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改革的八个命题

    杨登峰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改革的法治思想可梳理为八个命题,这八个命题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揭示了二者的统一性,是改革法治化的思想基础,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则是对改革的法治总要求.在形式法治层面,提出"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先立后破")和先行先试"要按照法定程序取得授权";在实质法治层面,提出"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改革程序,提出"要做好改革评估工作";对改革的法律责任,则提出"要宽容改革失误"与"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习近平法治思想改革与法治形式法治实质法治

    "两个结合"视域下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

    刘水静褚晶晶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浸润滋养下,中华法治文明呈现出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质;其中蕴含的德法共治、以民为本、贵和无讼、明德慎罚、援法断罪、矜老恤幼等观念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深相契合,构成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坚持"两个结合"赓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应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主体性,注重交流互鉴,提升法治中国实践的文化影响力.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文明文化主体性

    论党内法规学与行政法学的融合发展

    章志远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党内法规学与行政法学两个法学二级学科的融合发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筹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对"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不断入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援引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与行政法律法规转介适用、党内法规保障行政法律法规有效实施进行学理阐释和机制建构,共同构成党内法规学与行政法学融合发展的具体形态.通过建构学术组织、开放实务资源、共享核心课程,能够实现党内法规学与行政法学"有组织"、"有品质"、"有高度"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法治思想党内法规学行政法学融合发展

    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时代重构

    单传友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既需要在实践上不断探索超越资本逻辑的具体措施,也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讨论超越资本逻辑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来看,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具有历时性、历史性的特点.中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出了超越资本逻辑的现实道路,并呈现出共时性、结构性的话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充分汲取历史实践的辩证法智慧,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话语,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视角看待超越资本逻辑问题,把共时性、结构性话语与历时性、历史性话语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性结构性

    马克思自由时间维度的人工智能考察

    成林南雨希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自由时间思想是关于资本逻辑批判和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它的一个基本价值向度,就是肯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并把这种进步看作是无产阶级从争取更多自由时间到不断趋近自由王国的根本力量.马克思自由时间思想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科技进步一样,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会由于资本操控而成为数字时代时间剥削的利器,加深工人阶级的苦难.然而,人工智能受控于资本逻辑只是历史的暂时,科技和生产力进步必然要求超越资本逻辑.由此,扬弃资本属性的人工智能终将成为极大地缩短工作日、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全面推进人类解放的单纯使用价值;未来自由王国,人类终将迎来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完全同一.

    人工智能自由时间劳动时间自由王国

    威仪与节宣——"气"在礼仪世界中的理论形态与伦理意义

    贺敢硕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往对"气"的哲学分析更多集中在对其本质属性的还原,而非对它在思想史中的理论形态作出探讨.早期思想中"气"的用例主要表现为对礼仪状态的解释,"气"的理论形态呈现为两个维度:具有可观性的展示、为了使其符合秩序所产生的"节"的诸种要求与实践.通过让"气"维持在和谐状态,礼仪世界的整体秩序就得到了保障.

    体气民气节宣威仪

    消费者·生产者·游戏者——论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主体建构与人文内涵

    黄晓华王啟泽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对文本独立性的强调,表面上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然而,通过对读者的接受立场与文本的多重属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巴特实际上强化了主体的地位,凸显出其人文立场."可读性文本""可写性文本""身体性文本"并不是严格的文本类型划分,而是基于读者作为消费者、生产者、游戏者的接受立场,对文本的适切性、能产性、有机性的不同侧重.只有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读者主体,才能发现并理解文本的多重属性.因此,这种文本理论实际上暗含着一种优化主体建构的人文精神.基于这种人文精神,巴特在探讨了消费者的"可读性文本"、生产者的"可写性文本"之后,提出了"游戏者"的"身体性文本"这一合题,不断提升对读者主体建构的要求,使得其文本理论摆脱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主体建构人文内涵

    新诗内外的声音意味——以延安时期的"朗诵诗人"何其芳为中心

    谢君兰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40年前后的延安朗诵诗运动中,何其芳及其新诗的多重声音意味有助于打破曾有的"何其芳现象"从文学到政治的二元对立观点,因此值得探寻:首先,其以《叫喊》为代表的诸多延安诗作充满声音意象,夹杂了何其芳在"明朗"政治色调之下的痛苦与困惑;其次,诗人在鲁艺晚会上以川话进行诗朗诵的方言策略,也因其曾有的"京派"体验彰显了其思想的多重内涵和复杂震荡;最后,在何其芳抵延前后,其朗诵诗理论构想的悖反,以及《夜歌》初版最终呈现的内部语言结构,都诠释了诗人关于文学理想的隐在姿态.

    声音延安时期朗诵诗人何其芳

    论新时期初期文学座谈会的基本形态及其意义——以《文艺报》和《文艺情况》(1979-1985)为中心

    丛新强毛金灿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日常性和普遍性的文学交流活动,文学座谈会在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和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979年到1985年,作为权威的文艺理论阵地的《文艺报》及其内部刊物《文艺情况》刊载了大量的、详细的文学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其中的文学性问题座谈会,促进了当代文学"人性"传统的复归,开拓了对文学功能的认识;题材/作品座谈会促进了新时期文学中农村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新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的产生;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集合了新的批评家队伍和作家队伍,对文学思潮的演进和更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座谈会发扬文艺民主精神,成为"双百"方针和创作自由、评论自由的集中体现.

    新时期文学文学性问题座谈会题材/作品座谈会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

    江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

    王卫平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江南文化特征是指在与其他区域文化比较中归纳出的带有显著性或符号性的地域文化事象,所要说明的是"何为江南文化";而江南文化精神则是指在江南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指引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所要阐明的是"何以为江南文化"的问题.前者是表征,后者是内核.基于此,江南文化特征可归纳为水乡文化,开放包容、适时顺变、持续创新,崇文重教和追求精细雅洁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而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则可凝练为经世致用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江南文化特征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