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颠覆性影响及其应对

    易宪容陈颖颖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引发了社会对机器代替人的失业焦虑.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一种完成具体任务的单一技术,而是一种网络底层平台级技术或称智能网络平台.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秒速算法准确快速地生成新的知识与信息,以此化解个人及企业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知识和信息约束,让基于知识的职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并且驱动价值的新发现.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是一场知识和信息生成方式的革命,其应用具有大众化、个性化、定制化等特征,有助于提升劳动者市场地位,全面提高社会职业效率和职业质量,增加劳动者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得的机会.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并不仅仅只会对基于知识的职业产生替代效应,还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创造出更多的职业需求,为个体创造更多的职业切换的机会,从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驱动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重整.

    生成式人工智能劳动力市场职业替代数字经济

    《魏书》纸背文书释录订补一则

    杨鹏云
    99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改革路径

    周灵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具备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路径.我国目前已具备的数据生态优势有助于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跨模态生成,应用驱动与需求拉动的结合有助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且赋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然而,文化偏见和伦理挑战、高质量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产品营销升级阻力重重、文化产业链附加值偏低、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加快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良好创新生态,包括科技伦理的匡正、供需链的重塑、营销链的优化、价值链的升级和创新链的强化等,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一代人工智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治通鉴》"夏州都督李崇义"辨正

    樊宁
    107页

    协同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曹雨平汪瑞霞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在协同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和经验,但是,在区域生态保护、文化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凝练等维度仍存在不足.为此,必须从标识协同、主体协同、空间协同、行动协同等维度,系统探讨协同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大运河文化强国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与机制——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

    伽红凯卢勇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可设定在333元/亩左右,并可在300.8-366.1元/亩的区间内进行动态调整;农户受偿额度受到个人及家庭特征、生态认知以及资本禀赋特征的共同影响.因此,应合理确定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知识普及和宣传.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补偿标准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住房的空间选择与影响因素——一个流动社会学的视角

    林聚任穆学英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及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城乡融合发展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出生于不同世代和居住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农村居民在住房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分化.相较于"60前"和"60后"农村居民,"70后"和"80后"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进城购房,并呈现出"城乡两栖"的生活与生计方式.居住在县级市的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的概率最大,其次为市辖区和县,并且这种差距随着世代推移而逐渐减弱."城乡两栖"生活方式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要素流动的加强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突破居住空间壁垒的重要因素,建议适应高流动时代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性住房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居民购房空间选择流动社会学

    《庙学典礼·秀才免差发》"羊儿年"辨正

    庄怀芹
    131页

    工作沉迷的人际影响:分析框架、理论逻辑与研究议题

    李嘉杨忠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和工作环境,职场中的工作沉迷现象日趋普遍和复杂,并对家庭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领域,工作沉迷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将职场中的负面效应扩散到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造成不良影响.相较之下,职场中的工作沉迷则具有双刃剑效应.工作沉迷型领导通常会设定过高的工作要求,这不仅会导致下属在信息处理方式和认知评价上产生不同反应,还会加剧工作压力和资源耗竭.同时,这类领导行为也可能激发下属的激活水平,提升其工作动机,并增强对领导的认同感.针对这些复杂现象,亟须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沉迷人际影响的分析框架.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系统构建工作沉迷人际影响的多维框架、重点关注职场领域工作沉迷的人际效应、深度剖析工作沉迷人际影响的作用机制、持续完善工作沉迷人际影响的干预策略以及创新开发本土化工作沉迷测量评价工具.

    工作沉迷人际影响家庭领域职场领域

    新见北朝墓志点校商榷

    周阿根
    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