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暗纹东方鲀TGF-β1基因的克隆、表达特征及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筛选

    马思思喻伟峰张凯张雯雯...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TGF-β1基因与其生长性状的关联及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暗纹东方鲀TGF-β1基因,分析了其基因结构与表达特征,并通过直接PCR扩增法对TGF-β1基因进行多片段比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研究发现TGF-β1基因cDNA全长共2 217 bp,包含5'UTR51 bp,3'UTR 1 014 bp,ORF 1 152 bp,编码38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暗纹东方鲀TGF-β1基因与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同源性最高(92.82%).进化树分析表明,暗纹东方鲀TGF-β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红鳍东方鲀聚为一支,与鲈形目鱼类亲缘关系最近(68.46%~73.33%).qRT-PCR检测显示,TGF-β1基因在暗纹东方鲀8种不同组织(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肌肉、中肠和鳃)都有表达,其中肾脏表达量最高,心脏和脾脏表达量次之.通过SNP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个体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TGF-β1上的SNP g.3908 C>A位点与暗纹东方鲀多项生长性状有关,其中CC型是优势基因型,且CC型个体体宽、肥满度较高.研究结果证实TGF-β1基因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暗纹东方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暗纹东方鲀TGF-β1表达特征生长性状SNP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的长江口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谢志伟杨刚庄平赵峰...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根据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江口水域14个站点的鱼类调查数据,构建了以历史数据作为主要参照基准值,以偏离程度作为赋分标准的评价体系.从30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14个评价指标建立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显示,长江口整体F-IBI得分为44,评价为较差,鱼类生物量减少,低洄游性鱼类比例减少,河口定居鱼类比例增加;耐受性鱼类比例显著增加;产浮性卵鱼类比例减少;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比例显著降低,混合生物食性鱼类比例增加是制约得分的重要因素.各站点的F-IBI得分介于25~66之间,评价等级介于差~一般之间,其中,口门站点平均得分为51.29,评价为较差;北支站点平均得分为40.56,评价为较差;南支水域平均得分为33.33,评价为差;生态状况呈现出口门海滨优于河口段,北支优于南支的特征.

    长江口生物完整性指数健康状况生态评价鱼类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东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及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张忠韩冠荣李楠方舟...
    15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中东大西洋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FiB指数

    底物颜色和附着物对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影响

    陈丽芝姜伟施文静张文考...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Ⅰ: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Ⅱ: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影响.实验Ⅰ结果显示,底物颜色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在实验开始后15 d和30 d时,白板上牡蛎自然补充量显著高于黑板(P<0.05),45 d时白板和黑板间牡蛎自然补充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底物颜色没有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实验Ⅱ结果显示,活牡蛎(熊本牡蛎或近江牡蛎)或牡蛎壳的存在在第1次实验时(8月15日)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而在第2次实验时(8月22日)没有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藤壶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活体牡蛎、牡蛎壳和藤壶的存在均未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牡蛎礁生态修复时,应选择颜色浅且表面干净(没有污损)的底物,且礁体建造须避开高藤壶附着量的地点和时段.

    牡蛎礁附着幼虫近江牡蛎熊本牡蛎

    人工鱼礁投放对小窑湾海域水动力及水体交换影响的数值模拟

    郭聪聪杨訸晴胡慧琴张勤旭...
    17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连小窑湾海域人工鱼礁布设后对周围海域水动力特性及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基于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的MIKE3河口与海岸模型,对大连小窑湾海域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构建的模型合理可靠.研究表明:1)鱼礁布设后,位于鱼礁布设点上的测点因水深减小,流速增加,远离礁区海域测点的流速变化较小,鱼礁区迎流面海域出现上升流,背流面出现下降流,底层海域的上升流效应较表层海域显著;2)人工鱼礁的投放会引起局部流场发生变化,受鱼礁堆阻流作用影响,鱼礁堆迎流面、背流面海域流速减小,主流轴两侧流速增加,鱼礁堆附近海域的流速呈缓急相间分布;3)人工鱼礁投放后,小窑湾湾顶、湾中的水体半交换期缩短,湾口附近海域水体交换能力变化较小,小窑湾整体海域水体交换率略有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人工鱼礁合理布局以及规范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小窑湾人工鱼礁MIKE3数值模拟水交换

    三门湾健跳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雪英王杰唐保军姜伟...
    186-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5N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室内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三门湾健跳港牡蛎养殖区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牡蛎养殖区(oyster culture area,OA)和对照区(control area,CA),夏季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冬季(P<0.05).在夏季,OA区[(2 227.70±816.00)μmol·m-2 ·h-1]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CA区[(834.68±55.52)μmol·m-2·h-1](P<0.01);在冬季,OA区[(266.95±49.03)μmol·m-2.h-1]和 CA 区[(221.00±62.09)μmol·m-2·h-1]沉积物反硝化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夏、冬季,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沉积物S2-均会对沉积物的反硝化作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温度、S2-与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盐度和溶解氧则与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沉积物总有机碳、NO2--N仅在夏季会显著影响沉积物反硝化作用,两者与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可为牡蛎的除氮功能评价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双壳贝类在氮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近江牡蛎三门湾反硝化速率沉积物环境理化因子

    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生物炭对硫酸盐型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评价

