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死因监测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情况及2014-2021年变化趋势分析

    郑婧婧席云峰乔丽颖那布其...
    902-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20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死亡情况及2014-2021年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201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的数据,并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对居民的根本死因进行分类和编码.使用SAS 9.4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使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整理并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早死概率等数据,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使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对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4种主要慢性病的粗死亡率为570.14/10万,其中女性为469.82/10万,男性为662.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8.702,P<0.05).201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粗死亡率为590.28/10万~663.04/10万,呈上升趋势(AAPC=1.35%,t=5.548,P<0.05);标化死亡率为641.38/10万~488.70/10万,呈下降趋势(AAPC=-3.54%,t=-8.805,P<0.05).201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4种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为499.61/10万~570.14/10万,呈上升趋势(AAPC=1.55%,t=4.822,P<0.05);标化死亡率为601.59/10万~414.63/10万,呈下降趋势(AAPC=-4.16%,t=-4.545,P<0.05).201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4种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20.76%~14.59%,呈下降趋势(AAPC=-4.69%,t=-6.600,P<0.05).结论 201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要加大4种主要慢性病的防治力度,尤其要将男性群体作为重点人群来开展工作,同时重点关注老年群体.

    慢性病死亡情况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内蒙古自治区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西部某省生源高中学生潜伏结核感染状况分析

    代晓琦李烁宁昌鹏宋颂...
    909-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青岛市来自西部某省的高中学生的结核潜伏感染情况,为开展青岛市学校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工作思路.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西部某省生源高中学生的基本情况、结核病接触史等信息,并由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及胸部X线检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潜伏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621人,均进行TST及IGRA检测,其中IGRA阳性121例(19.48%)、TST强阳性61例(9.82%),阳性/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47.368,P<0.001),两种检测方法为一致性中等(Kappa=0.520).性别、民族、年级、户籍类型、身体质量指数及结核病接触史人群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为中等或较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高三年级[比值比(OR)=2.23,95%置信区间(95%CI):1.37~3.60]、有结核病接触史(OR=2.12,95%CI:1.12~4.20)学生的潜伏感染风险更高.1名潜伏感染学生在筛查后3个月末追踪随访时诊断结核病,其IGRA阳性和TST强阳性、有结核病接触史、无肺结核可疑症状.结论 在青岛市高感染风险学生群体中使用IGRA检测更具有实际意义;应加强升学、假期返校后的重点人群筛查工作,为青岛市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核,肺潜伏感染学生影响因素

    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昉徐韵涵高雷沈郁...
    914-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9-11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抽取176所中小学校,选取9~17岁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检查和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脊柱侧弯检查按照《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GB/T 16133-2014)执行.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对脊柱侧弯率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浙江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检出1 084人,检出率3.46%(1 084/31 308人).女生检出率(4.24%)高于男生(2.75%)(x2=52.328,P<0.001).城区检出率(4.49%)高于郊区(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346,P<0.001).脊柱侧弯检出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升高,高中(5.51%)>初中(4.12%)>小学(1.40%)(x2=269.306,P<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oddsratio,OR)=1.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1.74]、郊区(OR=0.47,95%CI:0.41~0.54)、初中(OR=2.87,95%CI:2.39~3.45),高中(OR=2.87,95%CI:2.39~3.45)、经济中等(OR=1.68,95%CI:1.45~1.94),欠发达(OR=1.29,95%CI:1.09~1.52),每天放学后静态作业时长(2~h:OR=1.18,95%CI:1.01~1.38;>3 h:OR=1.29,95%CI:1.08~1.53)、近距离作业期间的间隔休息时长(0.5~h:OR=1.20,95%CI:1.04~1.38;>2 h:OR=1.25,95%CI:1.02~1.53)是浙江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浙江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在性别、城乡、学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需重点关注女生、城区学生、中学生,积极控制脊柱侧弯影响因素,有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发生.

    脊柱弯曲异常脊柱侧弯学生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1~3岁幼儿屈光异常与母亲孕期疾病的关联研究

    聂桥冯柯红王诚钱登娟...
    919-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苏州市1~3岁幼儿屈光异常与母亲孕期疾病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2021年1-12月苏州市高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1~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围产期相关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裂隙灯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屈光筛查及眼球运动检查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幼儿屈光发育与母亲孕期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8 36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4.65±3.38)月龄,屈光异常率为47.80%,其中散光率、疑似屈光参差率、疑似近视率和异常远视率分别为44.50%、1.70%、1.00%和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患有高血压、甲状腺和感染性疾病等的幼儿屈光异常发生风险较高[比值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2.05(1.49~2.82)、1.50(1.27~1.77)和2.09(1.66~2.63)].结论 母亲孕期所患疾病与幼儿屈光异常有关联.

