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

    杨和平李红波向道艳王韬...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城乡共建—城乡共享—城乡共荣"框架构建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分析了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复杂波动态势,内部三大城市群中武汉都市圈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群,各城市的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及排名存在明显年际变化,高值区域呈点状分散分布,城市群边缘区域则存在"塌陷"现象。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暂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城市群内部也暂未发现明显的辐射集聚效应。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来源于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之间的水平差距。基于研究结论,从产业振兴、服务共享、资源统合、空间协同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城乡融合都市圈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社会保障长江中游城市群

    浙江县域共同富裕的测度、评价及区域分异

    孙豪曹肖烨张俊英武优勐...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阐释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县域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测度和评价了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并对共同富裕指数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①从总体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具有明显的梯队差异。②从分项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可以划分为共同富裕型、率先富裕型、相对滞后型、优先共享型县域4种类型。③从多尺度空间评价来看,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浙东北共同富裕水平较高,浙西南共同富裕水平较低。④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浙江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展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空间外溢服从距离衰减规律。

    共同富裕富裕和共享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异因县施策高质量发展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影响市域创新水平的空间效应

    欧定余侯思瑶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03-2019年276个市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①市域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②市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创新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市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空间正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市域创新的空间正相关性持续增强。③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即公共服务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市域创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④区域间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不明显,大市域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市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小市域则不显著。基于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政策,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市域创新水平提升。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教育和医疗创新空间效应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李光勤李梦娇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②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③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经济规模空间集聚高质量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周霞杨仕恩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空间集聚特征。文章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MGWR模型等方法对2000-2023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征、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①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自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整体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趋向稳定发展;不同类型企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并都有其特定的高密度集聚区域。②MGWR模型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调整权重,更精细地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尺度上的异质性。③不同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分布作用强度不同且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MGWR模型全局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与分类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校与科研院所办公出租市场交通生活服务空间布局

    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绿色创新吗?——基于"数字红利"和"数字鸿沟"视角

    贺星星阮俊杰卞彩杏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与绿色创新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同时绿色创新水平的Moran's I值呈现距离衰弱特征。②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范围内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创新水平产生"数字红利",但对其邻地绿色创新水平的负向溢出加剧了"数字鸿沟",并且这种关系会伴随地理区位差异显著变化。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关系。③空间效应衰减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绿色创新水平的负向溢出效应呈地理距离衰减态势,450 km处达到最大溢出衰减边界。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产业集聚在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与绿色创新水平的"倒U型"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聚焦人工智能与绿色创新双重视角,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人工智能应用绿色创新倒U型曲线空间溢出效应衰减边界城市群

    绿色金融发展对省域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影响的空间效应

    李晨潇刘凯莉马思睿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绿色转型事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清洁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法研究了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总体呈增长态势,区域差距有所收敛,部分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远高于平均值。②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均表现为正向空间自相关。③绿色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④绿色金融发展能显著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金融发展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空间溢出效应清洁能源绿色低碳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典型模式

    谢花林刘琼陈彬陈倩茹...
    158-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炼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价值补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模式、品牌增值模式、生态补偿模式、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和碳汇交易模式;旨在以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丰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业态,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手段等实现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以差异化补偿、制度化保障等推动生态补偿,以地役权抵质押等完善国家公园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项目开发、指标认证等促进碳汇价值转化。据此,提出应从分类补偿、利益共享、要素流动、数字赋能等方面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形成系统完整的国家公园价值补偿和委托代理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多维价值的实现。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特许经营品牌增值生态补偿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碳汇交易

    "虾稻"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以湖北潜江市为例

    夏天武星华周晓于雷...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农业模式,被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尝试。文章以"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三维系统角度揭示了2016-2020年潜江市各乡镇在"虾稻共作"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虾稻共作"模式下,潜江市三维系统发展指数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各乡镇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绝对差异。②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效益呈下降趋势,西部、东部和北部较中部高,经济发展效益与三维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较为吻合,粮食安全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趋势相反。③经济发展指标对综合发展效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保护指标和粮食安全指标。

    虾稻共作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

    江激宇刘嘉铭赵勇张士云...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00-2022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分析气候典型特征和博弈交叉效率测度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①淮河流域气候具有年际分布不均与空间异质的典型特征。②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交错分布又具显著空间集聚性的特征。③年度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总体上,年均气温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年日照时长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向影响。④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提出应建立健全气候变化预警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加强财政和科技支撑,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博弈交叉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农业保险