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2022年山东省某三甲综合医院1005例患者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分析

    马丽梅毕振旺齐加新刘伟伟...
    33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某三甲综合医院结直肠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 按照《WS/T 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对2021-2022年胃肠外科收入院的所有结直肠手术患者进行SSI目标性监测和出院后随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手术持续时间评分、切口清洁度、美国医院感染监测(NNI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等14项.采用R4.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因素分析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1 005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发生SSI 95例,发生率为9.45%[95%置信区间(CI):7.80%~11.42%],包括浅表切口感染47例、深部切口感染10例、器官(或腔隙)感染38例;其中,通过出院后随访发现50例,占全部SSI病例的52.63%.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比值比(OR)=1.95,95%CI:1.25~3.06,P=0.003]和切口清洁度为污染(OR=2.68,95%CI:1.16~6.19,P=0.021)是发生结直肠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NNIS危险指数较高(2~3分)的患者更易发生SSI(OR=3.05,95%CI:1.59~5.85).发生器官(或腔隙)感染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显著高于未发生SSI者(14 d vs.5 d,P<0.001).结论 开展SSI目标性监测和出院后随访是了解SSI发生情况的必要措施;结直肠手术有较高的SSI风险,缩短手术持续时间、降低手术切口污染程度可以有效降低SSI发生率;发生器官(或腔隙)感染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直肠手术危险因素随访

    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云南省某院新生儿肠道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筛查及耐药性分析

    姜雪琪贾森泉白雪梅孙静...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产科病房新生儿肠道中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携带状况及菌株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间云南省某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粪便样本277份,通过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菌株药物敏感检测及代表菌株Illumina基因组测序,分析新生儿肠道耐药菌携带状况,菌株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及序列分型(STs)特征.结果 277份样品中113份样品ESBL显色培养基培养阳性,阳性率40.79%.分离鉴定出4个属11个种的113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克雷伯属53.10%(60/113),埃希菌属30.10%(34/113),肠杆菌属15.04%(17/113)及勒克氏菌属1.77%(2/113).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除对二代、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外,对其他种类代表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厄他培南52.21%(59/113)、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72.57%(82/113)、四环素65.49%(74/113)和环丙沙星54.87%(62/113).挑选84株代表菌株完成基因组序列分析,共筛查到 70 种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的有 sull(84.52%,71/84)、fosA(71.43%,60/84)、tet(A)(67.86%,57/84)、blaSHV(63.10%,53/84)和blaNDM(61.90%,52/84)基因.53株肺炎克雷伯菌呈现优势克隆型集中分布,ST17型占比达92.45%(49/53),且均携带blaNDM-1基因,其他种属菌株ST型别呈多样性.检出携带blaNDM-1 的阴沟肠杆菌、霍氏肠杆菌,携带blaIMP-26的格氏克雷伯菌,携带blaIMP-1的勒克氏菌和携带mcr的阿氏肠杆菌、霍氏肠杆菌及赫氏埃希菌.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某产科病房新生儿肠道高比例携带ESBL耐药肠杆菌,揭示了耐药菌株极易在新生儿间传播和肠道定植,应高度重视新生儿耐药菌环境暴露风险及对其肠道微生态建立的影响.

    新生儿肠道菌群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重耐药菌耐药基因

    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常晶晶关健马睿
    34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2021年宁夏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按照0-1-6月龄免疫程序完成全程乙肝疫苗(HepB)接种,全程HepB接种完成后1~2个月,采集儿童静脉血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开展免疫后血清学检测(PVST),并完成问卷调查.结果 105 9例乙肝暴露儿童,首剂HepB及时接种率、HepB全程接种率、HB1G接种率、HBIG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62%、100.00%、100.00%、99.72%;儿童HBsAg阳性率、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分别为1.32%、92.07%.孕产妇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是儿童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4.82,95%置信区间(CI):1.50~15.47];儿童月龄、孕产妇检测时期是影响儿童HBsAb阳性的主要因素,7~12月龄儿童HBsAb阳性率是12~18月龄儿童的3.83倍(OR=3.83,95%CI:2.36~6.21),孕早期和孕中期检测孕产妇所生儿童HBsAb阳性率分别是孕晚期检测所生儿童的4.56 倍、3.51 倍(OR=4.56,95%CI:2.77~7.50;OR=3.51,95%CI:1.64~7.53).结论 HepB 和 HBIG 联合免疫模式对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效果好,需加强HBeAg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干预措施,及时对乙肝暴露儿童免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价.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干预效果

    2016-2022年云南省市售禽畜肉中弯曲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汤晓召周泽坤杨祖顺杨菁...
    349-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禽畜肉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2年云南省16个地(州、市)市售禽畜肉进行随机采样和弯曲菌检测,根据肉类别、样品采集年份、地区、采样环节和季度,对样品中弯曲菌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弯曲菌总检出率为9.21%(178/1 932),空肠和结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5.75%(111/1 932)和3.47%(67/1 932).禽肉中弯曲菌的检出率(11.42%,160/1401)高于畜肉(3.39%,18/5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21,P<0.001).弯曲菌在鲜肉、冷却肉和冻肉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75,P<0.001),冷却肉中检出率最高,为16.67%(39/234),冻肉中检出率最低,为1.89%(5/264).不同年份采集的样本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97,P<0.001;空肠弯曲菌x2=33.466,P<0.001;结肠弯曲菌x2=20.928,P<0.001),2018 年最高,为 13.05%(65/498),2021 年最低,为1.22%(2/164).预包装与散装肉类中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03,P=0.054).不同地区采集的样本中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均P<0.001).不同销售场所采集的样本中弯曲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218,P<0.001;空肠弯曲菌x2=18.081,P=0.001;结肠弯曲菌x2=11.188,P=0.017),网店和批发市场检出率较高.不同季度弯曲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9,P=0.045),第四季度检出率最高.结论 云南省禽畜肉制品中弯曲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建议改善肉制品储运条件,加强对禽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监管以及风险监测工作.

