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双月刊

2096-336X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Jour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C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驶向绿色城市韧性的未来:绿色城市结构作为危机管理与韧性的支撑

    伯尔德·南特维格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景观快速变化的背景之下,绿色城市结构的整合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流动性问题带来的多重挑战的关键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思路,强调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绿色城市结构和更具环保意识的规划原则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城市挑战和潜在危机的影响,本文呼吁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和地方社区之间的通力协作,以促进能够减轻生态脆弱性、增强绿色城市韧性的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在绿色城市结构的视角下,本文着重论述了城市向更具可持续性、适应性和韧性,能够抵御未来不可预测风险的空间转型潜力.

    绿色城市结构绿色城市韧性气候变化流动性危机管理可持续发展

    从韧性城市大会到雄心城市峰会:韧性城市发展政策、行动与热点

    陈娜雷卓君向辉彭瑾...
    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城市大会(2010~2019年)和雄心城市峰会(2020年至今)是首个聚焦国际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最新进展的年度全球论坛,持续推动了全球韧性城市的发展与合作.基于大会相关资料及文献,文章从政策、行动与热点视角梳理了十余年来韧性城市的发展进程,总结了韧性城市发展的前沿重点及最新动态.概括而言,全球韧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全球承诺与框架确立-路径探索与行动-经验转化与效仿"三个阶段.基于多层次行动、多利益相关者合作和社区参与的韧性建设及融资是历届韧性城市大会的核心主题;坚持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角色,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是实现韧性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兴挑战与机遇,建设健康、安全的网络发展环境,从而有效提升网络韧性,是推动数字化时代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文章最后探讨了韧性城市系列大会的经验与成果对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启示,建议针对中国国情与城市特点,推动吸收转化韧性行动经验,并积极实现各城市和地区韧性建设方案的本土化调整.

    韧性城市雄心城市政策梳理行动路径热点趋势网络韧性

    建设灾害韧性城市:全球五座城市韧性相关政策与地方实践比较研究

    冉静李琼辉乔·拉维茨特里斯特拉姆·C.海尔斯...
    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全球五个典型城市——南非开普敦、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中国长沙和汶川,以及波多黎各圣胡安市——的韧性相关政策和地方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向灾害韧性城市转型的途径.通过构建社会-环境系统下覆盖七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的概念性框架,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些城市在政策文件和地方实践中如何感知灾害风险和处理韧性问题.通过横向对比政策文件,城市间的不同韧性策略得以展现:开普敦采用多种节水措施,通过提高水韧性来应对干旱;大曼彻斯特地区在灾害风险减少方面较为重视人和组织机构的影响与作用;长沙和汶川优先考虑特定的灾害响应措施,而圣胡安市则通过多方面行动来应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挑战.通过梳理各城市的地方实践,本文展示了当地居民自下而上提升韧性的有效性,相关案例包括开普敦的家庭钻井和长沙的社区参与.然而,整体而言,各城市对文化/世界观维度和城乡空间维度考虑不足.弥合这一差距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灾后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强调应当将政策制定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并呼吁优先考虑具有针对性的灾后恢复计划,加强对城乡空间维度的投入.总体上,本研究为构建灾害韧性城市提供了宝贵思路,为城市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和提升城市韧性的基础.

    灾害韧性政策框架地方实践比较分析韧性路径

    从电子垃圾到生态恢复:全球视角下的电子垃圾不平等处理模式与景观干预方法研究

    鲁旻荟许云飞姜斌
    4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每年大量电子垃圾(废弃电气和电子设备)的产生,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缺乏相关环境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导致发达国家将数量庞大的电子垃圾出口至这些国家.在低技拆解这些电子垃圾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空气、土壤和深层地下水,污染饮用水和食物,并最终进入人体.由于经济和政策发展不均衡,产生电子垃圾最少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印度、加纳等)反而遭受最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全球范围内电子垃圾的生产、分布和流动情况,及其不平等的分布和处理模式;随后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国际电子垃圾回收政策,并讨论了非正规拆解行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后,以中国贵屿为例,重点关注农田、河流和城市用地三种用地类型,从关键景观问题中总结出景观干预策略和方法,并将其实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本文旨在从景观干预的角度,为全球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生态、健康和生计恢复提供研究和干预建议.

