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激光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激光生物学报
中国遗传学会
激光生物学报

中国遗传学会

邢达

双月刊

1007-7146

jgswxb@hunnu.edu.cn

0731-88872208

410081

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

激光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前身是《激光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997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现刊名,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遗传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分站等协办,由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激光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编辑、激光生物学报杂志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实验对象的激光(光)生物学、生物光子学、激光(光)生物医学(含光子中医学、光动力疗法、激光整形美容)、放射生物学(含激光育种、辐射育种、空间育种等)、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相关的激光生物技术(含微束照射技术、光镊技术、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细胞分流技术等)、仪器研制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专题综述,适量兼登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农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论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份激光生物学科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本刊一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一直被作为源期刊收录的重要检索系统还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命科学进展网、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及其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等;本刊还是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固定收藏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罗替尼对NCI-H226细胞糖酵解和增殖作用机制研究

    胡益川朱述阳朱洁晨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安罗替尼干预对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糖酵解、增殖、克隆形成、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肺癌的体外试验提供参考依据.将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干预)、10、20、40 μmol/L安罗替尼组和阳性药物组(20 μg/mL顺铂).用活细胞计数(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平板克隆形成、乳酸检测试剂盒、葡萄糖检测试剂盒、Transwell小室、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对增殖活性、增殖率、克隆形成率、乳酸含量、葡萄糖消耗水平、细胞迁移数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MT)相关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对照组、10、20、40 μmol/L安罗替尼组、阳性药物组NCI-H226细胞增殖活性、增殖率、克隆形成率、乳酸含量、葡萄糖消耗水平及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纤维黏连蛋白(F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 μmol/L安罗替尼和阳性药物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10、20、40 μmol/L安罗替尼组和阳性药物组细胞增殖率、克隆形成率、乳酸含量、葡萄糖消耗水平及N-cadherin、vimentin和F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安罗替尼可显著抑制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的糖酵解、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

    安罗替尼肺癌糖酵解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

    《激光生物学报》征订启事

    《激光生物学报》编辑部
    89页

    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马书恒缪林坪陈荻秋韩丽...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倒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asI、LasR、RhlI和RhlR的表达的影响.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800.0 μg/mL;结晶紫染色后,隐丹参酮的质量浓度为800.0 μg/mL时抑制菌膜效果最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隐丹参酮对生物膜的形成和分布,200.0 μg/mL时抑菌效果显著提升.在200.0~800.0 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800.0 μg/mL的隐丹参酮对LasI、LasR、RhlI和RhlR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1).隐丹参酮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LasI等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表明,隐丹参酮可以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干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为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治疗提供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隐丹参酮群感系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