喙骨于13 d分化为肩胛骨和乌喙骨.第一背鳍26d硬骨化完成;胸鳍和腹鳍60 d硬骨化完成;第二背鳍与臀鳍的支鳍骨和鳍条发育基本同步,60 d二鳍中部延伸的骨片彼此近相连;21 d尾部尾下骨、侧尾下骨、尾上骨和尾鳍鳍条清晰可见,共12根鳍条,其中尾下骨附着8根,尾上骨和尾杆骨各附着1根,侧尾下骨附着2根.研究结果填补了绿鳍马面鲀仔、稚和早期幼鱼骨骼研究的空白,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丰富了鱼类骨骼形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资料,有助于鱼类系统分化和系统分类的研究.

    绿鳍马面鲀骨骼染色仔鱼稚鱼附肢骨骼

    低温对菲律宾蛤仔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月李宁黎强聂鸿涛...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在低温胁迫下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 ℃)胁迫9 d,存活率大小为斑马蛤2号(78.08%±2.14%)>大连群体(70.37%±3.70%)>北海群体(48.15%±7.71%).低温胁迫下,挑选5个蛤仔抗低温相关的基因,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HSC70,CSDE1,Y-box,抗冻蛋白Ⅱ型基因(AFPⅡ),研究这些基因在3个群体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和北海群体)急性低温胁迫(-1 ℃)下鳃组织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的时序表达与温度显著相关,其中HSP70、HSC70在3个群体中显著高表达.冷休克蛋白家族的基因CSDE1、Y-box基因只在低温处理的广西群体鳃组织中显著高表达.3个群体AFPⅡ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 h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北海群体.不同群体蛤仔在低温胁迫时抗低温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不同,斑马蛤2号的HSP70、HSC70和AFPⅡ表达量及存活率高于2个野生群体.

    菲律宾蛤仔群体低温存活率热休克蛋白抗冻蛋白

    食物丰度对褶皱臂尾轮虫耐受盐度能力的复杂效应

    孙运菲李燕楠王公元杨州...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一些生态因子常处于波动状态.为了阐明不同食物丰度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是否会发生变化,本实验在选取5个盐度(S=3、5、20、30、45)基础上,结合不同丰度的球形棕囊藻种群,模拟轮虫在自然环境中经历的一系列多样化的食物丰度,检测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除了存活时间外,轮虫发育时间和繁殖力均受到盐度与食物丰度的显著交互作用.在所有盐度下,棕囊藻丰度较低时,轮虫的发育成熟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且繁殖力受到显著抑制,但这种限制作用可随着棕囊藻丰度的增加呈指数式快速恢复至各自盐度下的正常值.不管食物条件如何,当盐度为20时,轮虫的首次繁殖时间最短且总后代数最高,其次为盐度30,其他3个盐度(S=3,5,45)处理的轮虫则显著受到不良影响,而食物丰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低渗和高渗环境给轮虫繁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综合不同盐度不同棕囊藻丰度下轮虫的生活史参数可以发现,轮虫的寿命和繁殖之间存在权衡,且这种权衡在适宜盐度(S=20、30)下表现的最明显.上述发现对于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浮游动物的综合表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褶皱臂尾轮虫球形棕囊藻盐度食物丰度生活史

    波浪滑翔器重型悬载船体设计与分析

    孙秀军张海鹏桑宏强李灿...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浪滑翔器是一款新型海洋探测平台,能够搭载重型载荷安全进行海洋探测任务是其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聚焦波浪滑翔器重型悬载搭载方案,开展了船体主尺寸及侧体布局设计,利用流体仿真方法进行船体纵摇、垂荡和横摇运动响应分析,并通过海上实验对设计与仿真进行理论验证.结果表明,在波高1.25 m、波浪周期5.6 s不规则波条件下,侧体横向跨距为0.63 m、纵向跨距为-0.525 m时,统计概率在(μ-2σ~μ+2σ)区间的船体横摇角度在15°以内.增设并优化侧体布局可有效改善船体横摇运动性能,该设计虽增大了船体纵摇,但解决了波浪滑翔器重型悬载发生倾覆的问题.

