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与检验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与检验医学
实验与检验医学

李利

双月刊

1674-1129

jxjl1983@126.com

0791-86226580,86258724

330046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西二路4号

实验与检验医学/Journal Experimental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医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医学检验专业期刊,是广大检验和从事科学实验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专业权威媒体,已被全国各大数据库所收录。本刊包括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技术,是本刊的重点和特点所在。“实验医学”涵盖所有与医学有关的实验理论与实践,包括医学方面各种与其相关专业。本刊将积极宣传“实验与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为繁荣学术园地做出新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血流感染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及临床感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谢凌云尹静涂婷吴德群...
    272-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儿童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血培养阳性的儿童患者198例为血培养阳性组,再选取同期血培养阴性的儿童患者198例作为血培养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儿童患者的外周血PCT、WBC及hs-CRP水平.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检测指标间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培养阳性组血清PCT水平高于血培养阴性组,WBC计数高于血培养阴性组,hs-CRP水平也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血培养阳性病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例最高.PCT和hs-CRP水平对诊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意义.结论 PCT、WBC及hs-CRP在儿童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有一定参考意义,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

    血流感染降钙素原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GAL-3、MCP-1、VE-cad表达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分析

    王军峰杨宝解安刚
    276-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的表达水平,以及这些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接诊的113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13例健康体检者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42例)、中度缺损组(44例)及重度缺损组(27例),比较3组血清GAL-3、MCP-1、VE-cad 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来探究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轻度缺损组的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低于中度和重度缺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缺损组则低于重度缺损组.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6、0.883、0.923,P<0.05).结论 血清GAL-3、MCP-1、VE-ca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半乳糖凝集素-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神经功能缺损

    郑州地区过敏性疾病住院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杜文锦张秋兴张文超王思勤...
    27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过敏性疾病住院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UniCAP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对716例过敏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sIgE测定,按照年龄、性别、不同过敏性疾病、季节等因素分类统计过敏原阳性率,分析特异性过敏原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单价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为33.59%(883/2 629),阳性率前3位依次为粉尘螨47.19%(193/409)、梧桐44.71%(55/123)、艾蒿43.78%(102/233);单价食物过敏原阳性率为20.16%(149/739),阳性率最高的为鸡蛋白26.93%(19/86),其次是牛奶24.69%(20/81).男性过敏原总IgE、phad及fx5阳性率(66.56%、54.14%及22.96%)均高于女性(45.77%、44.03%及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入性过敏原中,豚草、葎草、艾蒿在秋季阳性率明显升高,梧桐在春秋季阳性率明显升高,烟曲霉、链格孢及尘螨类在夏冬季的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本地区过敏性疾病住院患者以尘螨、梧桐、艾蒿、葎草等吸入性过敏原为主且呈季节性分布,研究本地区过敏原分布特征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有临床价值.

    过敏原UniCAP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梧桐

    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CB1与CB2表达及临床意义

    何政霞郭红军
    283-286,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大麻素受体1(CB1)与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子宫切除术获取子宫腺肌症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78例患有肌瘤或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度的妇女为对照组,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研究对象CB1与CB2信使RNA(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分析CB1、CB2不同月经周期中在位/异位内膜中CB1、CB2的表达差异.结果 在位组、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 mRNA表达水平低于在位组(P<0.05).在位组、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在位组(P<0.05).在位组、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异位组中子宫内膜组织CB1、CB2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在位组(P<0.05).对照组分泌期CB1、CB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增殖期(P<0.05);在位组增殖期、分泌期CB1、CB2蛋白表达水平失去其周期性变化(P>0.05).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CB1、CB2低表达,CB1、CB2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

    子宫腺肌病在位/异位内膜大麻素受体1大麻素受体2临床意义

    IL-6、IL-8联合PCT、CRP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

    别静洋苌俊明薛燕赵杰...
    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联合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新生儿败血症(N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12例NS患儿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非感染新生儿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PCT、IL-6、IL-8水平,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RP水平,并运用ROC曲线分析各炎性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CT、CRP、IL-6三个指标是影响败血症患儿早期诊断的指标,其OR值分别为2.067、1.396和1.306.ROC曲线显示,PCT、CRP、IL-6三个指标的灵敏度分别为67.0%、59.8%、75.0%,特异度分别为87.5%、87.5%、76.4%,均低于联合诊断试验的89.3%和90.6%.PCT、CRP、IL-6三个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773和0.828,均低于联合诊断试验的0.950.结论 NS患儿外周血PCT、CRP、IL-6表达水平升高,对NS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三指标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NS患儿的诊断效能.

