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超越

    王浩斌杨思齐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资本逻辑是西方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和理论基础,其在现代性场域中演变为更具诡辩色彩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着眼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范畴,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线,把人的现代化置于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人的逻辑克服资本的逻辑,实现对西方现代化及其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超越,开启了新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资本逻辑西方式现代化意识形态批判

    梅洛-庞蒂超越胡塞尔现象学的边界了吗?

    伯特·C.霍普金斯黄蕾朱光亚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里斯·梅洛-庞蒂在其课堂讲义中批评了埃德蒙德·胡塞尔.他认为现象学的边界是本体论问题,就此而言,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属于现象学.不过,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错误地将现象学"本质"结构上的不可变性客体化,致使其不能从感知基础和感知内容的理智这一高度去审视对象,更不可能解释观念性的起源.在此基础上,梅洛-庞蒂诉诸身体——主体,并从"结构性"或者具体化的先验出发,将历史性当作观念性.实际上,梅洛-庞蒂的观念性和历史性、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这两种交叉是不可通约的,交织的本体论不能够解释数学判断的绝对性和必然性.相反,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胡塞尔解释了观念性,他不仅解释了几何学的起源,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一切科学的起源.就此而言,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批评没有超越胡塞尔.

    现象学的边界观念性历史性沉淀化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视角下的时间重构、加速与自由

    陈道武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时间观,为从时间维度科学理解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数字资本主义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形态,它借助资本与数字技术"共谋",使时间剥削、掌控和赋权进一步加深,导致社会生存危机和人的价值迷失,造成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时代之殇.这就需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场,从时间维度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阐明"时间重构"是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新形式,"时间加速"是数字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新途径,"时间自由"是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这不仅能为我们正确认识数字资本主义拓宽思想视野,而且能够提升资本哲学研究的当代自觉,进而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数字技术资本逻辑时间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视野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建构

    段光鹏王向明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中国民主立足于特定历史文化传统与新时代政治实践发展形成的新型话语表达.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对语言的整体态度、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审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独特视角.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必须"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立足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发展,要基于语言本质论剖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理念、制度和效能上的发展变化,要基于语言革命论理清实践与话语的张力关系,通过筑牢语言的实践基础、克服语言的错误倾向、塑造语言的传播机制,从而丰富民主话语叙事,坚定民主话语自信,提升民主话语认同.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语言观话语权民主话语

    歌声中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早期实践

    张屹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传统歌谣、西方通俗歌曲、苏俄红色歌曲相互交织的场域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对既有歌曲文明成果的改造和创作,在民主革命的宏观场景中掀起了一场歌声中的革命.歌声中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表达,形成了以"继承—批判—改造—超越"模式为核心,呼应现实需要、指导实践发展的文化分析工具与思维框架,推动了文明辩证法的革命与开新.这些宝贵的文明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语境下思考如何推进"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维框架.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革命革命歌曲

    涉企债权执行竞合程序的有效衔接——以权益的及时实现为切入点

    梁平潘帅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个公司债权人所提起的债权执行或代位权诉讼之间执行竞合规则不明、"执行转破产"启动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公司债权人胜诉权益的及时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审议之际,应当以其立法目标"权益及时实现"为切入点,对多个公司债权人之间的程序衔接与执行竞合问题予以深入探讨,提升执行实效.通过诉讼的强制合并、确立优先原则促进债权执行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通过调整参与分配功能定位、确立依职权启动"执行转破产"促进执行与破产制度的有效衔接,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

    民事强制执行法债权人权益执行程序代位权诉讼破产程序

    回归日常:论"生活型养老"的政策维度与建构合力

    芦恒董默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养老生活的品质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新趋势.在中国人"好好过日子"的文化语境下,现有"生存型"养老政策需要回归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逐步升级为"生活型养老"."生活型养老"立基于彰显福利普惠性、时空整体性、发展性的"生活福利",将老年人视为与家庭、社会进行互动的"关系体",通过提供关注老年人主体行动、生活过程、家庭抗逆力、代际交流的福利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其政策维度应包括个体层面的生命周期阶段性养老政策、家庭层面的幸福家庭共建性养老政策和代际层面的代际融合性养老政策."生活型养老"政策的实践保障机制在于养老主体的联合发力,构建不同层次的政策网络,形成链接政府、老年人家庭、同辈群体、社区、养老机构等主体的生活福利网络,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生活型养老"政策生活抗逆力代际交流

    "士志于道":基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郎友兴赵云云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于道"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核心伦理精神,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议题.然而,从规范视角出发的研究难以分析思想的社会建制和运行方式,因此需要以经验研究的视角拓展思想史研究空间,这也是社会学本土化语境下求本寻根的学术探索.强调结构和能动性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而内在志向、社会位置和知识干预的分析框架不仅能够体现新的研究范式,也从"道"的心智结构来源、社会条件和实现路径三个层面对"士志于道"进行了重新阐释.这一社会学探索能够从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勾勒知识人的面貌,有助于知识人承续传统,并从知识社会学的层面反思知识生产的方式,深入理解思想、个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士志于道内在志向社会位置知识干预

    文论关键词研究的"正名"法——以刘师培的"文学"论为中心

    李建中刘纯友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师培激活孔子、荀子等人的"正名"学说,将其创造性地转换为关键词研究的重要方法.刘师培对"文学"的"正名",在"名以定事"和"事以验名"两个维度推衍为"四正"之法:考正、厘正、持正和拨正.考正,即通过训诂以正文原;厘正,乃借助文法以正文词;持正,是根据史实以正文派;拨正,为辨析文体以正文变.据此,刘师培建立起了独特的文学、文体和文学史观.刘氏对"文学"的"正名",其价值主要不在于结论而在于方法,"四正之法"的垂范为当下的文论关键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启示.

    正名文学刘师培范式

    说"疑惑"——论《史通》关键词的文化批判精神

    李小兰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知几将自己的史学批评概括为与夺、褒贬、鉴诫和讽刺,此四种批评的内在精神均为批判性"疑惑".刘知几的批判性"疑惑"是全方位的:既深度地贯穿古今,又细密地网罗经史;既有商略圣贤的胆量,又有发明新论的卓识.刘知几疑《尚书》、惑《春秋》、批评《史记》《汉书》和百家诸子,在讥往哲、述前非的前提下总括万殊、包吞千有,以独特的志气、功力和主张立言创典,建构自贵意识.《史通》的"疑惑"洞悉利病,工诃古人,其骨岸然,其味油然,其鲜明而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导夫先路又启迪后人.

    《史通》疑惑文化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