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及其现实涵育路径

    高志强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基于君子小人正反对立范式构建了君子人格学说,主要涵括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与涵育路径两个部分,核心文化心理特质是"体",涵育路径是"用".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可以从本源、内核、方略和超越四个维度进行凝练,君子人格的涵育围绕情感推扩、认知精进、意志砥砺、立身范导和处世追求五条路径展开.

    君子人格文化心理特质道德人格理想人格

    论中国田野的现场感

    周大鸣云娇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人类学研究来说,"田野"既是研究者获得信息的来源,更是研究者介入他者并生产知识的空间,具有重要的学科调查属性和实践意义.现场式的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对象所在社会的直接性观察和可靠性记录十分关键.在人类学中国研究学术史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研究从过去只能"远观"向能够亲临其境的"现场"转变的开始,田野的现场感无论在中国研究还是人类学田野作业上都具有历史和划时代的意义.

    田野民族志现场中国研究

    统合治理视野下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机制——以陕西省S县为例

    何得桂韩雪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现代化命题为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范式指引.通过提高基层场域的治理韧性,统合治理克服科层治理和条块分割的内在局限,从而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行动力.与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相比,统合治理以"全过程统合"的逻辑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既要和谐安定又要充满活力的行动目标.它突出和释放党建势能优势,注重向下负责和敏捷回应,强调属地管理和属性治理、为民服务和筑牢基础的互动,致力于探索基层善治和共同缔造的有效实现路径.通过党领共治、条抓块统、融合赋能和激励约束的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执政党整合社会、社会积极回应的统合链条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

    统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统合积极治理

    资源下乡与乡村景观建设:一种财政社会学分析

    林辉煌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景观建设因能在短期内形成可视的乡村面貌改造效果而受到地方政府的普遍重视,并获得财政资源的分配倾斜.但这部分财政资源若应用不当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财政配置的公共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且可能对乡村治理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项目制作为一种国家治理体制很难确保每项财政资源都能充分反映农民需求;另一方面农民缺乏有效的渠道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即使有表达也难以进入财政资源的配置决策中.换言之,乡村过度的景观建设实际上反映了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分异,是一种财政资源下乡的意外后果.财政资源下乡应当与乡村社会的真实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将国家的财政能力转化为乡村治理能力和农民的国家政策认同,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造景资源下乡财政社会学治理现代化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立法选择

    吕忠梅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各种立法方式中,法典编纂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统领性,需要充分认识法典编纂的价值重塑、体系重整立法革新功能,在法典编纂启动之时进行合理的立法选择.综合法律命名的各种因素,法典名称更应注重其政治性、实质要素和文化要素,以"生态环境法典"命名是更优选择.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际,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进行法律关系评估和价值体系重塑;以编订为主,优化提炼污染控制法律规范;以纂修为主,系统整合自然保护法律规范;统筹编订纂修,补充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规范.在现行立法以行政监管制度为主的管控机制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司法迅速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应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充分考虑裁判性规则的供给,建立行政监管与司法裁判并行的"共治"型法律机制.

    生态环境法典编订纂修法律规范监管机制裁判规则

    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思路和构建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和逻辑主线

    汪劲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需要我们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总则编规则体系应当以现行环境资源保护和循环经济与能源单行法律中的共通性规则加以构建,分则各编则应当以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为指向,分别构建朝向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目标的行政规制、权利衡平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调节等法律规范体系类型.鉴于共通性生态环境规则和分则各编行为模式规范均包含不同性质的法律后果,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还应当在总则和分则中分别设立有关法律责任及其相关的适用性、引导性和程序性规定.

    生态环境法典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逻辑主线编订纂修

    生态环境法典的权力基础与编纂策略

    巩固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环保权力具有秩序管理权和公共财产权两大来源和基础,是两类国家权力在环保领域具体行使的形式和集合.尽管都为国家动用公共资源、限制社会行为提供依据和规范,但两类权力在目标与条件、对象与范围、内容与手段、对法律规定的依赖程度、公众的身份与权益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领域和情形,衍生出不同的规则体系.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应对这两类权力采取"共同但有差别"的对待,既兼容并包,都纳入整合范围;又因地制宜,差异化处理,在不同编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生态环境保护法典权力秩序管理权公共财产权

    历史契会、时代适变与文化本体特征——论桐城派存续演变的机理

    罗时进张浩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既有时间性,呈现出历史深度;也有空间性,表现出地域广度.桐城派从清代早期至清末民初历时之长,自成传统,但探测其历史深度与广度,则需要置于民族文化的大传统中.由此可以发现桐城派历史契会与时代适变的文学智慧与思想智慧,同时从文化哲学层面理解桐城派是如何在不同条件下被承认,如何在观念纷争中被接受的.天下学者多归向桐城派,并更嬗递引至两个世纪,成为极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今天仍然需要深入思考.

    桐城派历史契会适时因变本体特征

    沈廷芳"真味"说与桐城诗学新境界

    萧晓阳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廷芳在桐城义法之外标举"真味",以醇味、淡味、神味论诗文,深得王士稹神韵说之要,上承查慎行诗文之味、沈元沧探源《骚》《选》之风.《隐拙斋集》中诸作于古雅中见绮丽、清幽处寓峻洁、灵妙外含隽永,兼有清远风味.沈氏编定的古文选本《文章指南》中也透露出以诗为文之旨,突破了古文七忌,以绵邈之致用意造奇,力求在雅洁的文辞后呈现古文之"神味".沈廷芳"真味"论以自然灵妙之神味说拓展了桐城文派清真雅洁之论,方东树之兴味论、梅曾亮之天机说、曾国藩之神机是真味说的演进."真味"说融入"义法"论,别开桐城古文之新境,确立了桐城派以诗为文的著述传统,体现了清代吴越文风、山左诗派与江南桐城诗文的交融,表明桐城诗学已不囿于江淮地域,在南北文化交融中生成了传统诗学的基本范式,对中国古典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廷芳"真味"说浙西诗派桐城诗学

    社会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桐城派传记文书写

    张秀玉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记文在桐城派的古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晚清桐城派的传记文书写体现了特殊的社会身份和与文化权力的关联.以桐城派作家为中心编写的晚清传记文的传主身份集中于官吏及学者文人,这两类传主都体现了文化权力可作为资源的属性.传记文总集的编纂更集中反映其功业、才学、道德教化的选择倾向.桐城派的撰传者一方面是被刻意选择的,另一方面又以撰者的身份地位对构建传主形象地位起巩固作用.传主声誉与传文之多寡、撰者身份之尊卑并非简单对应.正因为传主与撰者的关系密切,使得桐城派传记文"传其贤否"的目标更加被强化,传主的孝义、才学、笃行等道德书写成为套路.通过其他史料可发现,晚清桐城派传记文的道德评价真实性堪忧.

    传记文社会关系权力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