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六个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唐正东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个必须坚持"分别对应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的群众史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等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学理性贡献的角度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掌握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

    "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

    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地方政府协同与竞争的视角

    高红贵何美璇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赖要素投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社会各界逐渐重视环保问题.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作为中国式环境规制,为不同城市差异化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政策支撑,推动地方政府行为呈现出协同与竞争交织共存的新特征.基于2006-2021年间我国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运用空间门限模型检验地方政府协同与竞争带来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会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剔除直辖市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适应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特征,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结构效应、创新效应;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加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竞争超过门限值后,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均更强,且不同环境污染物目标约束的门限值具有异质性.不可否认的是,差异化环境目标约束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协同与竞争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非线性空间效应.因此,各市应依托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量身定制差异化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区域进入高水平竞争阶段,形成"协同+竞争"发展合力.

    环境约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行为协同与竞争

    地方数字经济竞争能促进国内市场统一吗?

    姚震宇刘志远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上,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发挥,但是,地方数字经济竞争对国内市场统一的影响并不确定为正.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我们测算了地方数字经济竞争指数,分析地方数字经济竞争对国内市场统一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数字经济竞争显著减轻了市场分割,有利于国内市场统一,地理区位不同导致上述影响产生了异质性效果.机制检验表明,区域数字鸿沟是地方数字经济竞争影响国内市场统一的中介.因此,应当对地方数字经济竞争进行规制和优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协同建设与发展.

    地方政府竞争数字经济国内市场统一区域数字鸿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俞敏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持有不同的策略思想,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务实性的转变.如,马克思针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不同的策略思想:他主张以革命暴力打碎拥有强大官僚军事力量的法国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他主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夺取和掌握英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以及资本家的财产;他赞扬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美国总统.列宁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思想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务实性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思想从掀起国内战争将其'统统打倒"转变为无产阶级国家认可资本主义国家并有条件地同它'和平"相处;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思想由"打退"其对苏俄的"进攻"转向苏俄应寻求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策略思想,对当前中国的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列宁资本主义国家策略思想

    从历史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跨越

    焦明江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的精辟凝炼和精准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话语权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党秉持初心守正创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高水平陷阱"、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范式及"中等收入陷阱"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条条框框束缚的三重跨越,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为期望立足本国国情加快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范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人类文明三重跨越

    大模型时代人机合作的"以言行事"

    肖峰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斯汀的"以言行事"揭示了语言具有行动的属性和效应,成为语言哲学的重要命题.大语言模型的出现,使自然语言成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形成了人"告诉"智能机器替自己完成种种任务的人机结合的"以言行事".随着大模型功能的强大,它可以为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言+机器做"的技术性以言行事也将越来越普遍,使得哲学必须关注和研究这种新型的以言行事,考察它对奥斯汀的以言行事在内涵上的丰富与拓展,并探究它对语言哲学、行动哲学、人本哲学和伦理学提出的新问题.

    以言行事大模型人机合作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三类叙事及其批判性反思

    陈高华赵文钰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主流叙事可分为三类,它们在不同层面上陷入了思维陷阱:"能力超越式取代论"将人的本质和尊严归结于特定行为能力,进而担忧人工智能超越了专属于人的能力,这是以物化思维理解人的尊严;"技术失业式取代论"局限于特定社会形式来思考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非历史地思考和应对技术失业问题,陷入了工作拜物教;"物种灭绝式取代论"指出超级人工智能带来的"存在论危险",但需要明确其核心意义在于警示当前人类存在方式的失控状态.对三类叙事的反思凸显出对人之尊严的自我理解、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以及人类文明的存在论界限等问题的合理认识的迫切性.与探究人和机器本质区别的思路不同,另一种"智能之镜"侧重从人工智能社会效应的冲击中激活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性思考.

    人工智能取代论人的尊严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存在论风险

    "将进酒"的汉唐音义与"音韵学+诗学"的诗味今读

    罗漫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qiāng进酒"音义之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是部分音韵学人强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读古诗",致使部分"古诗不古"以及"美诗"退化为"非诗":无韵、无律、无诗味.如何在"音韵学+诗学"的协同规约下,进行杜甫式"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协同研辩,坚守"汉唐古体诗有韵、唐宋格律诗有律"的"诗味今读",成为汉唐以降古诗今读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现有辞书并非全部韵读标准,一些真正的韵读标准尚有遗漏,亟待利用大数据+智能检索不断地发现、确认与增补.只有在文学史语境里通观汉唐"将进酒"一以贯之的音与义,才可能更深入理解汉唐《将qiāng进酒》的系列诗篇,尤其是李白"宰酒"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将qiāng进酒""诗味今读"音韵诗律两美并存

    冯至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空间诗性

    颜慧贤刘川鄂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诗化叙事、哲理小说和"复仇"或"抉择"主题等三个方面展开,但其空间诗性亦即以空间进行艺术架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却很少被研究者们关注.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伍子胥》的空间诗性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小说在叙事动力、空间赋义与主题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机制.空间在叙事结构上推动了叙事前进,成为《伍子胥》故事情节的发生器;溧水、江上、坟墓、集市等空间意象,使小说具有乌托邦、反乌托邦、异托邦等多重空间意蕴;相比于研究者们通常所认为的"复仇"或"抉择"主题,《伍子胥》的空间叙事中显现的主题则是生命漂泊中的孤独,而这也与冯至在抗战中颠沛流离的个人生命体验形成镜像关系.空间诗性,是《伍子胥》区别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历史小说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之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冯至《伍子胥》空间诗性文学地理学

    论王安石与苏轼接受《维摩诘经》之异同

    杨瑰瑰陈志平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和苏轼都接受了《维摩诘经》的影响.其相同处有三:一是"出家在家不二"的生活方式;二是处在人生低谷时,对《维摩诘经》的认同最深;三是接受此经不改儒者底色.其不同处主要体现在:他们引述《维摩诘经》的文字有所不同;对二人的思想与创作影响也有区别.王安石接受此经思想影响,不断解脱缠缚,走向自由;早期诗风多瘦硬,至晚年渐趋清新自然.性格外向的苏轼接受《维摩诘经》的影响,时常提醒自己要静默"无言",并提出了"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创作理论.研究发现,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人们,接受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对其创作及人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启迪.

    王安石苏轼《维摩诘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