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忠云

双月刊

1008-3456

hnw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129 87287002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倡导学术创新,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财政支持的粮食增产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水稻为例

    闵锐胡卓辉吴清华
    1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财政支持水稻生产粮食增产空间溢出效应

    侵害品种权法定赔偿数额的司法决策因素检视及因应

    万志前俞秦峰张文斐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种创新是种业振兴的关键,识别侵害品种权法定赔偿的司法决策因素,以提高品种权司法保护水平,进而激励育种创新,实有必要.以2002-2023年侵害品种权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例为样本,分析其时空特征,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法定赔偿数额的参考因素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侵害品种权法定赔偿适用"泛化"且判赔额较低,提高法定赔偿上限的立法举措效果甚微;法定赔偿参考因素缺乏量化标准,维权合理开支定位不清;锚定效应、审判经验等因素对司法决策影响显著.为提高品种权司法保护质效,建议采取如下措施:通过严格适用法定赔偿,消除举证责任障碍,降低证明标准,以克服法定赔偿"泛化"适用;通过确立赔偿数额计算标准和规则,另行计赔维权合理开支,以避免裁判的主观性;通过提高司法决策信息质量,提升法官素养,提供司法决策空间,以减少锚定效应,保证裁判的公平性.

    种业振兴侵害品种权法定赔偿泛化适用锚定效应司法决策

    新育种技术视角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再思考

    周贤桀程宝库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基因等新育种技术兴起是创设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的主要原因.EDV制度具有减少修饰性育种、鼓励育种原始创新等价值,我国在新修改的《种子法》中引入了该制度.然而,新育种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EDV判断标准难以确定、新育种技术改良成果转化受阻和育种者间利益失衡等困境.应立足于激励原始创新、促进新技术运用和实现利益平衡之三重目的,从设定差异化的认定标准、引入责任规则与再平衡育种者利益等方面调整EDV制度,使该制度同育种技术的发展相调适.我国已开始基因编辑品种商业化,需综合种业市场现状和育种技术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国情的EDV制度实施办法,以推动该制度有效实施,发挥其应有功能.

    新育种技术实质性派生利益平衡UPOV责任规则

    在地而新:地方营造视角下的乡村新生活方式建构

    王冬冬甘露顺
    16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地方营造乡村振兴乡村生活方式一体两面在地化

    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王若男阮荣平郑风田
    17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义务教育乡城学生流动农村家庭劳动供给

    制造景观:项目经营下的乡村建设

    刘江张文明
    190-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项目下乡中的经营行为引发了景观化建设现象,研究以湖北T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生产机制和治理效应三方面对此展开分析.从景观化的空间实践来看,T村在项目试点中的密集投入和差异化建设,导致景观密集生产和村庄空间分化,并凸显了景观的工具价值.从景观化的生产机制来看,主要源于对项目的经营.在决策层面,省级政府以行政发包配合项目下发,容易导致资源堆砌和重复试点;在下发过程中,县乡政府缺少代理人,强化了项目的集中下发冲动;在执行层面,项目捆绑产生了较强的执行压力,导致目标对照基础上的空间营造.从景观化的治理效应来看,一方面有利于空间更新、基础设施改善和组织权威强化,另一方面又导致景观的后续养护难题、对生活景观的排斥、对村民生计的影响以及村民隔阂等.这种好坏参半的治理效应体现了"项目悬浮"问题,即项目与村民需求脱节.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基层社会从"经营项目"向"经营空间"的延伸.

    景观化建设经营项目美丽乡村新代理人经营空间

    数智赋能农村协商治理的实践路径——基于衡南县D村"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的社会实验

    周丽娟朱成燕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村协商治理面临主体缺位、官方主导、协商结果满意度差等现实困境.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采用数智技术解决协商治理难题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基于赋能理论和"人工智能+屋场恳谈"社会实验,考察了农村协商治理中数智技术的主体赋能路径.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发现:数智技术通过虚实场景再造、沉浸式体验、村务"云扩散"的心理赋能机制,唤醒乡村集体记忆、增强参与效能感、培育公共精神,提升了村民参与协商治理的意愿;通过数智平台拓展协商渠道、共享议题信息、回应民众关切等结构赋能机制,突破了村民参与的时空阻隔及知识结构、权力结构限制,提升了村民的参与能力;通过成果分配共商、决策过程公开、共创结果公示的成果赋能机制,增强了村民的参与获得感,提升了村民对协商结果的满意度.数智技术的有效赋能有助于农村协商治理中集体共识的形成.

    数智赋能农村协商治理屋场恳谈集体共识

    宅基地禀赋与乡城家庭化迁移——基于分期动态家庭迁移决策机制分析

    邱骏吕萍
    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期动态的家庭化迁移决策机制,将家庭化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家庭离散阶段和家庭聚合阶段,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拥有宅基地对家庭化迁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对于拥有宅基地的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为显著的"正U型";(3)相比于家庭离散阶段,宅基地禀赋在家庭聚合阶段的影响更大.据此建议进一步保障农民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探索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制定满足迁移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

    家庭化迁移土地禀赋土地流转乡城迁移

    阳新布贴插画 赋能乡村振兴

    胡舒娟王劲草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