    电子垃圾生态健康危机生态修复环境正义景观设计干预

    基于实践主义的生态设计实验方法——以广州市海珠湿地改造项目为例

    郑庆之云翃林浩文王颖...
    6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有效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生态研究与景观设计的生态实践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本研究以实践主义的设计实验为核心方法,融合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利用实践进行学习、以做促研的半先验式生态设计框架.框架涵盖原型设定、设计实验与监测调整三个步骤.本研究将该框架应用于广州市海珠湿地的改造实践中,在梳理了形态原型的基础上,提出垛基百果林湿地系统、增益水稻田系统、鸟岛、高潮位栖息地、和低维护韧性水系5个设计实验,并设定了相应的设计假设和监测调整评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由原型设定、设计实验和监测调整三个步骤组成的生态设计实践方法展现了将生态研究与生态实践相结合、指导生态设计优化、增强人类世生态系统韧性的潜力.虽然上述湿地改造项目已初步呈现生态效益和社会福祉,但该设计框架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跟踪论证.

    人类世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实践主义原型设定设计实验监测调整

    与风险共存:构建韧性城市未来

    翟国方高雨婷汪默英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各类灾害风险频发,"韧性"一词愈发受到关注.自20世纪末至今,灾害风险的应对方式也不断转型——由防灾到减灾,再到韧性治理;从追求零风险转变为与风险共存.在本次访谈中,南京大学的翟国方教授总结了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并指出韧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基础设施韧性.面对城市韧性空间失衡的问题,需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以全过程、多因素、多系统的城市韧性研究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以灾害情景模拟为重要技术手段.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工程性措施及非工程性措施并举,提升民众对风险的认识,促进个人这一主体的参与.规划师和设计师也应当对当前形势具备理性认知,做好超越设防标准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工作.

    韧性城市风险气候变化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灾害情景模拟

    设计消亡中的咸海——人类世背景下景观美学与效能的融合

    王爱玲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咸海作为景观设计干预的场地,探索在不可逆的人为损害环境的背景下,景观设计师应该如何巧妙地融合美学与效能,使逐渐消逝的湖泊在人类世背景下以尊严和美感谢幕.文章提出,针对咸海的设计方案不仅旨在保留其现有部分,更在于赋予正在消失的景观新的生态价值和意义.本研究认为,在对遭遇人为破坏的景观进行设计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使人类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对土地的影响,并通过设计手段来纾解人们因环境退化而产生的生态悲伤.本文强调,设计过程必须考量"非人类因素"及其作用,从而更全面地应对挑战.在针对咸海的设计方案中,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构建盐池系统、实施耕作措施、建造捕沙沙丘和设置生态标识.设计拟采用场地中的自然资源(如沙石和自然盐等无机材料)和植被等有机材料,以减缓咸海的消亡.本文深入探讨了应对咸海生态悲伤的设计策略,倡导景观设计不仅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还应深刻理解非人类因素对于景观效能的影响.文章突出了人类世背景下与环境和物质共存的必要性,通过探讨场地中的物质作为非人类因素在景观效能中的角色,推动从以人类为中心的景观保护观念向感激自然界所有组成部分的态度转变,消解对生态破坏的罪责感及人类作为环境保护唯一媒介的无力感.设计中采用的地球工程学方法和对沙漠材料性能的研究,展现了景观设计如何能与咸海的自然元素和材料互动,以营造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美学视角.文章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设计激发人们对生态的新认知,使人们在人类世背景下深刻体会咸海的消逝,并通过突出自然元素的效能来缓和这一消逝过程,开辟新的生态可能性.

    人类世景观景观美学非人类纠缠咸海沙漠化生态意识生态悲伤

    会呼吸的海堤:海口江东海滨公园

    俞孔坚
    106-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