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合目的合规律实践到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枢纽性范畴——国有企业存在性命题新解

    宋冬林孙尚斌
    13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尚待证明的国有企业存在性命题显露出我国缺乏关于国有企业的更深层次的自主知识,对此,政治经济学给出一个源于实践的合目的与合规律框架:在合目的性维度,国有企业是集体理性的产物,具有"政治—经济"二重性,建立国有企业的目的随社会形态变迁而实现多元化拓展;在合规律性维度,国有企业的存在及演进契合于各个时期的经济规律,国有企业成为各个时期标识性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与微观缩影.从实践的感性直观升至理论的抽象思辨,国有企业是理解新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制度、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是联通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中介,因而被确证为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枢纽性范畴.

    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国有企业枢纽性范畴

    论毛泽东的社会学思想与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胡翼鹏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被写入社会学史正传,是中国社会学建构自主知识的重要实践.由于毛泽东的阶级分析、农村调查,与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调查方法,在知识型态和理念上是相通相契的,所以社会学能够把毛泽东的这些成果引入自身的知识体系.由此,虽然毛泽东并未表现出生产社会学知识的主观自觉,但是他的声望权威及思想学说有助于社会学学科建设,于是社会学从自主知识建构的主体需要出发,主动将毛泽东及其思想学说"拿来",从而既使社会学自身的社会分层研究和调查方法建设得到提升优化,也使毛泽东的阶级学说和调查思想得以社会学化.这种基于知识通契的自主"拿来",使得社会学学科与毛泽东之间形成了实质性关联,也使我们将社会学家这一身份名号赋予毛泽东成为可能.澄清这一知识生产的学理逻辑,对于社会学援引学科外部知识,具有认识论意义.

    毛泽东社会学史自主知识阶级分析农村调查

    马克思法哲学实践论的革命

    公丕祥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明社会法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法哲学实践论的创立,确立了实践概念在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开辟了从实践出发认识法的现象基本性质的崭新的法哲学思想先河.与唯心主义法哲学和旧唯物主义法哲学及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法哲学截然不同,马克思的法哲学实践论坚持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出发,深刻理解人类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质性意义,强调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且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把握法的现象的客观基础,理解法的现象的运动机理,分析法的实践世界的基本指向,进而开启了人类法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实践活动法哲学实践论法的实践场域

    生命尊严与法律权利范围的扩展

    朱振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尊严一开始是一个代表等级的概念,也不对应权利,后来才悖论性地被扩展适用于所有的人.以尊严的传统范式/现代范式为参照点,可以看到,支配着法律制度和价值体系的康德尊严理论解释力不足,有必要在现代范式下发展康德的尊严理论,以回应生命科技对尊严的内在挑战.尊严理论需要更进一步普遍化,需要将尊严的涵摄范围扩张到超越时间的"人的生命".因此,对人性尊严的关注点应当从受到时间限制的"人"转向"人的生命",界定"人的生命的尊严"的内涵,并以之为根据在法哲学上辩护人的各种生命形态所具有的规范性意义,从而为赋予其权利奠定理论基础.

    人性尊严生命主体权利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文明"话语——基于中国视角的回顾与反思

    刘文明
    17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一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文明国家文明标准文明冲突论中华文明

    惠穷黎而挽利权:论近代负贩团的济贫事业

    王卫平龚希政
    18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负贩团最初由晚清时期日本来华商人为销售日货而创建.日本负贩团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发国人对于利权外溢的担忧.为挽回利权,有志之士呼吁尽快仿照 日本建立国货负贩团,招募贫民负贩销售国货,以便同时达到救济贫民的目的.在此影响下,清末时期的上海率先诞生了国货负贩团.负贩团济贫事业在近代取得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突破地域限制扩展至全国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参与其中两个方面.负贩团济贫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招收救济对象、解决贫民负贩无本问题、贫民教育培训活动、负贩活动的组织管理等.

    负贩团行商队济贫提倡国货

    "世界"的媒介:胡适与商务印书馆的早期合作

    张仲民
    19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和编译所所长高梦旦非常看重新文化运动中成名的胡适,邀请他为商务编辑"世界丛书",并得到同意.借此媒介,商务同胡适开始建立切实的合作关系,进而希望胡适出任商务的编译所所长一职.于是胡适专程赴上海考察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并提出若干改进意见,同时推荐王云五代替自己出任所长一职,得到商务认可.胡适与商务印书馆的密切关系由此奠定,这一合作及其后续影响对双方意义重大,其过程值得钩沉.

    胡适张元济高梦旦"世界丛书""营业主义"

    清初江南禅宗的国师之争与士绅动向——康熙九年玉林通琇宜兴"强僭龙池"案述考

    陈波夏维中
    21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十二年,以玉林通琇为代表的临济宗和以寒松智操为代表的曹洞宗争夺江南常州宜兴县善权寺控制权之"善权常住诤"一案,是清初江南僧诤的重要内容.而康熙九年发生的玉林"强僭龙池"案,不仅是"善权常住诤"的前奏,同样也是当时江南影响极大的僧诤案之一,惜长期尘封,不为人知.所谓"强僭龙池",是指玉林试图谋夺龙池祖廷即宜兴龙池山禹门寺住持.而玉林此举,遭到了龙池僧人、宜兴部分士绅以及木陈道态的强烈反对.龙池之争,虽以玉林失败而告终,但对此后的"善权常住诤"以及康熙十三年善权寺玉林系僧人与叶塘陈氏的流血冲突产生了重大影响,故有"善权浩劫,祸始龙池"之说.

    僧诤宜兴龙池玉林通琇木陈道态储方庆

    论《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选本定位及其诗史意义

    卢燕新
    22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姚合《极玄集》选王维等21人诗百首,《序》称所选者皆"诗家射雕之手".从时间范围看,所选者包括盛、中唐诗人,而以中唐前期诗人为主.就题材内容而言,选本涵盖送别伤离、寄远赠答、羁旅登临、题赞咏物、记事怀人、感怀即兴,很少涉及民生疾苦等.依体裁分析,该集选82首五言律诗、8首五言古诗、7首五言绝句、3首七言绝句.据诗风观之,以凄清绮净为主,但也有雄奇壮美者.研究《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遴选范围及其特点,不仅对研究选本辨体、认知王维等诗人的近体诗、探究唐代近体诗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考察《极玄集》与晚唐诗的关系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极玄集》以"诗家射雕之手"定位而编纂"精微"选本,其在唐人近体诗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

    姚合《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选本定位诗史意义

    论长江审美文化的诗意之境

    周计武
    23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文景观,长江是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经验之中的.文人士子的审美感兴与艺术表达赋予万里长江以集体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文化想象,使长江升华为母亲河的原型意象.作为原型意象,长江与黄河一样,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意象,而是家园、祖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象征,蕴含了文化共同体的情怀、记忆和想象.长江是诗意的.诗意长江是一种审美的表意体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写照.它不仅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山水意象抒情写意,而且善于造境,以形神兼备的整体性和超越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澄明之境.

    长江审美文化诗意长江中华美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