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刘永平

季刊

1003-7721

wyhz@public.wh.hb.cn;wyhz@whcm.com.cn

027-88068303

430060

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55号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ina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性音乐理论刊物,在海内外音乐学术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作曲家个性风格演进的学理问题思考

    薛毛毛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音乐风格演进问题的广泛探讨肇始于19世纪,费蒂斯、阿德勒到达尔豪斯、伦纳德·迈尔等人都曾提出过不同见解.风格"演进论"思维不适用于时代、民族风格,但却是深入观察作曲家个性风格发展的重要视角.对此,该文尝试厘清"演进"与不同维度风格之间的关系,分析作曲家个性风格演进的一些主要征象,并从"晚期"这一特殊风格阶段出发,来阐述归纳作曲家如何在晚期达到其个性风格发展的终点.

    作曲家个性风格风格演进晚期风格贝多芬

    12-13世纪圣母院奥尔加农的写本、形态与记谱——基于术语学和文献学的研究

    董雅暮
    12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尔加农是中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中的重要类型.奥尔加农这一术语及其所对应的形态从产生、发展到流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拥有大量写本文献,在现代西方也积累了许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奥尔加农,对于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节奏形态和记谱技术有着里程碑意义.文章将在梳理西方前期研究论著的基础上结合重要写本,对12-13世纪圣母院奥尔加农的音乐形态与记谱形式进行研究.

    圣母院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大全节奏模式记谱写本

    "族性腔词"及其生成模式——湘南过山瑶"纳发调"的语言音乐学研究

    肖志丹
    142-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南过山瑶民歌作为族群文化符号,文本形态体现出深层的"族性腔词"逻辑关系——不仅包含族群特定的核心腔调形态,还凸显出唱词特定的语言结构及言语思维.文章以语言音乐学视角和方法,分析湘南瑶歌"纳发调"的内在结构特征,即腔调结构与唱词结构的呼应性、唱词音声与核心音调的选择性、歌唱瑶语与瑶歌演唱的关联性."纳发调"之"族性腔词"的生成具有多层语境机制,歌唱者以表层"文本语境"的腔词符号创作,通过"坐歌堂"中层"情景语境"的即兴演述而构建歌唱关系,揭示族群深层"文化语境"中不断延续的族性叙事和文化记忆.

    族性腔词瑶族民歌纳发调语言音乐学语境

    霞浦畲族民歌"阿噜调"音乐形态与留存探究

    刘淳尹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东地区的霞浦畲族民歌"阿噜调",因其富有特色的大量衬词和迂回起伏的旋律,在畲族民歌中独树一帜,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朴而又不可多得的独特音调.文章通过对"阿噜调"的音乐形态、传唱流变、留存因素以及与周边闽东沿海"过海调""罗连调"的关系探究,发现"阿噜调"有可能是目前所见最为接近畲族音乐原始面目之遗存.

    畲族音乐阿噜调滨海畲族音乐形态

    Abstracts

    165-166页

    《黄钟》2024年总目

    167-168页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