    朱润唐陶红来琦芳高鹏程...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盐碱地水产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实现盐碱地田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用热解与水热炭化方法对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进行处置,得到热解生物炭(BFM)和水热生物炭(HFM),以未经处理的养殖固体废物原料(FM)为对照,组成3种改良剂,每种改良剂设置3种剂量(2%、5%、8%)施加到硫酸盐型盐碱土中进行改良效果评价.结果表明:BFM和HFM氮磷钾含量丰富,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得到了保留.随着BFM、HFM、FM施加剂量从2%提升到8%,盐碱土速效氮含量分别提升了 9.00%、10.21%~78.58%和27.64%~67.39%,总磷含量分别提升了 14.98%~42.90%、16.62%~39.68%和4.70%~42.25%.施加改良剂后盐碱土 pH未见明显改变,盐分随施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HFM组盐碱指标保持在较低水平.施加改良剂可改善耐盐碱水稻的出苗率,5%BFM和5%HFM剂量组、2%FM剂量组3 d出苗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1.65%、66.65%和41.65%;而当改良剂施加量达到8%时,水稻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水热炭作为改良剂效果优于热解炭与原料,并且施加剂量应小于5%.研究结果可为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盐碱土养殖固体废物生物炭改良剂

    急性高盐胁迫对绿鳍马面鲀幼鱼存活、鳃组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陈莹张广明李凤辉边力...
    206-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在高盐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和生理生化调控机能,设置不同盐度条件,对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96 h的胁迫实验,比较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在不同盐度下的存活率、鳃组织结构、Na+/K+-ATP酶活性以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在盐度30~35范围内,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没有受到盐度变化影响,而盐度40以上对幼鱼存活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幼鱼在胁迫24、48、72、96 h所对应的高盐半致死盐度LC50分别为47.062、46.279、45.886和45.736.高盐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盐度35组中绿鳍马面鲀幼鱼的鳃组织结构无显著变化,而盐度40和45组中幼鱼的鳃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鳃小片弯曲变粗、萎缩变短、排列紊乱、基部增生、融合以及细胞空泡化等现象.除了丙二醛含量指标,3个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在各胁迫时间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多在胁迫时间48 h时达最大值,72 h降低.研究表明,在高盐胁迫下,绿鳍马面鲀幼鱼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其鳃组织结构会做出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且幼鱼存活率、鳃丝Na+/K+-ATP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均有明显变化,绿鳍马面鲀幼鱼可适应的盐度为35,盐度40以上环境会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绿鳍马面鲀的人工海水养殖和耐盐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绿鳍马面鲀高盐胁迫死亡率鳃组织结构Na+/K+-ATP酶抗氧化能力

    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多纹钱鲽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和肠道组织消化酶的影响

    刘鉴毅杨俊李琪孙艳秋...
    217-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多纹钱鲽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消化酶和肝脏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模式下,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实验,以确定适宜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1、2、3、4次·d-1共4个投喂频率组,分别记为F1、F2、F3、F4组;投喂水平实验采用2次·d-1的投喂频率,设饱食投喂和体质量的4%、6%、8%共4个投喂水平,分别记为G1、G2、G3、G4组.进行60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在F2组最高,其余各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高投喂频率组较高.G1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P<0.05).甘油三酯含量G2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G1组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G1组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G2组含量显著升高(P<0.05).2)消化酶:肝脏胃蛋白酶活性F3、F1组显著高于F2、F4组(P<0.05);肝脏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F3组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酶活性在F4组显著降低(P<0.05).肠道胃蛋白酶活性F1组显著低于F4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F4组最低,F1、F2、F3组肠道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F3组显著升高(P<0.05).G3和G4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1组肠道胃蛋白酶显著高于G2组(P<0.05),G1、G3、G4组各组间胃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G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F1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F4组(P<0.05),F4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投喂频率对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G1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G2组、G3组和G4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生长:终末湿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均在F2组取得最高;终末湿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G1和G4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从生长性能来看,多纹钱鲽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1,投喂水平饱食投喂较好.

    多纹钱鲽鱼投喂策略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

    三叶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王永波高进陈傅晓刘金叶...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三叶唇鱼(Cheilinus trilobatus)消化系统组织特征,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三叶唇鱼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三叶唇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内颌齿和咽齿发达,颌齿单行排列,1对上咽齿呈三角形左右对称分布,下咽齿由颗粒状齿愈合而成,呈"T"型;肠道短粗,在体腔内形成一个弯曲,呈"之"型排列,比肠长0.32±0.11;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构成,肝脏分成3片,中间大、两边小,包裹在小肠上,胰脏沿肝血管呈弥散状分布在肝脏组织内部,胆囊呈椭圆型,位于肝腹叶下部,肝总管在小肠前部紧挨食道后与小肠连通,比肝胰脏重(1.43±0.32)%.口咽腔壁光滑,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细胞组成,表层有少量杯状细胞,中间有圆形粘液细胞,表层分布有味蕾.食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粘膜层由二级和三级指状突起构成,基部有"凹"型类似外分泌腺的结构;肌层特别发达,由外环肌和内纵肌组成,纵肌层呈不连续束状分布,外包一层浆膜,与粘膜下层分界不明显,两肌层间可见肌间神经丛分布.小肠和直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粘膜层多为一级和二级指状突起,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中间分布有大量粘液细胞,偶见梨状细胞,未见肠腺;粘膜下层含有大量被伊红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肌层由内层环肌和外层纵肌等两层平滑肌组成,肌层间含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其间可见肌间神经丛,最外侧由一层浆膜层组成.研究通过阐明三叶唇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可为开展肉食性无胃鱼类营养学及养殖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三叶唇鱼组织学消化道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