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结构工程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结构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吕西林

双月刊

1005-0159

021-65984945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土木大楼B401

结构工程师/Journal Structural Engineer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性期刊,以广大土木建筑工程设计科研、施工和结构工程师为主要对象,也是未来的工程师——大学生以及教师的良好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逆作法的超高层建筑临界高度分析研究

    潘晓莹李培振王远航徐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工程为对象,考虑不同开挖阶段和施工条件下各结构构件内力和位移的变化,对施工阶段进行全过程计算分析.通过不同开挖状态的工况对比,总结了主要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变形随施工进展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结构竖向承载力的基础上考虑了周围土体沉降、桩柱差异沉降和水平支撑体系等综合因素影响的临界高度自适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本项目中制约上部建设临界高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计算出临界高度的范围,从而提出了安全性建议.

    基坑开挖全逆作法差异沉降上建临界高度

    悬挑转换结构舒适度分析

    王超张华丽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楼盖结构竖向振动舒适度的基本理论阐释,明确了舒适度验算的基本方法和提高舒适度的主要措施.结合15 m长悬挑结构的高层建筑工程,采用YJK和MIDAS Gen对不同悬挑部位分别进行竖向自振频率和峰值加速度的多阶多频多工况验算.针对行走激励和有节奏运动的时程荷载分布,分别对楼盖竖向振动响应进行分析比较.对于峰值加速度显著超限的楼盖结构,分别采取提高刚度和增加阻尼的办法,满足振动舒适度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解决方案进行了技术判别.通过完整的计算分析,摸清了悬挑转换桁架结构舒适度的内在规律和可靠措施.同时,对《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 441-2019)相关章节的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补充了优化建议,以作参考.

    悬挑结构舒适度调谐质量阻尼器峰值加速度有效最大加速度

    长飞光纤产业大楼局部多层长悬挑结构舒适度分析

    程骄阳张浩陈松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飞光纤产业大楼的五大体量通过中庭连为整体,结构平面立面复杂,存在较多处大悬挑、大跨度、大开洞等不规则项.针对局部多层悬挑结构在人行荷载下的舒适度问题,采用SAP2000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动力荷载下悬挑结构的振动响应.对于多层悬挑结构,分析考虑了楼层间相互作用,得到了悬挑楼盖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并通过响应频谱验证了最不利人行频率的准确性.同时,针对最不利工况进行了减振设计,通过设置特定参数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大幅减小了楼盖的振动响应.

    悬挑结构稳态分析人行荷载舒适度调谐质量阻尼器

    索穹顶比值逆迭代法形态分析

    何契张莉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穹顶结构的几何形状与预应力分布密切相关,在结构几何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各拉索、撑杆之间的预应力比例关系是唯一的.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形态分析方法——比值逆迭代法,它可以同时得到结构初始态下索杆内力分布以及平衡初始态几何,并能在迭代过程中改变结构几何使得索杆内力分布更加均匀.首先,对Gieger型索穹顶进行了形态分析,以验证比值逆迭代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比值逆迭代法求解效率高,得到的索杆内力分布合理,平衡初始态几何与设计初始态几何的位形偏差小.其次,在算例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在比值逆迭代法迭代过程中,根据节点位移调节撑杆下部节点的坐标,改变原算例模型的结构几何,使改进模型的内力分布更加均匀.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索杆内力分布更加均匀,且得到的平衡初始态几何满足精度要求.该算法适用于索穹顶结构的形态分析,并对结构的索杆内力分布进行了优化,为索穹顶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索穹顶比值逆迭代法形态分析初始态

    供水管网故障预测的机器学习方法

    刘威谢志印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供水管网运行安全问题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准确地预测管道故障,精准地维护管道,经济高效地保障供水管网的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前沿算法在管道故障预测方面的应用有待探索,并且关于系统性比较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首先明确了供水管网故障预测问题,介绍了逻辑回归、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以我国南方某市工业园区供水管网为例,检验比较了四种模型的故障预测性能,结果显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准确性最好但随机森林效率最高.同时分析了管道特征对故障概率的影响,管径、管长、道路等级与施工企业资质是最重要的四个特征,故障概率与管径、道路等级呈负相关,而与管长、施工企业资质呈正相关.

