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规格黄鳍金枪鱼红肌转录组比较分析

    闫路路郭杰匀赵超王鹏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由"变温"型发育为"恒温"型的分子调控过程,基于RNA-Seq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黄鳍金枪鱼红肌组织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与"变温"型相比,"恒温"型黄鳍金枪鱼红肌中43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79个显著下调.随机选取8个差异表达基因用qRT-PCR方法验证其相对表达量,发现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肌球蛋白复合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横纹肌细丝等与肌肉运动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中.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心肌收缩、磷酸戊糖途径和生热等与肌肉运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上.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恒温"发育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组织、多基因的复杂过程,能量代谢和肌肉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深入开展黄鳍金枪鱼发育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黄鳍金枪鱼能量代谢肌动蛋白RNA-Seq红肌"恒温"表型

    《海洋渔业》论文分别荣获中国水产学会2023年度"十佳科技论文"和"优秀科技论文"

    10页

    西白令海夏季狭鳕个体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罗旭朱国平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白令海海域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组织的能量变化状况,利用2019年和2020年于西白令海拖网采集的112尾狭鳕样本,对其肌肉组织能量密度进行了测量,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了夏季狭鳕个体肌肉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变化情况,并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体长范围为23.8~60.5 cm的狭鳕肌肉组织的能量密度为(21.10±0.89)kJ·g-1,2019和2020年间狭鳕肌肉组织能量密度不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P>0.05).GAM结果对狭鳕肌肉组织能量密度的解释偏差为46.1%,仅性腺质量和捕捞月份是影响肌肉组织能量密度的两个显著因素,而体长、性腺成熟度等其他指标未对肌肉组织能量密度造成显著影响.相对于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更适于作为生长发育指标来分析狭鳕肌肉能量密度的影响因素.建议应采用多元统计手段开展生物能量累积与能量密度影响分析,以更好地揭示影响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

    狭鳕能量累积白令海繁殖生长广义加性模型

    西北太平洋公海远东拟沙丁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杨超赵国庆韩海斌张衡...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 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 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 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 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 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 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 mm与105~114 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 mm与225~245 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50)为178.1 mm.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不同叉长组的摄食强度差异显著(P<0.05).鱼体肥满度系数范围为0.82~1.42,肥满度随着叉长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在叉长组135~164 mm时肥满度系数最高,不同月份之间肥满度系数有所不同,10月其个体肥满度系数达到最高值1.25.研究结果丰富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其种群鉴定、生活史研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和重要依据.

    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生物学特征

    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宋小晶凌建忠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拟腹吸鳅属(Pseudogastromyzon)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对已获得的11种该属鱼类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在16 560~16 574 bp之间,且基因组成和排列模式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本一致;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A+T的含量均超过50%,并存在反G偏倚现象.通过对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在COⅠ基因中有一段6 bp的碱基插入和缺失;D-loop基因的进化速率介于蛋白质编码基因之间,ND4、ND5、Cyt b和D-loop等基因适合作为本属鱼类种间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基于CO Ⅰ基因序列的11种拟腹吸鳅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以及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11个种系统发育树研究表明,九龙江拟腹吸鳅(P.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与梅花山拟腹吸鳅(P.meihuashanensis)应为拟腹吸鳅(P.fasciatus fasciatus)的同物异名.9个有效种可以分为两大类:(刻)部吸附器为品字型的3种属于品唇鳅亚属(Labigastromyzon),另外6种颏部吸附器为叠波型属于拟腹吸鳅亚属(Pseudogastromyzon).

    拟腹吸鳅属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特征有效种厘定系统发育

    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TLR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一萌陈生熬李瑶瑶张庆杰...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earkandensis)免疫系统中TLRs基因家族的多样性、进化关系和功能特征,基于该物种鳃组织的高通量二代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对该物种TLR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系统发育和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叶尔羌高原鳅鳃组织中存在11个TLRs基因家族成员,分别为 TLR1、TLR2、TLR3、TLR5、TLR7、TLR8、TLR9、TLR13、TLR18、TLR22 和 TLR25,其中 TLR7、TLR9和TLR13缺失5'端序列,而其余序列均完整.TLRs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可以将11个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蛋白功能分析发现,各个TLR基因都含有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以及TIR结构域.物种间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叶尔羌高原鳅与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asa)在TLRs基因家族成员方面分别聚为一类,说明3个物种亲缘关系相近.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叶尔羌高原鳅TLRs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和免疫功能,同时也为该物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养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叶尔羌高原鳅TLR基因基因家族系统发育

    我国沿海多鳞四指马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fAFLP分析

    赵优张涛赵峰庄平...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hadinum)的遗传多样性信息,采用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fluorescent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fAFLP)对多鳞四指马鲅8个地理群体214个样本进行扩增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用9对引物组合共扩增位点493条,其中多态性位点为443条,多态性比例为89.86%;8个地理群体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679 0、1.467 2、0.250 8和0.363 1;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低依次为舟山>崇明>启东>东山>广州>湛江>琼海>高雄.应用AMOVA对8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来源进行分析得出,总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37 2,表明23.72%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个地理群体遗传距离(D)在0.021 6~0.194 4之间;相似系数(H)在0.823 4~0.978 6之间,UPGMA聚类得出多鳞四指马鲅群体可划分为4个分支.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和保护多鳞四指马鲅资源、开展遗传育种及开发人工养殖技术等提供基础资料.

    多鳞四指马鲅fAFLP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张忠余为陈新军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东大西洋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张德普张国光王田田李敏...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生态位食物关系

    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李守湖张雪青石建高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是以感染鲑科鱼类为主的两种传染病.为克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G基因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WP2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载体.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IHNVG基因和IPNVVP2基因,通过多基因片段同源重组技术将IHNVG基因和IPNWP2基因克隆到pAdTrack-CMV载体上,经过线性化后与pAdEasy-1载体在BJ5183菌体内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CR及Not Ⅰ和Hind Ⅲ双酶切鉴定后,再经Pac Ⅰ线性化后用于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来监控重组腺病毒的复制情况,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糖蛋白(G蛋白)和VP2蛋白的表达,并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结果显示,克隆出的IHlNVG基因和IPNWP2基因总长度为3 036 bp.该病毒在HEK-293细胞中分别表达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8 kD和54 kD的产物,其滴度为1.0 × 109 5 mL-1 TCID50.结果表明,研究成功获得IHNVG基因和IPNVVP2基因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在HEK-293细胞中滴度较高,能够稳定表达.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发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二联疫苗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防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提供了参考.

    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G基因VP2基因腺病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