    幼儿屈光异常孕期疾病横断面研究

    2023年河北省某医院体检者吸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刘学欣吴晓倩王晓曦陈文燕...
    924-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吸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为健康指引和管理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查体、年龄≥ 18岁的受检者,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人口学、吸烟和饮酒等行为习惯及血常规和肝功能等指标,通过t检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23817 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为33.30%.男性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于女性(58.79%vs.41.21%,x2=12.144,P<0.001),幽门螺杆菌感染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比例、超重和肥胖比例、身高、体质量、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γ-谷氨酰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非感染受检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高血压的比率低于幽门螺杆菌非感染受检者.年龄、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增加0.13倍(OR=1.13;95%CI:1.03~1.24,P=0.009).结论 吸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吸烟对幽门螺杆菌的防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幽门螺杆菌吸烟13C-尿素呼气试验相关性危险因素

    2018-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某医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神经系统受累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张美刚赵娜娜吴翠萍
    929-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并对影响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6例患者分为单纯SFTS组(对照组,51例)和神经系统受累组(实验组,55例),实验组发热≥38.5℃、年龄≥65岁、尿蛋白≥2+、恶心呕吐方面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x2=21.668、3.883、18.603、7.338,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t=6.770,P<0.001);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等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0、-3.614、-3.048、-3.386、-4.091、-2.58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尿蛋白≥2+及低水平的PLT是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神经系统受累风险增加4.32倍;尿蛋白≥2+,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增加5.32倍;PLT每升高1个单位(1 × 109/L),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就降低6.00%.结论 年龄≥65岁、尿蛋白≥2+、血小板是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上述指标,指导临床诊疗.

    危重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神经系统受累独立临床危险因素

    关于创新点和学术评论句的要求与说明

    《疾病监测》杂志编辑部
    933页

    2010和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疾病负担比较

    吴志鑫苏健婷王晶王苹...
    934-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2010年和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疾病负担,分析年度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0-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因监测数据,测算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采用间接法测算伤残所致寿命损失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结果 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YLL率(2341.69/10万)较2010年(2 798.44/10万)下降了16.32%,标化 YLL 率(1 278.97/10 万)较 2010 年(1 801.24/10 万)下降了 29.00%;2018 年 YLD 率(680.27/10 万)较 2010 年(580.95/10 万)上升了 17.10%,标化 YLD 率(402.06/10 万)较 2010 年(370.64/10 万)上升了 8.48%;2018 年 DALY 率(3021.96/10 万)较 2010 年(3 379.39/10 万)下降了 10.58%,标化 DALY 率(1 681.03/10 万)较 2010 年(2 171.88/10 万)下降了22.60%.2010和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YLL和DALY的粗率及标化率男性均大于女性,YLD粗率及标化率男性均小于女性.2018年各年龄组YLL率和DALY率相较于2010年均下降,均为75~79岁年龄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36.35%和30.37%;YLD率则为55~79岁年龄组下降,15~54岁和≥80岁年龄组上升,其中65~69岁年龄组下降幅度(13.57%)最大,85岁及以上年龄组上升幅度(27.67%)最大.2010和2018年疾病负担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占比上升,占脑血管病YLL的比例由59.60%上升至62.21%,占脑血管病YLD的比例由86.99%上升至88.68%,占脑血管病DALY的比例由64.42%上升至72.26%.疾病负担水平最低的为城区,最高的为远郊.结论 2010-2018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DALY整体下降,其中YLL下降,YLD上升.北京市脑血管病疾病负担防控的重点人群仍为高年龄组人群和男性人群,其中伤残负担应重点关注女性.不同亚病种的疾病负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北京市疾病负担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疾病负担水平最低的为城区,最高的为远郊,但下降幅度最高的均为近郊.

    脑血管病疾病负担变化情况

    基于2020-2022年湖南省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的免疫程序调整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影响分析

    赖智维张淑君方明礼李芳彩...
    940-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免疫程序调整对湖南省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的影响,为评估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免疫策略的短期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0-2022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数据,将免疫程序调整后完成2剂次MuCV接种的监测对象作为2剂次组,根据2剂次组的年龄范围选择仅完成1剂次MuCV接种的监测对象作为1剂次组,计算并比较两组间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对象169人,其中2剂次组73人,1剂次组96人.两组间性别、年龄、采样距末次MuCV接种时间间隔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2、3.618、0.757,P=0.963、0.164、0.685).2剂次组抗体阳性率为98.63%,高于1剂次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53,P<0.05).2剂次组抗体GMC为928.48 IU/mL,高于1剂次组的265.89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7.659,P<0.05).结论 实施2剂次MuCV接种免疫策略后,湖南省1~3岁人群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均有明显提高,短期内抗体GMC随时间下降不明显.但免疫策略调整对腮腺炎抗体水平的长期免疫持久性和对减少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作用,均需进一步观察.

    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程序调整IgG抗体水平

    2022年陕西省一起霍乱疫情调查及全基组溯源分析

    刘东立陈雅丽张振才丁全明...
    945-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2年陕西省城固县1起霍乱疫情调查溯源.方法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现场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收集当地气温及降水资料.采集病例、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采集剩余食品、环境水体、水产品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核酸检测及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学和质谱鉴定,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药物敏感试验指南进行药敏试验,提取菌株DNA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测序拼接数据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预测,与既往分离的霍乱弧菌、pubMLST下载的国内外霍乱弧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及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gSNP).结果 本起疫情从1例霍乱病例和1例带菌者中各分离到1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携带ctxAB毒力基因,对磺胺类、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药物均敏感,而对氯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有抗药性;cgMLST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为大流行菌克隆株序列型(ST)69型,与陕西省既往霍乱菌株无关联.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病例共106人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水体样本96份,鱼类样本35份,环境样本7份,畜禽粪便样本7份.经霍乱弧菌核酸检测阳性2份,分别为文川河某处采集的鱼类样本2份中检出霍乱弧菌hlyA、O139群基因核酸阳性,ctxAB毒力基因阴性.结论 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39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其病原为国内的大流行菌株,感染来源可能与水产品污染有关,高温、干旱等因素是霍乱发生的原因之一.

    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