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曹胜高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孔子正乐乐正《雅》《颂》乐本歌本删诗

    强力意志者与"昌耀体":昌耀新诗的叙述主体和诗体建构

    杨四平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抒情主体.它们主要是通过"受祭"和"施祭"的"祭祀"方式建构起来的,具有超人般的强力意志,时而以"我"的形象直接现身,时而隐身于"非我"并使之代为发声.与此同时,它们又是通过辨识度极高的、冥想性的、糅合的、史诗性的和青铜色的"昌耀体"得以完成和呈现的.尽管存在诸如"刻奇"之类的不足,但昌耀新诗的强力意志叙述主体与"昌耀体"互为动力、相互塑造、彼此成全,具有充盈的现代性和卓杰的独创性.

    昌耀新诗叙述主体强力意志者"昌耀体"现代性

    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路径反思

    王金凤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已有九十余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整体逐渐呈现难以系统推进的趋势.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体量大,给诗学传播的言说路径带来了挑战;诗歌属性等重要观点的论争、传播史料考证以及史料的现代阐释等问题,亦引发研究路径的反思.首先,本体与现象内外结合的研究路径,反映了诗学传播研究的内外划分理念,尽管这种研究路径对诗歌文体要素的开掘还不足,但其对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可译性、如何译等问题中的文体要素的关注具有良好的开端作用.其次,诗学论争与广义式实证的研究路径,体现了对中国新诗西方传播基础理论层面和实证研究的重视,但是也难免会局限研究的问题域,束缚诗学规律的探寻.再次,史料爬梳与散点分析的研究路径,显示了基础性研究路径的基石作用,但是这种在起点上的徘徊也不免会限制研究主体的研究视域及路径思索.接续三种研究路径,进一步挖掘诗学传播与数智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智慧和潜力,探索既有诗学意蕴又有创新性的多元路径,或许能够破解中国新诗在海外英语世界传播研究的困局,打开新的诗学研究空间.

    中国新诗传播研究路径反思

    义和团运动中的王文韶——兼论庚子年诸政事

    郑泽民
    12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和团运动时期,王文韶是身兼枢、译两署的重臣,亲历亲闻了京中种种纷纭乱象.运动于京、津初兴时,王文韶的态度以韬晦为主,并不公开表态.至庚子年五月下旬,中外开衅已箭在弦上,王文韶终在御前会议上诤言入对.此举使其立时成为载漪、刚毅等保守势力铲除的目标,幸得慈禧、荣禄搭救,才免遭大难.由此亦可见,尽管载漪一派已如日中天,且控制了京畿防务,但慈禧不欲顾此失彼,而是在军机处与军务处系统中施行平衡之策."西狩"启动之时,王文韶携军机大印艰难追扈三日,才与两宫会合,成为"西狩"前期最重要的枢臣,于维持行在政务、传递行在动态、参与电讯机制建设、主持"户政"及西北赈灾事务等诸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王文韶在中枢与鹿传霖之间围绕夏震武弹劾案、"幸陕"、人事、俄约、回銮等问题上的矛盾,生动凸显了其政治领地意识,以及与盛宣怀的深刻联结,隐约可见"南北之争"的余绪.

    王文韶义和团运动庚子"西狩"晚清政局行在军机处

    胡适与中美《桐油借款合约》考析——基于哥大藏陈光甫文件与胡适日记的比较研究

    黄珍德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哥伦比亚大学藏陈光甫文件与现存胡适日记的比较,查明具体史事,考析胡适日记的"缺失"内容,可知胡适尽管并未直接参与中美桐油借款谈判,但在关键时刻与陈光甫精诚合作,在策略制定上提供辅助和给予支持,并间接推动美国国务院对借款政策的调整和转变,为借款谈判的成功发挥了独特作用.进一步而言,中美桐油借款谈判实际上体现了国民政府对美国外交双轨并行的策略,即实行双代表体制.这一体制缘于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特别是联邦财政部与国务院在对华援助上的不同立场.在双代表体制下,国民政府"舍外交部而就财部",通过陈光甫与胡适的共同努力,最终突破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推动《桐油借款合约》的达成.

    胡适桐油借款陈光甫中美关系双代表体制

    1942年国民政府对罗斯福总统特使威尔基访华的因应

    张燚明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蒋介石对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访华的态度,经历从拒绝到谨慎邀请再到积极欢迎的变化过程,这与居里第二次访华后,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变化几乎同步.出于对美国军事援华与印度独立的重视,国民政府迎接威尔基访华即是对居里访华未竟问题的延续.但经孔祥熙、王世杰为核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多次会商,形成的《对威尔基谈话时应注意之问题与要点的拟议》并未涉及上述问题.威尔基在会谈中主动抛出军援与印度问题,反令蒋介石措手不及.威尔基访华并未达成实质性成果,这既有"总统特使"与美国驻华使馆之间摩擦的因素,又与国民政府高层准备不力相关.

    国民政府威尔基全面抗战印度独立

    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祁占勇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具有农业产业强、农业科技强、农业生态强和农业竞争力强的特征.农村职业教育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不竭动力之源.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遵循着经济逻辑、技术逻辑、生态逻辑和治理逻辑的耦合逻辑向度,契合了农业强国的"四强"特征.当然,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强国的过程还存在着观念束缚、产教脱节、治理分化和生态忽视的障碍,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赋能效果:扭转观念,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共治共享,构建多元治理生态圈;产教协同,打造农业强国产业集群;生态振兴,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农村职业教育农业强国农业产业农业技术农业生态农业治理

    本地人身份、地域融入与县中教师的离职倾向

    孙冉史俊云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发展陷入困境,优秀师资流失是"县中塌陷"的重要表征及原因.基于中国中部四省的县中教师样本,揭示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现状,考察本地人身份对于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本地人身份有助于降低县中教师的流动倾向,地域融入度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教师的流失倾向较少受到本地人身份的影响.异质性检验显示,教师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在本地人身份作用于县中教师离职倾向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年轻、未婚非本地人教师的流动倾向更强.此外,本地人身份能显著提升县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研究结论对于稳定县中教师队伍、促进县中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县域普通高中本地人身份地域融入离职倾向

    华中师范大学24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封2页

    "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历史文化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高帅奇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