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普通话写作潮流与文学语言的当代转型

    颜同林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不同代际作家在普通话写作潮流中表现出不同路径与姿态,包括新作与旧作重版在内,其中不乏典型作家与作品,自我编辑与编辑加工始终贯穿这一过程.普通话写作潮流中作家与编辑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龃龉流变的一面,文学语言的规范、调适和转型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普通话写作语言规范编辑工作文学语言转型

    历史和记忆的分与合:一个观念史的分析

    王晴佳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记忆研究在近年的兴起,中文学界出现了"历史记忆"这一名称,含有将两者等同的意思.与之相对照,历史和记忆在西方学术中一直存在某种张力——史学在西方的诞生与对抗记忆的 目的相关,之后历史和记忆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关系.以兰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史学,其理论前提是区别"过去"与"现在",并从后者的立场考察、重构前者,而记忆则常常将两者混为一体.二战之后,兰克史学面临一系列挑战,记忆研究的兴盛便是其中之一.从莫里斯·阿布瓦赫写作《集体记忆》到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西方学者试图用记忆来补充和修正历史研究和书写的传统,改进和扩大历史学的方法和范围,促成其内容的更新和革新.但历史研究和记忆研究在近年的合流,仍没有改变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

    近代史学记忆研究历史记忆《记忆之场》莫里斯·阿布瓦赫皮埃尔·诺拉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戚学民
    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荀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扬州学派汉学阮元缪荃孙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李恭忠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梁启超《李鸿章》"变局""世界之中国"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岳伟李文娟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人地共生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以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未能有效释放其变革潜能.为革新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社会提出了 一系列新理念,包括重定"生命中心"价值取向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重建赋能所有学习者"学会共同生活"的新型学校,"野化"课程并重构根植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课程体系,重振教师动力使他们成为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造性推动者,以及加快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倡议、国家承诺转化成在地结构化行动.未来,国际社会将通过确保全球教育融资,绿化教育伙伴关系,以及打造解锁可持续发展数字学习潜能的三把"钥匙",全面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的复原力、包容性与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会共同生活教育危机可持续发展数字学习

    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

    雷万鹏尹珺瑶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湖北省8县(区)3791名小学生调查,从互联网使用条件、使用偏好和使用时长等维度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条件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偏好和时长对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影响,儿童上网学习时长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应合理引导低龄儿童互联网使用偏好,规范互联网使用时间和上网学习时间以增进留守儿童信息素养;全方位关心支持低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减少其网络依赖,提升低龄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互联网使用低龄留守儿童门槛效应

    基于集群知识共享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动因、问题与策略

    赵丹高杨杰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超越仅依靠外部资源补偿的传统思路,探索"集群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是克服小规模学校空间隔离、资源不足、发展依附性困境的关键.在集群知识共享理论视域下,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在集群知识共享中参与不足,集群学校共享知识范围狭窄且合作深度不够,知识共享中学校偏重自身利益,学校间竞争大于合作,知识共享方式比较单一.为此,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优化小规模学校集群知识共享网络,强化"谁共享谁受益"的知识共享主体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各类知识有序共享,营造"合作共生"的集群知识共享文化.

    集群知识共享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权利还是职权: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规制——兼论《教师法》相关条款的修改

    段斌斌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惩戒究竟是教师的一项权利还是职权,在学界尚存分歧,也困扰着《教师法》的修订,需重回词源本身才能正本清源.权利体现平等关系、指向个体利益、可以自由处置、依赖国家保护、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而职权则指代不对等地位、体现公共利益、限制意思自由、能够独立实现、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且侵权责任由机构承担.教师惩戒具有鲜明的职权属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成为职权主体且有相较学生的合法强力,但教师惩戒的行为选择需受法律限制,正当惩戒是基于教育目的而非个人考虑,并须承担违规惩戒的行政法律责任,而侵权责任则由学校承担.为此,应围绕职权性质健全教师惩戒法律体系,将教育惩戒纳入教师职权条款,授予中小学和高校教师教育惩戒职权,明确教师惩戒的法治边界、正当程序与责任规范,通过嵌入准用性规范和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现与下位立法的衔接和配套.

    教育惩戒教师惩戒权《教师法》修订

    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桂子山献策"中国基层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王璐
    封3页

    汇集名家经典著述"华大经典文库"出版

    白炜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