    弯曲菌禽畜肉污染状况云南省

    蜡样芽胞杆菌群分类学研究进展

    张慧娟李伟魏建春
    35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蜡样芽胞杆菌群由蜡样芽胞杆菌及其近缘菌组成,该群内菌种由于在表型特征和基因特征上高度相似,使该群菌分类和鉴定复杂且难以统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该群分类学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表型、基因组以及将表型和基因组特征相结合的基因种/亚种/生物变种方法等几种分类框架.本研究就近年来蜡样芽胞杆菌群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蜡样芽胞杆菌群分类学研究进展

    1990-2019年中国帕金森病疾病负担分析

    刘永文焦敏王岩马安宁...
    363-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变化,为帕金森病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采用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及其标化率评估中国帕金森病发病和死亡水平,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来评价不同性别、年龄组帕金森病疾病负担情况,分析1990-2019年中国帕金森病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帕金森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 203.93%和140.63%,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分别上升152.98%和100.37%,标化发病率上升15.33%,标化死亡率下降17.58%.中国总体标化DALYs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变化百分率(AAPC)=-0.50%,P<0.001],相较于男性,女性下降速度较快(AAPC=-0.95%,P<0.001).15~49岁人群DALYs率呈上升趋势(AAPC=0.93%,P<0.001),50~74岁和75岁及以上人群呈下降趋势(AAPC=-0.57%,AAPC=-0.56%,均P<0.001).DALYs构成中,早亡所致生命年损失(YLLs)占比大于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YLDs),且呈下降趋势.中国帕金森病标化DALYs率在世界各级社会人口指数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中国帕金森病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老年人、男性是重点关注对象,今后还需加强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加强对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监测,减缓帕金森疾病负担的加重.

    帕金森病疾病负担Joinpoint回归变化趋势

    2015-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状况分析

    凌鑫林秀文张莹肖瑶...
    369-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5-2021年我国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2015-2021年城乡居民死亡数据,分析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2015-2021年我国城市、农村、男性、女性年均粗死亡率分别为627.87/10万、693.31/10万、765.15/10万、574.01/10 万,均呈上升趋势(AAPC=0.71%、1.54%、1.13%、1.42%,P=0.007、0.004、0.005、0.002);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76.60/10 万、748.67/10 万、895.45/10 万、565.41/10 万,均呈现下降趋势(AAPC=-4.16%、-1.95%、-2.37%、-2.89%,P<0.001、0.015、0.001、0.005).农村居民年均粗死亡率(x2=27188.022,P<0.001)和年均标化死亡率(x2=30570.094,P<0.001)均高于城市居民,男性年均粗死亡率(x2=258728.380,P<0.001)和年均标化死亡率(x2=706679.858,P<0.001)均高于女性.城市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死亡率均高于农村(x2=30 241.791、48 081.135、86 265.732、101.718,均P<0.001),城乡合计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9.02%、-7.71%、-6.89%、-3.67%,均P<0.001).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占据城乡居民死因顺位前五,至2021年共占城市和农村居民整体死亡人数的85.87%和87.35%.结论 我国农村居民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且孕产妇与儿童死亡率仍有较大差距;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是威胁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政府应在医疗公共资源分配上进行合理倾斜,加强重大死因的防治工作.

    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城乡居民

    2019-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王家钰李慕帆杜中强王鲲博...
    37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9-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居民死亡情况及期望寿命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长治市死因监测数据,结合漏报情况对死亡数据进行漏报调整.应用期望寿命表和期望寿命分解法对2019-2021年长治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值.结果 2019-2021年长治市居民期望寿命分别为75.11、76.22和76.25岁,男性期望寿命分别为73.22、74.34和74.12岁,女性期望寿命分别为77.30、78.34和78.74岁.相对于2019年,2021年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 1.14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加了 0.90岁,女性期望寿命增加了 1.44岁.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多,其次是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85岁及以上年龄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39岁,贡献率为34.20%.45~岁组对期望寿命增加"负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07岁,贡献率为-5.95%.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长治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45~岁组是影响长治市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年龄组,在中老年人群中开展健康干预是今后该地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的重点措施.

    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死亡率期望寿命分解法

    2022年北京市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原学分析

    赵凤玲高翔邹林江南...
    38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北京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的腹泻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为类似疫情的快速精准分析与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样本进行多重病原筛查;根据初筛结果进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28份病例肛拭子样本中有26份产气荚膜梭菌核酸初筛阳性,分离菌株26株;13份粪便样本有10份产气荚膜梭菌核酸初筛阳性,4份样本分离到20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他样本未检测到病原;46株菌均携带cpa基因和cpe基因,为携带肠毒素CPE基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46株菌中41株菌集中在2个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结论 本次腹泻暴发事件由产气荚膜梭菌(含肠毒素)导致,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于产气荚膜梭菌暴发事件的快速检测.

    产气荚膜梭菌暴发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

    《疾病监测》杂志稿约

    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