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1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76),血小板>3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6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均衡性,两组各纳入5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浆黏度(Pv)]的变化;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术后30 d内发生DVT的情况.依据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6)与无DVT组(n=7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与术后DVT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以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区分度与准确度.结果 匹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特征均衡(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30 d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DVT组比较,DVT组BMI以及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400 ml、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三酰甘油≥1.7 mmol/L者比例明显增加,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BMI、三酰甘油、D-二聚体、PT、APTT相关混杂因素后,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仍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58,95%CI 1.849~6.054),且血小板从低到高水平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D-二聚体≥190 μg/L、血小板≥300×109/L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未使用骨水泥、PT≥12 s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列线图模型验证前后AUC分别为0.851(95%CI 0.773~0.912)和0.813(95%CI 0.736~0.894),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均为0.015.结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血小板>100×109/L时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DVT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