    供水管网故障预测机器学习管道特征影响

    地下室上浮破坏力学特征分析

    刘玉涛王理军黄杰卿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室上浮事故屡见不鲜,但对于其破坏机理及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类典型的空间模型,对比上浮工况与设计工况下结构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室上浮后梁柱内力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梁柱产生众多水平裂缝和斜裂缝;裂缝在靠近主楼部位的地下室结构出现较多,在地下室上浮中心区域出现较少;梁柱斜裂缝底端指向上浮中心区域;基础所受冲切力增加,冲切破坏可能性增大.地下室上浮后,可根据破坏特征推断上浮中心区域,也可据此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地下室上浮破坏机理力学特征

    活动支座摩擦效应对墩底地震反应的影响

    江信焱陈旭李建中梁博...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动支座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连续梁桥的活动墩以及斜拉桥、悬索桥的边墩和辅助墩处.本文以布置活动支座的大跨度桥梁桥墩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支座摩擦效应对活动墩墩底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墩身质量相对较小的活动墩,墩底地震反应随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墩身质量相对较大的活动墩,墩底地震反应随摩擦系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本文对墩底地震反应随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当摩擦系数较小时,由于支座摩擦力和墩身地震惯性力持续反向作用,可能导致活动墩墩底反应随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影响实际桥梁活动支座摩擦系数的因素多且复杂,按规范给定的摩擦系数计算得到的墩底地震反应可能小于实际的墩底地震反应,导致下部结构的震后修复时间和成本增加或安全性降低.

    墩底地震反应摩擦系数墩身惯性力墩身质量非线性时程分析

    铁路旅客站房圆柱面壳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李植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中、小型旅客站房逐渐增多,圆柱面壳结构具有兼顾车站服务功能和造型美观的优点,在站房工程中应用较多,需对西部高烈度区圆柱面壳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本文结合西部某车站工程,建立主站房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计算结构在遭遇罕遇地震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对结构关键部位的位移、加速度、应力响应以及结构薄弱区的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中间区域对结构整体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结构的薄弱部位位于中间壳体的柱脚和梁柱节点处;在遭遇罕遇地震时,壳体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8,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抗震设计能够实现预期的设防目标.

    铁路客站圆柱面壳有限元模拟抗震性能时程响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抗震性能化设计规定的分析对比

    陈嵘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10)均有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且略有不同,工程师在执行中可不避免地产生困惑.本文分析两本规范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从荷载-位移曲线的角度阐述性能目标、性能水准的含义,并对比两本规范的设计参数.列举29个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工程实例,分析位移指标的取值依据.根据上述两方面分析,总结两本规范性能化设计规定的不同点,并给出设计建议.

    抗震性能化设计性能目标性能水准变形

    地铁车辆段上盖框架-核心筒结构车致振动试验研究

    温玉君张君秋周颖张增德...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受到了许多开发商的青睐.然而,由于地铁上盖建筑的位置特殊,盖下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可能造成上盖建筑的舒适度较差,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的地铁致振动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徐泾车辆段上盖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楼进行振动响应测试,分析了结构内不同楼层的振动加速度变化和频谱规律,并利用Z振级、三分之一倍频程对不同楼层的竖向振动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三向加速度整体呈衰减趋势,4~8 Hz的低频振动分量不断增加.竖向加速度放大较水平向加速度放大更明显,高楼层Z振级也出现放大效应,且多数工况18层Z振级大于1层Z振级.在三分之一倍频程评价中,13层和18层在4 Hz附近超限或接近限值,其他盖上测试楼层未出现超限现象.在设计中应关注盖上结构高楼层的振动情况,提高其舒适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车辆段上盖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地铁振动现场实测振动放大区舒适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