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激光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激光杂志
激光杂志

程正学

双月刊

0253-2743

JGZZ001@163.com

023-63051328

401123

重庆市黄山大道杨柳路2号A塔楼14楼140室

激光杂志/Journal Laser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以报导光电与激光技术为主的科技期刊。从1992起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物,所刊登论文被美国《EI》检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纤拉曼生化传感器研究进展

    王锐高帅田凤军滕平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纤拉曼生化传感器是一种基于拉曼散射原理的光纤传感器,它结合了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和光纤传输的优势,具有体积小、无需标记、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实现实时快速检测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生化检测领域低浓度分析物的检测。对光纤拉曼生化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相关介绍,以它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不同结构光纤拉曼探针的制备过程和对实际分析物的检测限。此外,总结了当前光纤拉曼生物传感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就如何提高光纤拉曼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相关讨论。

    拉曼光谱光纤探针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研究进展

    祝其非陶日增王志恒郭春凤...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达尔效应具有即时响应、非侵入性等特点,近年来在环境生物、医学诊断、化工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现有的丁达尔效应应用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具体包括,丁达尔效应在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检测、生物分子浓度检测、疾病诊断、制剂制备场景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辅助疏水材料与半导体芯片生产、太阳能电池能效改进方面的应用,以及在食品安全中白酒品质鉴定与茶叶农残检测的应用。最后对丁达尔效应应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丁达尔效应的应用总结及展望将为后续应用者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

    光散射丁达尔效应光检测胶体颗粒表面线性和非线性光散射

    推动激光聚变点火实验研究和关键技术

    滕晓丽沈力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8月8日,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上获得1。3 MJ能量产出,首次达到MJ量级。这一进展使激光聚变研究接近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核安全管理局定义的点火门槛,极大地鼓舞了激光聚变领域的研究人员。此次实验取得的成果取决于过去几年整个NIF研究团队的努力,包括理论和数值模拟、诊断技术、制靶技术、黑腔、靶壳以及填充管相关技术。调研了 NIF上聚变点火的发展进程,梳理了美国过去十年为推动惯性聚变研究发展在实验和相关技术方面所作的努力,以期对中国激光聚变研究提供参考。

    惯性约束聚变ICF诊断制靶技术激光技术实验设计光学元器件

    层积云背景下量子干涉雷达最优平均光子数自适应策略

    聂敏张政杨光张美玲...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干涉雷达(Quantum Interference Radar,QIR)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目标探测的一种新型雷达体制,QIR探测光子数的变化会对雷达分辨率和系统生存函数产生影响。为了降低层积云液态水含量对QIR探测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诱骗态量子密钥协议的最优平均光子数自适应(Photon Number Adaptive,PNA)调整策略。建立了层积云液态水含量、传输距离与最优平均光子数之间的关系,对自适应调整前后的QIR分辨率和信道生存函数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当脉冲信号波长一定,层积云粒子浓度为1。579×104 cm-3,层积云液态水含量为0。5 g/cm3时,采用PNA策略之后,QIR角度分辨率值由1。289下降至1。028,QIR系统角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得到有效提高;当层积云液态水含量为0。103 4 g/cm3时,采用PNA策略之后,信道生存函数由0。229 2提高到0。416 7。因此,通过PNA策略自适应地调整系统发送端信号脉冲所含的平均光子数,能够提高QIR在层积云背景下探测的可靠性。

    量子光学量子干涉雷达层积云平均光子数自适应调整

    基于MgO:PPLN晶体的1554.8nm倍频器

    晏青孙立博姚红权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搭载的闪电成像仪图像定位精度检验的光源需求,设计了一台基于两级主振荡功率放大器结构(MOPA)和掺氧化镁的周期极化铌酸锂(MgO:PPLN)晶体倍频技术,中心波长为777。4 nm,连续输出功率为1。5 W的激光器。采用反向940 nm off-peak泵浦方式较好地抑制了光放大器中自激放大辐射(ASE)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效应,主放大器光-光转换效率达37。2%,获得了输出光功率为15 W,信噪比为59。6 dB,线宽为323。4 kHz,相对强度噪声为-145 dBc/Hz的单频窄线宽激光。在理论分析所用MgO:PPLN晶体倍频效率、温度调谐带宽以及可接收的波长带宽基础上,采用单通倍频方式获得了功率为1。5 W的777。4 nm连续光。

