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学报(中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学报(中文版)
海洋学报(中文版)

潘德炉

双月刊

0253-4193

hysbl@263.net

010-62179976

100081

北京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海洋学报(中文版)/Journal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海水pH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分析

    王秋璐许艳曾容张健...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17年海水pH和环境参数数据,应用格网统计和时空矩阵方法,研究各环境单元内pH和环境因子同比变化及相关性,并对影响不同季节、区域和水体层次的相关因子作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17年间,渤海区域pH的空间分布整体相对稳定,各环境单元表层pH平均值为7.95~8.38,底层pH平均值为7.89~8.35,平均值绝对变化为1~1.5个标准差;(2)各环境单元pH时间序列趋于同步变化,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局部单元间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冬季表层pH低值和盐度高值空间分布特征一致;(3)渤海区域pH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表层pH季节性特征明显,且与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一致,生物因素对近岸表层水体pH的调节起重要作用;(4)8月间渤海底层出现pH局部低值的区域,分析发现这与水体层化形成低氧区域相一致,同时发现底层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5)利用格网化数据处理技术和时空矩阵分析方法,进一步显化了pH和环境因子特征信息,对气候变化下长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海水pH渤海分布特征环境因子时空矩阵格网统计

    夏季琼州海峡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时空变化

    马玉廖世智李锐祥蔡钰灿...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船载海-气CO2连续观测系统于2011年和2014年夏季在琼州海峡开展了现场观测,分析研究了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2011年和2014年夏季pCO2分别为(516±29)μatm和(533±15)μatm,海-气CO2交换通量分别为(8.4±1.7)mmol/(m2·d)和(4.5±0.4)mmol/(m2·d),均是大气CO2的强源,高于相邻及相似海域,主要受控于东口海域上升流和海峡中部狭管效应.2011年夏季东口上升流增大pCO2的同时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繁殖,光合作用吸收水体CO2,降低了pCO2,而且受其影响,西口口门附近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陡增,pCO2突降.2014年夏季东口海域上升流较弱,且观测海域垂直混合作用显著,pCO2和溶解氧分布特征与2001年夏季明显不同.海峡中部狭管效应造成水体输运速率大、混合作用强,浮游植物"来不及"生长,pCO2较高.

    琼州海峡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流狭管效应

    光照和硝酸盐浓度对东海原甲藻和三角褐指藻释放挥发性卤代烃的影响

    倪洁刘珊珊陈妍杨桂朋...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中产生的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氯、溴和碘进入大气的重要载体.海洋藻类能够产生损耗大气中臭氧的VHCs,尤其是海洋微藻已被证明是大气中一些VHCs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素对海洋微藻产生VHCs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光照和硝酸盐浓度对微藻释放VHCs的影响.将海洋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置于密封的玻璃容器中,并在不同光照条件(20μmol/(m2·s)、70μmol/(m2·s)和140μmol/(m2·s))及不同硝酸盐浓度(1 mg/L、5 mg/L、10 mg/L和50 mg/L)下进行无菌单种培养,分析碘甲烷(CH3I)、二溴甲烷(CH2Br2)、一氯二溴甲烷(CHBr2Cl)和三氯乙烯(C2HCl3)4种VHCs的生产.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技术对其中的VHCs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硝酸盐浓度会影响两种微藻对VHCs的释放,但是对不同VHCs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CH3I的释放受光照强度和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大,两种微藻对CH3I的释放量越大.适当的硝酸盐浓度(>5 mg/L)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微藻对CH3I的释放.

    挥发性卤代烃东海原甲藻三角褐指藻光照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