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今传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今传媒
今传媒

月刊

1672-8122

jcmxsb@126.com

029-88820311 88820312

710068

西安市129号信箱

今传媒/Journal Today's Mass MediaCHSSCD
查看更多>>《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今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一份传媒行业的综合性理论期刊。《今传媒》前身《报刊之友》创刊于1992年,2003年更名为《今传媒》,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龙源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中文电子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影情感的艺术设计与交互认知问题研究——以《你好,李焕英》为例

    孙晓雯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电影情感的艺术设计与交互认知问题对于提升电影的美学水准和美育功能来讲尤为重要。本文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对电影情感的艺术设计、视听传播以及交互认知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影片首先通过剧本的情感设计指引演员的情感表现,传达了电影情感的艺术设计;其次,通过每一个独立的情感单元构成了情感的基础因素,并通过情感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结形成了情感的连贯性和循环性,构成了电影中情感的动态视听传播;最后,通过情感反转策略和对观众过往经验的唤起,实现了观众对于电影情感的交互认知。

    电影情感艺术设计交互认知

    《人生大事》:关于生死观念的转变及中国化的父子关系——人生除死,无大事

    杨少雪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殡葬"一直是国内外影视作品较少涉及的一种冷门题材。于2022年上映的《人生大事》较为冒险地选择该题材来表现中国人对于死亡的哲学观,其突破性的表达使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命哲学与儒家终极关怀思想,对传统父子关系及新时代下的父子伦理关系进行探讨,并阐述了神话隐喻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旨在为影视创作者将生与死、父与子等不同元素更好地融入影视创作提供借鉴。

    《人生大事》生死观父子伦理

    新近古装剧跨文化传播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刘新颖刘剑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装剧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上展现出明显优势,对跨文化传播工作质效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新近古装剧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近古装剧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渐趋协同、传播题材突破创新、传播矩阵日益多元、受众规模持续扩大、传播效果难有显著突破的发展态势。对此,提出古装剧产业应兼顾市场和文化输出双因素,将内容与全球热点议题进行融合,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布局营销,进而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开拓新天地。

    跨文化传播古装剧传播策略

    主流价值下的人性刻画——反腐剧《狂飙》的人物塑造研究

    吴尔倬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腐剧《狂飙》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开拓创新,不仅诠释和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对人性进行了多层次丰富刻画,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声,彰显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于扫黑除恶的决心。本文探讨了《狂飙》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戏剧理论与作品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如何在主流价值框架下生动刻画人性角色,旨在为今后反腐剧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狂飙》人物形象塑造主流价值人性刻画

    区分理论视域下用户情怀成因研究——以《灌篮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为例

    周翔徐昕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灌篮高手》电影版TheFirstSlam Dunk在观众群体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怀旧浪潮。本文基于皮埃尔·布尔迪厄社会学区分理论的场域合法性、资本配置、趣味惯习三方面维度关联,分析了《灌篮高手》The FirstSlamDunk用户群体对于该文本的情怀重逢之缘由,旨在为社会学与传播学耦合关联探索提供借鉴。

    区分关联情怀重逢成因

    简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

    戴梓航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设新时代数字化"一带一路"部署的全面实施,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建设和方案完善正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但也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干预、反全球化浪潮、本地保护主义盛行以及我国在新技术新趋势方面立法不足、实践中缺乏法条指导等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时代下"一带一路"数字化建设的背景,并基于案例和文献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一带一路"数字化建设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数据保护贸易便利化

    新媒体视域下青海民族歌谣"花儿"的传播研究

    黄雨李笑妍周鸿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儿"是青海地区较为流行的民歌种类,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民族民谣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通常带有自身独特的魅力。青海的"花儿"是一种极具自身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民族歌谣,但是由于民族性较强、文化较为小众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力、影响力不够高,再加上新媒体时代新颖的音乐形式逐渐充斥音乐市场,使得新业态趋于饱和,其传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本文对青海民族歌谣"花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探究了新媒体视域下"花儿"的传播现状及困境,并针对传播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我国民族歌谣的传播提供借鉴。

    青海"花儿"民族歌谣新媒体

    芷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问题研究

    杨颖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本文通过对芷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进行调研发现,芷江县利用历史、民俗、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生态示范县,但也存在相关主体对芷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导致城市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对芷江文化资源的专业化整合不足导致文化资源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等问题。基于此,从宏观布局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提出应对建议,旨在为同类型特色县镇进行文旅产业融合与开发提供借鉴。

    芷江县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融合

    浅析新时代黄梅戏的传承策略

    李巧丽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基于新闻与传播视角,梳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稀缺、创新动力不足、传播形式不够新颖、传播对象不够明确以及传播效果欠佳等情况,对此,运用传播学理论从多元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融合传播渠道、找准受众定位以及把握国际场域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黄梅戏传播戏曲文化文化自信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传统文化类影像的创作策略研究

    蒋晓陈敏南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尤为明显,讲好中国故事显得更具战略意义。传统文化类影像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融合了国家意志与大众审美需求,为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提供了引导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文化类影像节目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借助当代影像媒体的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向海外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类影像节目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