    新生儿败血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诊断价值

    老年肺炎患者血A2M、CD5L水平变化及意义

    张智辉张蕾
    29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肺炎患者血清α2-巨球蛋白(A2M)、CD5抗原样蛋白(CD5L)水平变化及其对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炎患者,根据入院时肺炎严重指数(PSI)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Ⅰ-Ⅲ级)32例、中危组(Ⅳ级)45例、高危组(V级)23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A2M、CD5L、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81例、死亡组19例,分析血清A2M与CD5L对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危组患者血清A2M、PCT、IL-6水平均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血清CD5L、IgA及IgM水平低于低危组及中危组(P<0.05);死亡组血清A2M、PCT、IL-6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血清CD5L、IgA及IgM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血清A2M、CD5L、PCT、IL-6、IgA及IgM均是影响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A2M与CD5L预测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0.768;PCT、IL-6水平与血清 A2M 呈正相关(r=0.512、0.479,P<0.05),IgA 及 IgM 水平与血清 A2M 呈负相关(r=-0.535、-0.458,P<0.05),PCT、IL-6 水平与血清 CD5L 呈负相关(r=-0.537、-0.463,P<0.05),IgA 及 IgM 水平与血清 CD5L 呈正相关(r=0.549、0.421,P<0.05).结论 随着老年肺炎患者病情恶化,血清A2M水平呈上升趋势,CD5L水平呈下降趋势,二者水平变化可反映老年肺炎患者炎症反应程度,对其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老年肺炎人血清α2-巨球蛋白CD5抗原样蛋白

    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TGF-β1、EGFR及子宫恢复的影响

    李春红张伟英陈晨王盼...
    295-297,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R)及子宫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127例子宫肌瘤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3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单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接受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子宫恢复情况、性激素水平及TGF-β1、EGFR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子宫体积、最大子宫肌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月经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孕酮(P)、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期间,恶心、潮热、多汗、点滴出血、腰腹疼痛、分泌物增加、激素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3.13%、1.56%、1.56%、1.56%、4.69%、3.13%,与对照组发生率6.35%、4.76%、4.76%、0.00%、0.00%、1.59%、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促进子宫恢复,更明显改善性激素水平及TGF-β1、EGFR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曼月乐米非司酮子宫肌瘤转化生长因子-β1表皮生长因子子宫恢复

    不同手术方式对肛裂的疗效比较及对血浆β-EP、5-HT水平的影响

    宋晓红王鹏
    298-300,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肛裂切除术及肛裂Y-V成形术对肛裂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100例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肛裂切除术、肛裂Y-V成形术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前30 min、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等时间节点的血浆β-EP、5-HT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有效率提高,血浆β-EP、5-H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裂切除术对于肛裂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肛裂Y-V成形术,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调节血浆β-EP、5-HT水平来发挥效应.

    手术方式疗效血浆β-内啡肽5-羟色胺

    亚临床甲减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微量白蛋白尿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苏文刚赵云牛靖
    3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临床特征及微量白蛋白尿(MAU)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诊治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SCH组,分别为72、10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并使用ROC曲线评估MAU对SCH合并CV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80例患者共32例(17.78%)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血管疾病死亡11例(6.11%),全因死亡21例(11.67%),随甲状腺功能受损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血管疾病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组患者MAU发生率为10.81%,死亡组为71.8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UACR对患者死亡终点的预后具有较好预测价值(AUC=0.980,P<0.05),cut-off值为147.15 µg/mg.结论 MAU可作为SCH合并CVD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指标,且其评估准确性较高.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血管疾病微量白蛋白尿临床特征预后

    川崎病血清NT-proBNP、sST2、IL-33水平及意义

    丁红娜赵乐周艳丽
    30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可溶性ST2蛋白(sST2)、白细胞介素-33(IL-33)在川崎病(KD)患儿冠脉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9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伴有冠脉损伤患儿53例,同时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NT-proBNP、sST2、IL-33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NT-proBNP、sST2、IL-33分别为(1.20±0.20)μg/L、(80.22±21.20)pg/mL和(130.02±24.4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冠脉损伤患儿血清NT-proBNP、sST2、IL-33分别为(1.26±0.23)μg/L、(84.32±19.28)pg/mL 和(135.41±21.18)ng/L,明显高于无冠脉损伤患儿(P<0.05);血清 NT-proBNP、sST2、1L-33及联合诊断KD患儿冠脉损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673、0.643和0.865,截断值分别为1.03 μg/L、72.50 μg/mL、1 20.20 ng/L 和 0.65,敏感度分别为 98.10%、96.20%、84.90%和 97.80%,特异度分别为 38.80%、43.20%、33.20%和78.80%.结论 NT-proBNP、sST2、IL-33在KD患儿中明显升高,在诊断冠脉损伤中有一定的价值.

    N末端B型脑钠肽原可溶性ST2蛋白白细胞介素-33川崎病冠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