    非线性晶体倍频准相位匹配光纤放大器放大自发辐射受激布里渊散射

    高重频纳秒脉冲激光光子推进冲量特性研究

    于程浩韩枭李明雨陈省...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激光推进技术的发展,激光辐照光压推进技术成为深空探测的推进技术热点。目前激光光子推进以连续激光远距离传输辐照光压推进为主,而短脉冲激光具有峰值功率高的优势,因此,提出了一种纳秒高重频脉冲激光光子推进技术。利用扭摆微冲量测量装置研究了高重频纳秒脉冲激光光子推进的冲量特性。实验中谐振腔输出的激光波长为1 064 nm,脉宽为160 ns,重频为10 kHz。输出耦合镜采用反射率为90%的反射镜,实验过程中腔内对应的激光功率范围为144 W~414 W。对于采集的扭摆原始数据采用局部滑动拟合方法,较好实现了数据的平滑降噪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光压冲量随输出激光功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通过进一步计算,分别获得了单脉冲激光对应的光压冲量和脉冲时间内的平均光压推力。研究成果为空间推进中的激光辐照光压推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

    激光推进高重频光压光腔冲量

    采用AD654芯片的直流电压传感器及其温度漂移补偿

    孟通李长胜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电压-频率变换的光电式电压传感器及电压传感信号温度漂移的补偿方法。电压传感系统主要包括电阻分压器、电压-频率变换芯片、发光二极管、光纤、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单元等。利用两块AD654型芯片分别作为被测电压和温度传感单元,通过对两路光传感信号进行非线性数据拟合等方式实现了对电压传感信号温度漂移的实时补偿。实验测量了 0。6kV~5。0kV范围内的直流电压,并实现了电压传感信号的温度漂移补偿,在-40 ℃~+60℃的温度范围内,电压传感信号温度漂移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0。7%。

    光电式电压传感器电压-频率变换AD654芯片温度漂移补偿

    双光反馈短腔半导体激光器动力学特性分析

    龚全郭园园赵彤孙粤辉...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并数值验证了双光反馈短腔半导体激光器可以稳定产生宽带混沌信号。通过理论分析对比了单光反馈和双光反馈两种结构下,反馈系数对激光器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发现双光反馈结构的短腔半导体激光器在很大的参数范围内可以产生混沌信号。对激光器不同输出状态的信号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光反馈结构的激光器经由倍周期路径演化为混沌状态。另外,研究了双腔的反馈系数对激光器输出信号带宽的影响,发现双光反馈结构的激光器产生混沌信号的带宽可达10 GHz以上,并且随着反馈系数增大而逐渐增加。

    半导体激光器双光反馈混沌混合集成

    快速反射镜双线性插值标定技术

    王宇先刘力双陈青山刘洋...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光电系统中对快速反射镜高指向精度的需求,对基于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的快速反射镜二维角度标定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利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二维角度测量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快速反射镜角度标定系统。对多项式拟合、双线性插值两种标定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1 000"角度范围内,双线性插值法标定的误差在2"以内,比传统的多项式拟合法标定精度高。标定精度的提高对实现快速反射镜高精度指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快速反射镜系统标定双线性插值电涡流传感器

    线缆掩膜中心线代数化重建弯曲半径计算方法

    曹国群刘桂雄周善龙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电气设备中线缆起到输送、信号传递重要作用,线缆弯曲半径测量是安装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针对测量线缆弯曲半径传统方法存在操作不便、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机器视觉线缆弯曲半径测量方法,基于深度学习RGB-D双模态语义分割网络分割线缆掩膜,从掩膜图像中提取线缆特征中心线,进而构建线缆空间特征点集,对缆空间特征点集用参数曲线代数化重建得线缆空间特征曲线,再利用质点空间曲线运动规律求解线缆弯曲半径。为验证本方法实际应用效果,用半径R=110 mm、125 mm标准圆弧固定线缆,由弦高法人工直尺测量结果与本方法测量结果对比,实验表明:本方法测量弯曲半径较人工直尺测量平均误差分别降低7。2%、2。2%,测量时间分别减少93。8%、92。2%。所提出的非接触式的机器视觉线缆弯曲半径测量方法在掩膜图像基础上代数化重建线缆空间特征曲线,计算其空间弯曲半径,测量结果可靠,较人工手动测量精度高、速度快,能适用于各种场合的线缆弯曲半径测量任务。

    线缆弯曲半径等弧弦距采样方法代数化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