    波浪滑翔器重型悬载船体侧体布局海试试验

    胶东半岛黄海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嘴刺纲3个新纪录种描述

    班淑燕孙静黄勇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查清胶东半岛自由生活海洋线虫(Nematoda)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作者开展了胶东半岛黄海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分类和多样性研究,鉴定和描述了 3个新纪录种即近似尖口线虫(Oxystomina affinis Gerlach,1956)、长体长尾线虫(Trefusia longicorpa Keppner,1986)和异咽显齿线虫(Viscosia heterolaima Smol & Sharma,1984).近似尖口线虫身体纤细,口腔小,外唇刚毛与头刚毛均长2μm;化感器椭圆形;交接刺呈弧形,末端渐尖,无引带,具2根不等长的肛前刚毛;尾锥柱状,末端膨大呈棒状.长体长尾线虫身体纤细,口腔较小,无齿,有3个唇瓣和6个内唇乳突;外唇刚毛分为3节,头刚毛分为2节;化感器袋状;11个乳突状辅器均匀分布在颈部腹侧,同时腹侧有11个乳突状肛前辅器.异咽显齿线虫身体细长,内唇感觉器乳突状,头刚毛长2 μm;口腔桶状,具3个齿,右亚腹齿大,左亚腹齿和背齿小;交接刺直,无引带;泄殖孔周围具短的刚毛;尾锥柱状,远端有较长的柱状部分.该文丰富了黄海海域线虫的物种多样性信息.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胶东半岛生物多样性

    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的制备

    王雪芹李帅欣王兴仁李开强...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发安全高效的抑菌保鲜剂,本研究以安康鱼为原料,采用定向酶解技术制备鱼类抗菌肽,与海洋天然产物壳聚糖复配制备新型抑菌保鲜剂.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鱼类抗菌肽和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最佳抑菌浓度,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的最佳添加量为,鱼类抗菌肽7.796 mg/mL,壳聚糖1号0.716 mg/mL,壳聚糖2号0.389 mg/mL,复配得到的抑菌保鲜剂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77 mm,接近回归模型预测值10.19 mm.此外,将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应用于新鲜鱼糜,结果表明,该抑菌保鲜剂能够延长新鲜鱼糜发生质变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抑菌保鲜作用,后续可应用于即食鱼糜制品抑菌保鲜剂的开发.

    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响应面分析

    一种波高信息和图像纹理特征融合的大黄鱼摄食行为量化方法

    赵嘉豪姜楚华陈俊华李浩...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实况海域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摄食行为识别受环境影响大的问题,作者以大黄鱼为对象,提出一种波高信息和图像纹理特征融合的大黄鱼摄食行为量化方法.研究基于GLCM纹理特征的提取方法,利用灰度共生矩阵计算鱼群摄食前后纹理特征的4个二次统计量(能量、相关性、对比度、逆差距).同时考虑纹理特征受海面波高影响的问题,以小波高变化为例研究其对纹理特征的识别影响.以人工分类大黄鱼480帧图像的摄食状态为基础,判断单一纹理特征模型的识别精度,结果模型准确率达到了 80%.结果表明波高在0.31 cm以上时对应的部分图像存在识别误差,误差可能性随波高增加而扩大.通过引入波高修正参数,优化单一纹理特征模型,并以另480帧大黄鱼摄食前后图像测试.海试结果说明该方法在实况海域识别准确率达到93%,能有效实现实况海域大黄鱼摄食行为量化.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摄食行为波高图像纹理

    基于专利计量的互花米草研究进展分析

    赵纤纤徐浩荆辉谢宝华...
    8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它体内又蕴藏着耐盐基因、生物质能等宝贵财富.本研究梳理分析了国内外互花米草专利,以便为互花米草防控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互花米草技术专利主要包括监测技术、防治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类型.1995-2022年国内互花米草专利的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总量为360件,监测、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专利在互花米草专利中的占比分别为4%、22%、74%.互花米草监测技术专利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互花米草;互花米草防治技术专利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替代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其中综合防治技术的申请与授权数量均最高;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虽然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但实际获得授权的比例并不高,这一现象反映出互花米草作为一种资源的潜在价值正逐步被认识和开发,但利用价值尚低.国外对互花米草关注很少,只查询到7件互花米草专利,申请国家有美国和韩国,主要是资源化利用技术,两国专利授权率分别为25.0%和33.3%.在未来互花米草的防控管理策略中,建议重点加大对互花米草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推动其技术成果向市场化转化,对初级技术进行深化改良,使之与国家政策、重点研发项目的目标相契合,以提升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将互花米草从"有害草"变为"有益草".

    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专利监测防治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